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走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收藏

长期以来,一提到农业,人们便想到粮食。粮食,往往成了农业的同义词。这种传统观念不打破,中国农业现代化就很难实现。

打破关于农业的传统观念,就要变革农业内部的结构,使我国农业从以粮为主逐步向以畜牧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农业产力水平低,按人口平均的粮食占有量少,现在还谈不上走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这种看法不正确。各国农业,一般分为畜牧业和种植业两大类。西方国家由以种植业为主进入以畜牧业为主的时候,种植业大体上相当于我国现在的水平。美国、加拿大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在20世纪40年代,都先后转入以畜牧业为主。按人口平均占有的谷物,当时法国仅350公斤。联邦德国更低,直至现在也还不到400公斤。过去法国的谷物是靠进口,由于发展了畜牧业,1968年以后,由农业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进而成为世界第二农产品和第三谷物出口国,目前的谷物自给率已经高达17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发展快的国家,大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以1952~1956年农业平均生产指数为100,1974年法国为181,占世界第一位,英国第二,荷兰第三,比利时、卢森堡第四,联邦德国第五。这些国家恰恰按人口平均的谷物占有量都不很高,可是畜牧业的比重都很大。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那种认为谷物少不能以畜牧业为主的理由是否可信?

有人以历史习惯为借口,不同意我国实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改革。在这些同志看来,中国人天生不愿意喝牛奶、吃牛肉,只习惯吃米饭和馒头。这些同志忘记了,人类祖先的主要活动是打猎和捕鱼,正是食用动物蛋白使我们祖先的大脑发生了从猿到人的飞跃。如果说习惯,追本溯源,吃肉才是人类最早的习惯。好的东西,只要有条件,很快就会为人们所习惯。我国每年每人平均消费谷物200多公斤,等于西方国家的3~4倍,而动物蛋白的摄取量则比他们少20~30倍,平均每人每年仅吃3.5公斤肉,蛋更少,奶几乎等于零。我们应当很好地研究发达国家的食物构成,逐步改变我国的饮食习惯。农业结构变化了,食物构成一定会跟着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土豆、面包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主要食物。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食物构成已经转为以肉、奶为主。1972年按人口平均消费的肉类,法国为92公斤,联邦德国为87公斤,爱尔兰为86公斤,比利时、卢森堡为84公斤,英国为78公斤,丹麦为64公斤,意大利为62公斤,荷兰为61公斤。世界上吃肉最多的是美国,平均每人115公斤,其次是新西兰110公斤,澳大利亚106公斤,加拿大98公斤。西方由以粮为主食到以肉为主食的转化时间,大约是30~40年。我们如果吸取他们的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努力奋斗,这一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还有人认为,我国人口多,土地少,耕地尚且不足,怎么能以畜牧业为主呢?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走以粮为纲这条道路了,走不通也得走,哪怕是花果山、聚宝盆,也要大搞所谓“人造平原”、“围湖造田”种粮食。我国耕地少是事实,但越是耕地少就越应当发展畜牧业。我国易耕地比美国少一半还多,但天然牧场和适合于开辟牧场的荒山、林地却比美国多。山地多,平原少,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更好。畜牧业发展了,不仅可以弥补耕地不足的弱点,还可以提高原有耕地的土地肥力,更好地进行水土保持,改造环境,扩大土地利用率。我们的症结就在于对天然牧场没有很好地去经营和利用,反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开荒造田,毁林造田,破坏生态平衡。看看联邦德国的情况可以大开眼界。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占有农地面积和我国差不多,而且土地贫瘠。但他们正是利用这个特点发展了畜牧业。联邦德国畜牧业用地已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4%。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相对来说,发展潜力不大;而草原面积则占40%左右,等于耕地面积的4倍,并且处于原始经营的粗放状态。我们暂且把草原的有效面积假定为2亿公顷,经营上比西方再粗放一些,按平均1公顷养1头牛计算(荷兰为半公顷1头),可以饲养2亿头牛。如果再加上几亿公顷荒山、秃岭,潜力之大,世界罕见。

那么,应当怎样逐步实行以畜牧业为主呢?

首先要大力发展奶牛业。西欧共同市场九国平均10人1头奶牛。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法国为17%,联邦德国为23%,我国不到1%,连少数大城市的儿童供奶都很困难。我国有条件的生产队饲养10头奶牛是不成问题的。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生产队增加收入1万多元。况且按营养价值计算,1头奶牛每天创造的蛋白质约为363克,等于4.5公斤大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更高。奶牛业的发展,既能改变居民的食物构成,还会带来奶制品、皮革、配合饲料、挤奶机和销售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推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全面发展。

肉类生产应当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这是农业结构改革中的一场革命。近10亿人口、8亿农业人口的大国,其肉类产量仅相当于5000万人口、400万农业人口的法国。这种落后状况应逐步改变。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肉类品种相差很大。美国和联邦德国以猪肉为主,加拿大和法国以牛肉为主,澳大利亚和英国以羊肉为主。日本主要发展养鸡业,鸡肉产量已占世界第二位。我国既要发展养猪业,更要大力发展养牛业和养禽业。

我国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1978年底,猪的存栏数为3亿头,比美国多3.5倍,等于法国的27倍。但由于我国猪的出栏率仅有50%,饲料浪费很大,猪肉产量很低。西方国家猪的出栏率为150%,饲养时间短,既节省饲料,猪肉产量也高。按人口平均,我国和美国大体上都是3人1头存栏猪。但我国每年平均每6人出栏1头猪,美国则1人1头出栏猪。倘若实行科学养猪,把我国猪的出栏率提高到先进水平,3亿头猪就能顶9亿头用,猪肉的总产量和按人口平均的占有量都可以达到美国的水平。

养禽业也必须来个大发展。我国鸡的存栏数世界第一,但鸡肉产量却远远低于美、日、法和联邦德国。养鸡业是近30年来世界农业中技术进步最快的部门,发达国家已全部采用工厂式的生产方法,肉鸡的饲养周期仅8周,体重就达1.8公斤,消耗的饲料为3.6公斤。饲料与转肉比例:鸡为2∶1,猪为4∶1,牛为6∶1。鸡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投资少,占地小,不受气候条件影响,营养价值大,工艺过程简单,生产率高。饲养1万只鸡的现代化大型鸡场,平均每只鸡所花工时仅为10~15分钟。因此,养鸡业已成了重要部门,西欧、北美和日本的鸡肉产量已接近猪肉产量。我国如果每个公社建立一个半机械化养鸡场,按2万个有条件的公社计算,全国同时可养2亿只鸡,假如10周出栏体重为2公斤,每年至少出栏10亿只鸡,合20亿公斤鸡肉,可为2亿城市人口每人提供10公斤鸡肉。当然,大型养禽场的建立,不应该影响社员养禽,可以土洋结合,以洋带土,由土到洋,推动我国养禽业的全面发展。

肉牛业是个比较年轻的行业。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把牛作为役畜饲养,只是到近代,西方国家才首先把役牛变为奶牛或肉牛。这是农业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推动了农业结构的根本改造。法国是2.5人1头牛。我国是165人1头牛,而且出栏率只有7%。所以说,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出栏率水平讲,我国养牛业基本上属于空白点。我国要发展肉牛业,特别应当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奶、肉两用牛。

此外,养羊业和其他动物饲养业也需要大力发展。

所谓以畜牧业为主,并不要求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都是如此。法国共有22个地区,只布列塔尼一个地区就占全国养猪总头数的38%,猪肉的40%,家禽肉的30%,黄油的33%,鸡蛋的20%。我国应当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建立各种产品的重点生产基地和专业化的畜禽场。

总之,我们要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我国农业的结构改革问题,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千万不能再墨守农业即粮食的观念了。

(本文原载于197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