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既有独特的学术发现,又有丰盈的艺术趣味——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
在线阅读 收藏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西方各种文学、美学和哲学思潮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则几乎忽略了。西方现代绘画、雕塑,甚至音乐、舞蹈对中国文学的显性与潜在影响很大,但是因为学科之间畛域分明,二者的密切关联被人为割裂,未能引起当前文学研究界的注意。《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这本专著以史实为依据,从宏观上对西方现代艺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阐释其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从西方艺术思潮史方面,结合具体个案,论述大的艺术思潮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与创作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与民族化问题;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如何进行民族化改造,如何融合世界先进艺术形式进行文化整合,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外国艺术以开阔艺术视野和丰富文学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值得学界重视的研究论题。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双重比较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多重交叉关系彼此交织,在研究内容上突破了过去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单向度的阐释路径,开拓出一个新的学术视域。该书共33.5万字,除了引言、余论、后记,正文共有9章,书前有45幅精选的图片,书后有三个附录。

“引言”和“第一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从艺术视角研究文学的有效性、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及意义、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密切关联等问题。同时,作者就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范围等做了说明,指出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是指绘画、雕塑、建筑三大门类,这是这一概念的狭义所指,也是这项成果所谓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接着作者以《新青年》《小说月报》《北新》《青年界》《文学》等期刊杂志为线索,概述了从“五四”运动到新时期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播情况,重点结合这些文学杂志对西方绘画与艺术思潮的翻印和介绍做了评述;之后概述了20世纪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译介情况。

第二章到第九章是这本专著的主体,其深入探讨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传播、接受情况,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受其影响的情况,以及中国作家在接受西方现代艺术之后在艺术观念、创作中的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表现方式和审美风尚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法国写实派绘画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第一股思潮,其中的三大平民画家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在“五四”时期都曾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米勒的影响最大。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米勒和“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其首先梳理了米勒在“五四”新文坛的传播情况;其次论述了米勒画作《晚祷》《牧羊女》等对中国作家的启发,米勒真实展现农民生活的真相的现实主义绘画对“五四”乡土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后指出米勒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于他的创作与“五四”文学思潮在写实风格、宗教情怀、劳工神圣等方面的契合。而第三章则专门探讨了张爱玲对后印象派绘画的感悟及其小说创作在现代性、世俗性方面的特征,阐述了其在刻画小奸小坏的人物、象征艺术手法与苍凉意蕴等方面对后印象派的借鉴;另外,对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与顾城、迟子建在逃离现代文明、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上的契合也在这一章做了探讨。作品第四章讨论了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并着重指出,梵·高在新时期文学中被符号化、神圣化了,冯至、艾青、郑敏、余光中、张承志、冯骥才、王安忆、于坚、海子等作家都参与或提升了“梵·高热”,也思考着“梵·高现象”。

表现主义绘画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虽然与当时提倡的写实主义有错位,但也受到了鲁迅、郭沫若、高长虹等人的鼓吹。第五章指出,表现派代表画家蒙克的画作给鲁迅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呐喊”反抗绝望的主题、塑造黑色世界挤压下的瘦削人形、表现死亡与可怖的焦虑情绪、选择独特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而另一位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则以其梦幻般的充满温情的构图影响了萧红和铁凝两位作家的创作。第六章论述了立体派绘画多维空间艺术、意象叠加和拼贴艺术对穆时英小说和郑敏诗作的影响,同时专题讨论了卞之琳诗歌的立体主义艺术特征以及九叶诗人陈敬容、穆旦、辛笛、唐祈等人诗作的知性、意象叠加、拼贴特征与立体主义的关系。此外,这一章还深入论述了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组接》《来劲》与毕加索画作的关联。

“超现实主义三剑客”米罗、达利、恩斯特的绘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第七章论述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与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纪弦的现代诗等中国魔幻式创作的关系,恩斯特用以记录梦境的摩拓法和拼贴画对顾城的影响,以及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梦幻世界对残血小说、余光中诗作的影响。

雕塑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在它所表现出的人文内涵给作家精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启示,进而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与雕塑艺术有过密切接触,对其有着透彻理解、深刻体悟,并在创作中曾受其影响的作家不多,李金发和于坚是较突出的两位。本书的第八章对西方现代雕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作了细致梳理。作者认为,雕塑应该成为阐释李金发诗歌的一把钥匙。李金发倾心于罗丹雕塑,其代表作《弃妇》在丑与美的矛盾中达到了艺术的和解与和谐,深受罗丹《丑之美》的启发,他的其他诗作也都表现了这样的在矛盾中求解的美学追求,一如罗丹的杰作《地域之门》。李金发诗歌所描写的面对爱时的沉醉与挣扎,以及诗歌意象的捕捉上也都有明显的罗丹印记。于坚欣赏的是存在主义雕塑家贾科梅蒂。于坚在贾科梅蒂的雕塑中找到了自己,存在主义是二者联结的纽带,对存在之痛的思考和对精神还乡的渴求是他们不断表现的主题。第九章专题研讨了雕塑艺术大师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在梳理罗丹及其艺术在中国现当代传播情况的基础上,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不仅塑造了神圣化的罗丹形象,而且塑造了一批受到罗丹艺术启发的“思想者”形象。

西方现代艺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巨大,《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主要探讨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而对于计划中的关于西方音乐、舞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只好暂时搁置,但附录了三篇关于音乐、舞蹈与文学关系的论文。作者在附录一《社交舞与海派小说》中指出,在西方现代舞蹈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是社交舞(国际标准交谊舞),其次是芭蕾舞。社交舞首先是通过城市文化的层面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到文学的。在城市文化中,社交舞引领着时尚和先锋,它带来的是男女的解禁、生命的放纵和身体的解放,海派作家受此影响是明显的。海派小说从舞厅众生相里寻找表现都市生活的典型题材,通过舞会场景的描写揭示都市的浮华和人生的虚幻;此外,舞蹈还为海派文学提供了观照人生社会的独特视角。作者在附录二《交响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艺术的情调上,其次是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复调、和声等结构形式对中国文学表现形式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考量,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最深的音乐形式应该是交响乐。作者首先梳理了西方现代音乐在中国传播接受的情况,然后论述了交响乐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诗性特征和长篇小说结构的影响。作者在附录三《西方现代绘画对铁凝小说创作的影响》中重点分析了铁凝的小说《麦秸垛》《大浴女》和莫奈、塞尚的同名画作的关联。

另外,本书的“余论”部分对以上的思潮和个案研究做了理论总结和提升,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是西化,而中国文学的西化包括两个方面:向西方文学借鉴和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看似有其跨艺术门类的间接性,但是作家所受到的震撼和影响是最感性也是最直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容易转化为文学的创作资源,为作家所用。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拓荒的性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从源头上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传播渠道和中国作家接受的方式进行了有效清理,当然这只是拓荒的第一步。西方现代绘画、雕塑比西方音乐、舞蹈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更大、更显豁、更有迹可循;西方现代音乐、舞蹈与文学的关系较为隐晦、曲折,对作家艺术素养的影响或可探讨,但其对创作、文本的影响目前探讨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期待马云、胡景敏两位学者能迎难而上,对西方音乐、舞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作进一步梳理,从而完成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研究这一宏大而系统的学术工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