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作为民间基层社会的一个群体组织,无不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闽北的家族教育中,民俗文化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民众或民间的风俗习惯,经历千百年的积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伦理观念和文化现象。
闽北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间习俗,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宗族社会里,家族多以聚族而居,许多民俗活动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活动场所多在祠堂或乡里,所以本章节的家族概念,则具有乡族的含义。这些民俗活动受众面较为广泛,对族人乃至对一个地区的乡民性格涵养的塑造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其教育功效不可小视。通常,稳定而又丰富的民间习俗不仅对浸润其中的个人和群体具有约束力和教化力,而且其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和品德教育方面对现行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家族教育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本书尝试从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民俗文化这一层面,希望能更好地整体把握闽北家族教育的内涵。本书深受党明德先生所著《中国家族教育》一书启发,大胆尝试运用民俗学和民间资料对闽北家族教育进行论述,在某种意义上,材料的运用是新颖的。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量新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闽北民间信仰研究文献的不足,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章着重阐述闽北家族教育中与“重教尚德”有关习俗内容,旨在探究民俗文化中寓含家族教育的元素,把握其教育内涵和传承脉络。闽北先民将教育渗透民间习俗的活动中,使族众长期在浓厚的习俗文化氛围熏陶下,通过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民间文学等主要途径,对族众进行慎终追远、和家睦族、激励劝勉等教育,旨在唤起族众孝思,以期塑造子弟品格、激励族众向学,从而永葆家族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