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北京审美文化全景——读《北京审美文化史》
在线阅读 收藏

由邹华主编、联手王南与贾奋然三位教授共同完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史》今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百多万字,分三卷考察了上古至清代的北京审美文化,展示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京审美文化的全景图。

审美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层面,因为任何文化都有着审美性或审美层面。人类生活中的具体生动的审美现象和各类艺术,是审美文化的载体。审美文化研究,就是要从繁杂多样的审美现象中探寻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审美创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与偏重概念、范畴推演的抽象形态的美学研究相比,审美文化研究凸显了具体生动的审美现象的重要地位;然而正如美学研究在揭示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同时,总是通过生动的审美现象找到对美的理论抽象的具体印证一样,审美文化研究在关注经验现象的同时,也总是力求上升到社会风尚、民族心理、时代特征、审美理想的理论高度。

首都北京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周初燕国建立至今,北京审美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其更深的背景,可以追寻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本书属于对北京古代审美文化的历史考察,即考察北京民国之前的审美文化史。

与已有的对北京审美文化的研究不同,本书的着眼点在于使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力图通过对繁杂材料的分析和选择,将审美现象提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在丰富的微观现象的基础上显示美学理念的普遍性。由此出发,通过宏观的审视和多方位的把握,使北京审美文化史显示为一个连贯整体和有序过程,展现其积淀或深藏了数千年之久的美学底蕴。

本书提出,北京审美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形成和发展与所处的多元文化构架的中心位置相关。从五千年前黄帝、炎帝和蚩尤的阪泉涿鹿大战开始,北京审美文化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华夏、海岱东夷和辽西北狄三大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或三边构架。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三大文化以东方、西方和北方轮流施动的方式分别作用于幽燕之地,导致了夏商时期北京审美文化南下中原、两周时期北上辽河乃至秦汉之后南北居中的特殊状态;而中原华夏文化的山野玫瑰所代表的世俗眷恋和人间亲情,海岱东夷文化的太阳飞鸟所代表的精神超越和高远境界,辽西北狄文化的石玉群龙所代表的强劲活力和雄浑风格,在幽燕大地高度融合,形成了北京审美文化深邃悠远的蕴含和博大辉煌的风貌。本书就是在这个三边构架的历史背景与三点轮动的历史过程中,展示了北京审美文化的全貌与深厚底蕴。

本书第一卷按时间顺序为上古至元代卷,首次系统梳理了北京审美文化从新旧石器时代经商周、汉唐、辽金至元代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北京审美文化独特的运行轨迹以及最终确立其中心地位的内在规律,揭示了明清两朝乃至现代北京审美文化发展的来自历史深处的无尽活力。

第二卷为明代卷,纵论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发展历史、审美意识、范式特征,具体展示了明代长城、宫苑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诗文、戏剧演艺、器物工艺、民俗文教的风貌,探讨了明代多元共生的审美观念。

第三卷为清代卷,描述了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完整的历史面貌,综合阐释了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审美特点,采取以史为纲、史中见类的方式讲述了清早期入京仕清文人的遗民心曲,以“国初六家”为中心的诗人群体的审美交游活动及诗学思想,清初北京词坛中兴的蔚为大观之势,康乾盛世戏曲观演盛况、盛世宫廷绘画、帖书和陶瓷艺术,古典皇家园林和藏传佛寺的营建,乾嘉朴学思潮浸染下的金石之趣,清中晚期古典小说创作的辉煌,晚清梨园盛景和民间曲艺,以及风云变幻的晚清诗、文的审美变革。

综观全书,可以看出北京审美文化的三大特征:

第一,发展过程的连贯和持久。北京审美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明清两朝,几乎每一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审美文化形态出现。与全国其他地域或城市相比,北京审美文化的这种从远古持续到明清的连贯性的特点似又具有某种唯一性。

第二,雄浑的气魄与开放的性格。从五帝时期北狄黄帝族南下阪泉、涿鹿开始,北京审美文化就具有了一种龙兽文化的充满活力的强悍气息,从而也具备了与这种气息相应的直率与开放的审美特征。尤其是从三点轮动的第三个时期开始,北京审美文化的这种气息与特征就更为突出和明显,不仅有雄浑厚重的壮美之风,而且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这一点尤其充分地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吸纳上。

第三,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并行重合。北京审美文化进入金元之后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皇权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并行发展。此后,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清两代延续了元代雅俗两种文化并进的特点。

本书在三边构架与三点轮动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北京审美文化全景,不仅是对美学研究的深化与具体化,更是对正在逐渐加温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本书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4日,第B07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