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汉唐盛世,以道治国
在线阅读 收藏

两千多年来,儒家得到推崇,道家被边缘化,是一种遗憾。但是,在中国政治历史中,道家哲学也在指导政治实践上发挥过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一度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杂糅了法家与儒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在哲学境界上与老子思想相比有一定距离,但其特征是以道论法、以道论儒,成为统治者治国遵循的依据。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警醒汉高祖,其著作《新语》充分接受了道家哲学而成为理论奠基,后来的文帝、景帝、窦太后、齐王刘肥以及萧何、曹参等元老重臣均在实践中奉行黄老之术。“文景之治”使大汉王朝的发展在当时的世界上遥遥领先。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等,均是发扬道家哲学、对汉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名著。唐朝是儒、道、释融会的关键朝代,但总体上是“以道升儒”的时代,比如隋人王通的八十卷《王氏六经》对道家哲学心领神会,并与之一脉相通。贞观之治,黄老思想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员施政理念中的重要构成。诚如陈鼓应、白奚所指出:“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文景之治,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就是‘以道莅天下’的典范,从而才能为千古所称道。”1508014

历史上的中国政治舞台,儒家长期占据“明指导思想”的地位,至少在客观上主要是为帝王统治提供道统的合法性依据,同时对官僚、士大夫阶层提供伦理约束、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对于历史上中国政治发挥实际作用的,主要是法家思想。不仅历代皆行秦政制,而且法、术、势一套理论在官场上相当通行,所谓“儒表法里”,构成中国政治历史的诡吊奇观。但是,综览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道与佛也并非空架子,并非完全在乡野民间徘徊,也都曾经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影响过中国政治,有机会在庙堂之上设坛鼓噪、香火缭绕。这里,只想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看长期被边缘化的道家哲学,其一旦用于指导政治实践,便可以发挥相对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度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是道家与法家有些牵强的结合,而且主要是以道论法,为了适应当时列国变法图强的需要,借用道家理论来论证法家主张。但是,到了西汉之初,黄老之学发生了深刻变化。秦始皇统一之后的暴力统治、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使秦至二世而亡。接受秦朝的教训,是西汉统治者的一种比较自觉的意识。早在汉高祖时,就已经基本上做出了比较明智的统治方式及政治价值取向的选择。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这一重要事件,说明汉朝统治者在掌握全国政权之后,在思想理念和统治方式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型”。陆贾的思想是很深刻的:高祖皇帝以及“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文臣武将统治集团,如今已经执政,必须要转型了,否则,就会重蹈秦始皇的覆辙!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沉溺于因“马上得天下”而自得的高帝,竟然“有惭色”,进而命陆贾完成新政权的理论建设。在陆贾不乏新思想理念的《新语》中,道家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无为》一节中强调: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

陆贾的《新语》绝非泛论诗书,而是充分接受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并且有所发挥。黄老之学在陆贾那里,已经是道家为主,参揉法家和儒家,但对儒法均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自陆贾理论奠基始,萧何、曹参等元老重臣均在实践中奉行黄老之术。萧何以清静无为的指导思想主持朝政。刘邦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曹参为相国(惠帝时改为丞相)。齐国规模很大,百废待兴,曹参曾召集数百名精英征询意见,都不能使他满意。他以厚礼聘请精研黄老之学的胶西盖公,请教治理方略,盖公告之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思想主张。曹参治理齐国9年,出现了一番井然有序、安定和睦的景象。曹参接任萧何任汉朝相国之后,大政方针不变,两人均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据史书记载:“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1508015这简直就是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1508016等思想的实践版本。

文帝、景帝、窦太后都坚持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文帝刘恒,还从自己生活上身体力行道家“去甚,去奢,去泰”150801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508018等人生观,杜绝增添宫室车骑衣饰,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严格掌控了皇室和政府财政开支,使各级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有所收敛。同时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为了起到表率作用而亲自耕作。减轻甚至免除农民租税,减轻徭役。废除肉刑,废除连坐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废除“诽谤妖言罪”——汉文帝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优秀帝王之一。

历史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1508019西汉之初的年轻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朝早夭做出了相当精辟的总结。秦朝用武力完成的统一,仅仅是从版图上和权力上搭起了一个岌岌可危的框架,除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指标外,无论从经济文化上还是从民心民意的认同上,以及周边关系、民族关系等许多内在指标上,都没有真正完成。大汉朝,才真正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在到外在地实现了统一大帝国的巩固与发展,并且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质基础雄厚、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确有开明君主、文明盛世的话,那么“文景之治”则当仁不让。回首当时之世界,大汉王朝遥遥领先,绝不亚于后来崛起的罗马帝国(大约与东汉共时)。

有人说文景之治施的是“仁政”,这很不确切。应当说,是“道政”。如前所述,黄老之学杂糅了法家与儒家的某些思想成分,但其特征是以道论法、以道论儒。在西汉前期达到鼎盛的黄老之学,与在战国中后期成为显学的黄老之学相比,最重要的变化就在于,前者更加直接地从本质上继承发展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一点,从具有对于文景之治进行理论总结意义的《淮南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大约成书于景、武之际的《淮南子》,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而成,是道家思想发展历史上的一座理论高峰。《淮南子叙目》作者高诱这样评价《淮南子》:“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淮南子》力求从形而上的高度去延伸和发展老子道家哲学,尤其是对“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发。比如,《修务训》中批评对“无为”的误解:“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原道训》明确提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而在《道应训》中,则直接阐发老子政治思想: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故者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向太史佚请教为政之道说:“我该以怎样的德行,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戴?”尹佚回答:“用民要适合时宜,恭敬地对待他们并顺从民意。”成王问:“怎样才算做到这些呢?”尹佚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成王说:“做个君王,可怕啊!”尹佚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待百姓就赢得百姓的拥戴;不善待百姓只能招致百姓的敌对。历史上夏商臣民起来反抗桀纣而臣服于汤武;宿沙民众自发起来攻打宿沙君王而归顺神农,这些历史事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这民众的力量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不畏惧”。

昔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乎?”对曰:“中行、知氏。”文子曰:“何乎?”对曰:“其为政也,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譬之犹廓革者也,廓之,大则大矣,裂之道也。”故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1508020

意思是说:当年赵文子问叔向:“晋家的六将军,谁会首先灭亡?”叔向回答:“中行氏和知氏。”文子问:“为什么?”叔向答道:“他们为政,以严苛为明察,以严控为英明,以对下的苛刻为忠君,以计谋多当作功绩。这就像撑皮革,使劲地撑扩,大是大了,而皮革就是这样破裂的。”所以老子说:“政治宽容,民众就淳厚;政治严苛,民众就不满不服。”

《淮南子》是统治阶级内部组织调动知识界、思想界对汉初大政方针和政治理念进行总结的产物,说明道家哲学新的表现形式的黄老之学是西汉前期的主导思想体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著名篇《论六家要旨》,其中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冯友兰先生指出:“大历史家司马谈在其《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评价最高。”1508021钱穆先生曾经著书详解中国史学名著,他在高度评价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得极好”时,也十分明确地判定:司马谈的最后结论是佩服道家的。司马谈看好道家并不奇怪,他一生中大约一半是在文帝、景帝时代度过的,并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其对于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认识,出自对于文景之治的亲身经历和理论总结。

在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所达到的总体发展水平,只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可以与之媲美。然而,以贞观之治为主要代表的大唐的一度兴旺发达,也是道家思想以不同方式发挥了一定实际作用而取得的成果。

唐朝是儒、道、释融汇的关键朝代。谈到唐朝的思想影响,不能忽视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隋人王通。王通是唐初四杰之首王勃的伯祖父,在隋唐之际,或者说在佛学初步走向昌盛的社会环境中,他是一位非常受推崇、颇有思想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王通自幼苦读,以聪颖博学而著名,官场失意后“退而求诸野”,著述教学,用了9年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共八十卷,影响巨大,一时弟子多达千余人,弟子中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中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都在唐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史称王通振兴儒学,他也获得了“王孔子”或“文中子”的盛誉。王通的儒学,明确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而且有意识地为儒、道、佛的结合提供思想纽带;同时他以“道”的主宰取代“天”的主宰,提出“穷理尽性”和“主静”的修养方法,为后世理学的建立做出颇有影响的思想铺垫。但通观王通的学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儒学,依然以道家思想为基调。

王通那些已经满腹经纶的弟子十分敬重他为弘扬儒学所做的贡献,将其授课内容汇编成《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虽然其是否符合王通原意受到质疑,但正如宋朝大儒朱熹所评论的,其主要思想内容不会假得许多。故而《中说》基本上是王通的思想集成,应该可信。我们仅只列出其中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名言。

“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

叔恬曰:“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何也?”子曰:“无他,道也。兵卫少而征求寡也。”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难矣乎!”

“道甚大,物不废,高逝独往,中权契化,自作天命乎?”

“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贾琼问:“何以息谤?”子曰:“无辩。”曰:“何以止怨?”曰:“无争。”

繁师玄曰:“敢问稽古之利。”子曰:“执古以御今之有乎?”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

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王通对于老子道家哲学的心领神会及与其一脉相通是显而易见的。颇具道家特色的王通式儒学,通过其弟子、同道、友人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以唐太宗为首的唐初统治集团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据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九年(635),太宗总结治国经验时说:“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唐太宗的思考体现了对黄老清静无为思想的体悟。而同样根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的这样的认知,与魏征等人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并重已成趋势,受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影响,儒学以显学地位而占据主流,成为唐朝统治者主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在中国儒家与道家关系史上:有时,是“以儒降道”;有时,是“以道升儒”。唐朝时期,尤其是贞观之治,儒道合流、儒学兴盛的现象中,实际上是“以道升儒”的时期。道家、道教、道学——三者既有联系而又完全不同。道学家上接道家、下连道教。其中有人对儒道关系的看法颇有见地。比如东晋时期的葛洪在《抱朴子》中云:“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也。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又比如宋代道学家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又说“唐,汉之弟也”。

唐朝的道教,不乏道学家在接受道家哲学前提下的发挥。这里可以参照一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先生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黄老思想与唐代刺史的施政理念》一文的介绍:刺史是唐代地方吏治的主体,而道家黄老思想,在包括刺史在内的唐代统治阶层中颇为流行。高祖、太宗、玄宗、肃宗、宪宗、宣宗等帝王,李泌、刘晏等重臣,颜真卿、韩愈、元稹等名人皆信奉道教。该文在介绍白居易、柳宗元等明确主张地方行政奉行黄老之术之后,进一步列举道:陈元光为漳州刺史,表示要“持清净以临民”;许圉师为相州刺史,“政存宽惠,人吏刊石以颂之”;李瑰为荆州都督,“政存清静,深为士庶所怀”;宇文士及为蒲州刺史,“为政宽简,吏人安之”;冯昭为邢州刺史,政绩突出,朝廷表彰他“忠于事君,简以临下”;张文琮为亳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安之”;李怀远历冀州刺史、同州刺史,“在职以清简称”;源乾曜为京兆尹,“政存宽简,不严而理”;高适“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崔瓘为澧州刺史,“下车削去烦苛,以安人为务”;曲环为许州刺史、陈许等州节度观察,“勤身恭俭,赋税均平,政令宽简,不三二岁,襁负而归者相属,训农理戎,兵食皆丰羡”;关播为滁州刺史,“为政清净简惠,既无盗贼,人甚安之”;严绶为太原尹、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士马蕃息,境内称治”;杜佑为淮南节度使,“为政弘易,不尚皦察”;崔郾为陕州观察使、鄂岳安黄等州观察使、浙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凡三按廉车,率由清简少事,财用有余,遂宁泰”;李康为江州刺史,“讲黄老言,其余枝叶节目,委于有司而不领”;李少康为常州刺史,“比及下车,无为而治”;独孤及为常州刺史,“公又谓安人之道,清而静之则定……唯公体黄老之清净,包大雅之明哲,尊贤容众”;殷日用为衢州刺史,“简易契于黄老”;李巽为洪州刺史,“宽仁清净,正德利用,以黄韩笃厚之化,易吴楚禁轻之俗”;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张先生令人信服地证明:黄老思想是唐朝地方官员施政理念中的重要构成。

大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而且持续时间近300年。唐朝在外交中,也充分体现了老子“大国宜为下”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1508022“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1508023唐朝统治者主张华夷平等,睦邻友好。亚非地区有70多个国家与大唐通使或友好往来,仅长安城内的“胡人”就多达4000~5000家。大唐推行“盛世无忌”的开放政策,文成公主、丝绸之路、玄奘求法、鉴真东渡……无不体现了大唐的姿态、气度和胸怀。正如陈鼓应、白奚所著的《老子评传》指出:“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文景之治,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就是‘以道莅天下’的典范,从而才能为千古所称道。”1508024

梁启超将“儒家哲学”说成“儒家道术”是有道理的。若统观中国哲学史,道家主要讲天道,儒家主要讲人道,佛家主要讲心道。在儒家那里,“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谓道也”1508025;“道不远人”1508026。况且,儒家的道不离术、术不离道,弱化了道的价值理性思考。而法家则几乎沉溺于工具理性之中,严重地以术害道。我们说中国政治历史上凡是比较实际地奉行了道家哲学或道家政治思想,就会造就比较繁荣、文明、发达的历史阶段,人民生活相对较好。这是因为,道家一开始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论证公天下,从价值哲学出发揭示权力与社会关系问题,解决权力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功效问题。“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508027“无为而无不为”150802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508029“容乃公”150803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508031等思想中包括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包括了给人民、给社会以自由和自行发展空间的深刻主张,包括了政治价值、政治人格等丰富的政治思想。我们知道,在儒家、理学、心学创立和发展历史上,在佛教本土化过程中,以及在儒道释合流过程中,都有道家的渗透。“抱道无离论天下”“执一以为天下牧”“志于道而论天下”的基本共识始终迂回曲折、若隐若现。道家哲学,以潜在的、渗透的、互补的方式发挥影响。

近代以来,魏源、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思想先驱从道家哲学中获取丰富的启发,国外的海德格尔、汤川秀树、李约瑟、马丁·布伯、尼采、卡普拉、普里高津等思想家、科学家对道家哲学给予极高的评价。道家哲学就像一株古老的常青树,不仅根深蒂固、长盛不衰,而且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愈益枝繁叶茂,青春焕发。诚然,由于种种原因(毋庸讳言,其中也包括道家自身过于高玄、语言过于简约等),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基本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但是,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总体来看,道家虽不是主干,却是根基。仅仅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道家思想终究是中国思想资源中的奇珍异宝,需要我们认真地珍惜、发掘和弘扬。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