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天津记忆》与记忆天津
在线阅读 收藏

伴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由此兴起了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研究。随着市民意识和自我归属感的增强,除了专业学者进行通史性和专业史研究外,民间人士也纷纷加入了历史文化研究的行列,涌现了一批热爱本地区文化的文史爱好者。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利用自己熟悉生活地区的优势,开始专注于地方文史的研究。《天津记忆》就是由天津文史爱好者创办的颇有影响的不定期刊物。它最初是由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于2008年10月发起创立的,至今已出版120余期,主要关注天津的历史文化,致力于天津地方历史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培养民间文史学者,并组织相关学术会议和纪念会,有助于普及天津历史文化,为民间文史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

《天津记忆》,顾名思义,主要关注天津历史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挖掘、整理天津地方文献。天津作为一个近代兴起的城市,无论是设立九国租界,还是推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经济上更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但是由于多次沦陷等各种原因,天津地方文献资料多有散失,保存得并不系统和完整,甚至被湮没不闻,或谬误甚多。近些年来,天津学界汇编出版了很多文献资料,既有旧志点校、档案资料汇编,也有风土民俗、外文翻译,还有一些工具书等,但是远远不能适应越发广泛深入的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需要,因此亟须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的天津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出版。于是《天津记忆》应运而生,另辟蹊径地重点关注天津历史文化名人资料的点校和整理,如对天津城南诗社成员诗集的点校和整理。天津城南诗社是津门乡贤严修、赵元礼、金息侯、王守恂等人倡建,前后存在约30年,成员有200多人,当时地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悉数参加,是很具影响力的文化社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社的记忆开始淡漠,成员的诗集、文章也多有散遗。为此,《天津记忆》先后推出了《城南诗社集》《陈诵洛年谱》《蟫香馆诗钟》《研修甲集》《研修乙集》等专辑,使得一些难得的文献资料得以面世。同时,《天津记忆》还鼓励作者发掘和披露第一手资料,如著名词人寇梦碧、陈机锋、张牧石合作撰写的《七二钟声》诗集,一位中学生在天津解放前后所写日记,均为首创性史料,实属难得,对于研究天津文学史和天津解放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华武士会于1912年在天津成立,其宗旨是传习中国武术,锻炼国民体魄,这是在民间社会力量的觉醒和强国强种、救国兴邦大背景下的一种自觉,创办者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据说该社团“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间武术组织”。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华武士会缺乏关注。《天津记忆》借用民间力量,挖掘整理了很多相关文献资料,例如整理了天津武士会早期重要人物阎道生的日记、信札和文存等文献,点校出版了形意拳、八卦拳等武术典籍;先后推出了《净业国技研究社》《中华武士会百年纪念集》等有关专辑,为今后开展天津武术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天津记忆》还根据作者群多为文史爱好者的特点,编印了很多专辑。如《鲜为人知的天津洋楼》《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塘沽盐业史话》《最后的“永久黄”》《天津滨海地名溯源》《创建初期的天津戏校》《津门文坛琐记》《百树村记忆》《风雨“新天津”——爱国报人刘髯公的传奇一生》《冯玉祥与天津》《老广告:散落的天津日记》《天津老画报》《王仁安与王君直》等。这些专辑都是作者倾多年心血的资料搜集和考证之作,形成了有相当深度的专题研究。

编辑目录索引等工具书,嘉惠学界,也是《天津记忆》着手开拓的一个方面。如《天津书画人物小传》《鸦片战争与天津史料编年》《孙洪伊其人》《沽上文苑著述谱——天津作家评论家文学研究工作者出版著作目录(1949—2009)》《双清书屋吟草》《延古堂李氏族谱》《百花小开本散文百种经眼录》《天津文史资料索引》“市内六区部分”和“辖农区县部分”等。这些工具书各具特色,虽然并不一定完备和系统,但介绍了一些罕见的,甚至珍稀的文献,为研究天津历史文化,尤其是非专业学者进行开拓性研究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天津城市发展的历程,使得天津的社会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亦中亦西、亦洋亦土、亦雅亦俗,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这些不但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也对之充满兴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情感和角度,来观察这座城市,甚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城市。《天津记忆》以“记忆”为特色之一,发挥文史爱好者多与天津有各种渊源的特点,鼓励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如对天津一个特殊地区——南市的追述,有所建树。以前对南市多视之为“赌毒娼盗的老巢,藏污纳垢的根源。地痞、流氓、军阀、土匪在这里横行霸道,敲诈勒索,欺压善良,无恶不作,是劳苦百姓的人间地狱”。然而,南市作为“飞地”,在许多城市都存在,也是下层和底层社会民众生活的聚集点,对了解和研究城市社会和文化十分重要,近年来各界对南市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天津记忆》则有意识地组织和鼓励民间学者关注天津的南市,编辑出版了多部专辑,这些专辑的特点是大量的实地考察、探访、访问记录与口述,如《南市绝唱》《南市绝唱(二)》《“老南市”忆往》《最后的南市》。《天津记忆》继而将视角扩展到天津的老城区和街道,先后推出了《天津老胡同》《老城的胡同》《天津河西忆旧》《天津地名三章》《“卫嘴子”谈吃》《津沽食诣》《天津“俏皮画”》等专辑。这些为各类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天津的城市社会、市井文化、风俗民情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天津记忆》除了编辑整理文献资料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独立或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举办各类学术讨论会和纪念会。如举办了“陈诵洛与城南诗社”专题研讨会,推动了对天津文化和文人的研究;举办了“宫白羽学术讨论会”“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并推出了相关研究专号,对在天津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北派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史的地位予以充分的肯定,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天津的直隶水产讲习所是中国最早的水产教育机构,《天津记忆》为纪念中国水产教育诞生一百周年,举办了研讨会,并汇编了相关的资料集、照片集和论文集。

天津不但是一座工商业城市,还是一座富有文化的城市,聚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同样这些文化人又推动了天津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纪念先贤,《天津记忆》为诸多津门文史名家在生前身后举办了多场座谈会、追思会,譬如津门著名文史学者张仲、李世瑜、周汝昌、来新夏、李琴湘、郭霭春、倪钟之等人都编辑了相关专辑。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后辈学人了解学界前辈和耆宿的学术成果,也可以使他们的治学方法得以传播,有助于天津文化和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天津记忆》作为关注天津地方文史同好自费编印的刊物,经过编辑王振良、张元卿等人长期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出版了百余期,汇集了诸多文献和资料,在学界实属难见。《天津记忆》包容、多元、多样的优势,以及集兴趣爱好、资料汇编与研究为一体的特点,作为文史学者交流的媒介,成为一些致力于天津地方文史研究的学者发表和展示研究成果、结识知音和交流切磋的平台,深受初学者的喜爱,很多初入天津文史研究的民间学人,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收获了信心,提高了研究能力,成为各有所长的学者和专家。

当然,该刊物也受制于人力和财力,在编辑和出版方面难免力不从心,出现讹误也在所难免。另一个问题则是作者多系民间文史爱好者,有些初入门径的爱好者,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野和水平,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尚有待提高。这也是很多民刊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相信今后在天津文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刊物编辑和作者的共同经营下,《天津记忆》必定能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