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汉地关帝灵签到藏传佛教抽签仪轨的演绎过程
在线阅读 收藏

旧时,汉地绝大多数庙宇备有签谱,供善男信女占卜。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每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无法做出抉择时,或在人生的旅途中艰难险阻又缺乏勇气跨越而彷徨不前时,或遇到天灾人祸陷入困境时,许多人往往要到神庙烧香磕头,祈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指点迷津或保佑逢凶化吉,求签占卜是他们经常采取的用来窥测“天机”的方法。在民间成千万计的宫庙中,灵签几乎是无宫不有、无庙不在,至今犹然。而民间广泛流传的“跨进庙门两件事,烧香求签问心事”的俗谚俚语,真实地反映了千百年来抽签占卜在汉地百姓的宗教信仰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历史事实。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关帝神格的提高,被关帝庙借用的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凭借关帝在民间的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灵签之一。到清代,关帝灵签比明代更加通俗明了,《关圣帝君灵签诗集》除了保留明代《正统道藏》收入的《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的所有内容外,又增加了典故、天干、签首兆象、占验、碧仙注等。1489709

在清代,随着汉、满、蒙、藏等民族间宗教文化的深入交流,以及全国范围内兴建关帝庙,汉地广为流行的抽签算卦的宗教文化,也流传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而在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抽签问卦的宗教文化,最初与西藏等地设立的驻藏大臣与驻藏官兵制度有联系,尤其是修建武神庙殿即关帝庙有着直接的关系。18世纪初叶,清中央王朝在西藏拉萨等地设立驻藏大臣制度,为体现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同时也为满足驻藏大臣与官兵的信仰及思乡的需要,兴建了拉萨扎基关帝庙、日喀则关帝庙等,庙殿内不仅主供关圣帝君塑像,塑像前还摆设了关帝灵签。最初关帝庙内使用的签谱都是汉文,到庙殿来烧香求签的也主要是驻藏大臣与驻藏汉、满、蒙古族的官兵,以及少数在西藏做生意的汉族商人。1489710

然而,这种从汉地传来的新的宗教文化形态,紧跟着关帝信仰的格萨尔化、藏族化、本土化,很快得到了当地藏族信教群众的欢迎与接纳。1792年,在达擦活佛主持下兴建拉萨最大的关帝庙即帕玛日格萨尔拉康之后,庙殿内格萨尔即关帝塑像前的《关帝灵签》被庙殿的香灯师翻译成藏文,以便为藏族信教群众使用。格萨尔拉康内从汉文《关帝灵签》到藏文《威慑俱全真日杰布之三界明镜灵签》的翻译使用,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藏族信众的需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汉文关帝灵签的内容与形式采取了调适、改造、创新的措施,于是藏族信教群众前来抽签问卦络绎不绝。但是,香灯师发现最初翻译的藏文签谱内容与藏族信众的宗教生活需求仍然存在差距,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宗教文化习俗。因此,以已经翻译成藏文的《威慑俱全真日杰布之三界明镜灵签》为基础,在签谱内的各种凶兆、灾难、厄运底下加注了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的藏传佛教法事内容。至此,汉地的《关帝灵签》也完成了藏传佛教化的过程。

外来的抽签算卦宗教仪式改造创新后,得到了当地藏族民众的接纳,也丰富了当地藏族信众的宗教文化生活,给予信教群众一种全新而又符合当地文化的宗教需求模式。有了群众基础,新型的宗教文化形态也找到了市场,开始发展扩充。在拉萨帕玛日格萨尔拉康、扎基拉康、日喀则格萨尔拉康、山南格萨尔拉康等西藏的关帝庙内都有藏汉两种《关帝灵签》。这一宗教文化形态继续在藏族地发展、演变,最后部分地区出现了根据藏传佛教文化的义理直接用藏文创作的签谱,至今仍在甘青藏族地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使用。1489711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