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北京审美文化的历史解读
在线阅读 收藏

北京审美文化历史悠久,从周口店、上宅原始文化开始,中经商周汉唐幽燕文化的深厚积淀,直至金元明清的帝都文化,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审美文化都呈现出代表性的形态风貌,其中演变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是这一漫长过程的显著特点。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北京审美文化的研究却大多处在分门别类的零散状态,如对胡同、四合院、街道门楼等生活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北京书画、宫殿、园林等艺术现象的研究;不仅如此,那种对上古至明清的历史全程的贯通性研究,则基本上处在空缺的状态。新近出版的三卷本《北京审美文化史》(邹华主编,邹华、王南、贾奋然分撰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初步改变了这种局面。

面对北京审美文化漫长的过程和繁杂的现象,整体性的宏观视点显得尤为重要的,而站在理论思维的高度看北京历代的审美现象,这正是《北京审美文化史》最独具匠心的地方;根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该书通过对大量艺术和审美史料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北京审美文化“三边架构”与“三点轮动”的理论,使之成为提纲挈领的主线,将北京地区的审美文化现象贯穿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丰富的微观现象的基础上显示美学精神的普遍性,构成了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的历史图景。

按照该书的阐释,北京审美文化的“三边架构”是指中原华夏、海岱东夷和辽西北狄三大史前文化中心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形成的交互关系。作者指出,尽管这个时空构架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尽管在这个构架中融会而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已经延续到今天,但对这个构架的发现和认识,还是一种刚刚起步的新尝试和新探索。“三点轮动”则是指从夏商至清末北京审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次出现的三种特殊的运行轨迹;三边构架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而三大文化的轮动,则出现在夏商青铜时代之后,其顺序分别是海岱东夷文化、中原华夏文化和辽西北狄文化。这种历史运行轨迹深刻地影响了北京审美文化的发展,引导它在三边构架中向一定方位的倾斜或寻找主要的发展方向。

首次轮动发生在夏商时期,在海岱东夷文化的引领下,起源于北京平原的商族南下迁徙中原,参与了青铜巫史文化的创造;二次轮动发生在两周时期,在中原华夏文化的推动下,始封幽蓟之地的燕国北拓辽土,将礼乐之美播散在广袤的草原森林;三次轮动发生在秦汉之后,受辽西北狄文化不断南下的冲击,汉族文化相应北上,从而形成幽燕居中的文化地域新格局。北京审美文化交合四域的中心地位和向周边扩散的辐射力,正是以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演进模式为依据的,而其“花展龙凤”的审美特征,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原华夏山野玫瑰的家园亲情(花)、海岱东夷太阳飞鸟的高远境界(凤)、辽西北狄石玉群龙的雄浑气魄(龙),这三大古美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幽燕大地和燕蓟故都的深厚的审美底蕴。

在上述宏观理论的指导下,该书对北京地区从上古至清末复杂多样的审美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这在北京审美文化的研究上尚属首次。作者注重这些现象在社会风尚、民族心理、时代特征、审美理想层面上的深厚底蕴和内在联系,清晰地再现了北京审美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变迁的脉络和特点,以立体感受和纵深潜入的方式向读者展现出北京审美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审美文化,其中建筑艺术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燕南下都、燕北长城、居庸关隘、北齐长城、石雕宝塔、云居石刻、辽金壁画、皇城景象、四合庭院、明代长城、故宫、庙坛园林、北京胡同、明十三陵、圆明园、颐和园、景山五亭、白塔寺、双黄寺、雍和宫等,而无论作为幽燕审美文化标志的北齐长城,还是辉煌壮丽威严神秘的故宫,无论方方正正的四合院,还是自然朴素的静宜园,都给读者留下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使读者生动地理解了每一种典型的北京建筑的历史起源和审美价值。

其次是在精神层面的审美文化,涉及文学、书法和绘画等艺术门类,这一部分更加绚丽多彩。在文学方面,该书向我们介绍了以诗证事的西汉诗学、儒风典雅的东汉文宗、北征乌桓的曹魏乐府、苍凉悲壮的边塞诗韵、幽默滑稽的院本杂剧、说唱世情的宫调西厢、天然本色的北歌传统以及明清两代优秀的诗歌创作等;在绘画方面,本书作者从审美价值到文化内涵都做了深入浅出的描绘,例如雷纹、龙纹、鸟纹三美纹饰的交融,从借书传形的版画艺术到融合中西的新体绘画,等等;对北京地区历代书法的介绍,如翰墨成势、台阁法度、狂草书法、北邢笔墨等。除了这三方面,还有许多对北京其他精神层面审美文化的介绍,可谓琳琅满目,让人大开眼界。

最后是与“人”相关的审美文化现象,包括冀幽燕蓟历代人物事迹、世俗民情、宗教意识和审美观念等。这一部分是典型的“文化”层内容,比如阪泉涿鹿的黄帝事迹、始发燕蓟的列祖功绩、齐鲁燕的三族鼎立、实至名归的北京文化、皇权治下的民俗文教、明代两极分化的审美取向、朴学思潮的金石之趣、风云变幻的晚清审美变革等。这些与北京“人”密切相关的文化精神,更为深入地解读北京审美文化的心态内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并与本书的其他内容相映生辉。

除了对北京审美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展现,该书还配有大量相关图片,如绘画、书法、建筑图片、诗文原稿、人物肖像、地图等,生动而形象地介绍北京的审美文化现象,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另外,本书的叙述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诗化风格,讲究句式的对仗,长短句错落有致,音韵和谐,例如本书的目录,上古至元代卷:

“苍凉粗犷的隋唐意象”一章,三节的标题为:“幽燕奇美:北朝边地的荒寒景色”“燕山释藏:佛教艺术的大美精神”“天地悠悠:苍凉悲壮的边塞诗韵”,三节之下的标题分别为:寄情山水的北魏文才、居庸关隘与北齐长城、卢氏书法与北朝书风、燕凉并列的佛教聚兴、抚慰孤魂的悯忠佛寺、汉白美玉的石雕宝塔、云居石刻的敦煌映照、幽州楼台怀古情、海畔云山拥蓟城、月下苦吟禅境幽。

这种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而这部北京审美文化史也称得上是一部文学佳作。

简言之,创新的理论支点,清晰的历史脉络,丰富的文献材料、生动的图像展示和诗化的语言风格等,这些方面构成了《北京审美文化史》独特的学术品质和美学风貌;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北京审美文化乃至中华审美文化的内部规律和深厚底蕴,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当代北京文化建设,塑造首都新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14日,第11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