文章详细页面

中朝日三国现代化比较
在线阅读 收藏

“近代化”和“现代化”同源于英文modernization。词汇渊源上的一致,使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汉语中的两词混淆不分。日文以“近代化”一词来表述这一概念。中国史学界围绕“近代化”与“现代化”的概念有分歧。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应对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正名,认为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题的史学论著中,有人使用了“近代化”这个术语。其中有的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现代化”误译为“近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外来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的现象。他强调“近代化”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史,应当统称为“现代化”。针对罗荣渠的见解,乔志强、行龙认为,“现代”或“近代”总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被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因此,结合国内史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称之为“近代化”更为妥帖和符合实际。林家有认为,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化。李文海指出,始于晚清的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意思一样。近代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从来就是一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这无疑是对的。但资本主义化绝不是仅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常常要政治等多种手段为其开辟道路。2其实,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无论是使用“近代化”或“现代化”还是“早期现代化”的概念,其所揭示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少学者正是用了“近代化”或“现代化”等术语来探讨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一近代化的过程,以至于有的学者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的文章中交替使用“近代化”或“现代化”的概念,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同一内涵是指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化。为避免词汇理解上的异议,本文称之为“现代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