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久负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暗示了这样的哲理:如果生命失去了绝对意义,将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会像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失重飘浮。对于社会,当价值体系失落或崩溃,真假难辨,美丑颠倒,善恶不分,鱼龙混杂,社会失去选择的依据和判断的准则,人的生命失去精神的依托,这是一种无意义内涵的“轻”,然而心灵无法承受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种种重压。——精神生命在困惑、焦虑、惊悸、抑郁中变成没有意义内涵的“不可承受之轻”。
信仰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美国历史作家威尔·杜兰特将中古文明称为“信仰的时代”。如果放进“蒙昧时代—宗教时代—理性时代—权势时代—经济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的总体框架,杜兰特的信仰时代或许是指宗教时代。而在他看来,中古结束之后人类开启并进入的是“理性时代”。有学者基于这样的大历史观指出,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文明中轴。而“理性时代”,是工具理性充分发挥和张扬的时代。随着后现代哲学中建构主义哲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全球化中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甚至反思现代化理念以至整个人类的走向。
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不久,就有人呼吁关注信仰危机。近年来,中国社会价值坍落、信仰匮乏、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思想界学者忧心如焚,而且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也感同身受。考察中国的信仰问题,不仅需要观照现当代的世界背景,而且有着强烈的本土原因与特色。信仰危机不仅仅是精神、宗教、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与文化、教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制度与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广泛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