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中文正式歌词的第一位译者,是瞿秋白同志,译作时间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刚刚20岁出头的瞿秋白,那时已经是青年的革命者了。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歌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毕,他徐徐步入刑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盘膝而坐,镇定地问道:“这个姿势对不对?”然后呼喊“共产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瞿秋白就义前,曾经在狱中写了一篇将近两万字的《多余的话》。怎样看待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历来众说不一。好心的同志曾经认为,如果没有《多余的话》,瞿秋白烈士岂不是一个完美高大的形象?其实,《多余的话》是一个活生生的、内心充满矛盾的、襟怀坦白而又心情复杂的人,在临终之际所作的一篇自白。它不仅无损于烈士的革命大节,相反,它以罕见的自我解剖,深刻地表现了瞿秋白的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它既有长处,也有弱点;既有令人夺目的光辉,也有使人不爽的灰暗。光辉是主要的,灰暗是次要的。透过这篇发自肺腑的自白,人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作者灵魂深处某些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