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论清代朝贡体制下的中朝边境互市问题——以清朝入关前为中心
在线阅读 收藏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费正清主编的《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英文版正式推出后,1436499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开始受到史学界的重视,“朝贡体系”遂被人们理解为研究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关键。1436500在费正清看来,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文化优越感的产物,而贸易又是朝贡制度实现的必要前提。1436501因此,“朝贡贸易”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朝贡制度则是造成18~19世纪中西冲突的重要原因。1436502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虽然反对费氏关于朝贡制度在早期中西关系上所起负面作用的分析,但他却把“朝贡贸易”论作为他的理论出发点,在此基地上构筑了“地域圈”理论。滨下认为,正是“朝贡贸易体系”的主导作用,促成了“近代亚洲经济圈”的形成。1436503不过也有学者指出,16~18世纪的东亚贸易网络,决非“朝贡贸易体系”,而是“互市贸易体系”。1436504甚至还有学者指出,“朝贡贸易”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1436505然而,如果我们把“朝贡”和“贸易”分成两个独立概念,把现今所说的“贸易”还原为古代人所说的“互市”,那么,它俩之间有无关联?若有关联又是如何结合成“体系”的?迄今却是未曾讨论的问题。

清朝与朝鲜之间的边境互市,自清初至清末一直存在于鸭绿江流域和图们江流域。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两国互市的研究比较重视,尤其是对图们江流域互市的研究成果颇丰。1436506但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图们江互市制度演变和贸易状况,而对“互市”制度安排的缘由,以及它与“朝贡”体制的关联性,却缺乏必要的讨论。为此,本文拟以清朝入关前与朝鲜的边境互市问题为中心,做点初步考察和分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