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浅论企业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因素——中日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收藏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神话般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虽然这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本企业中,尤其是大公司企业中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疑被公认为解释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解释诱发了许多学者或企业家在探索振兴本国经济的途径时,寄希望于把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移植过去。中国是一个与日本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国家,这更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改革中国的企业管理体制,塑造中国企业的文化精神时,应该以日本为模本。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日本丰田、松下等企业的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精神在国内被大量宣传,一些塑造企业文化的手段,如编厂歌、制厂服、题厂训等,也被直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人们期望在中国的企业中也能形成“以厂为家”的意识和“共存共荣”的精神。然而,在中国的企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重塑企业文化精神之后,回首再看,恐怕没有一个企业成功地移植了日本式的管理方式,恐怕也没有一个企业家能自称他的企业已形成了“以厂为家”的“家族意识”和“共存共荣”的“团队精神”。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家庭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并未形成这种企业文化?如果说家庭与现代企业本质上就是排斥的,为什么日本的情况正好相反?本文试图从中日文化的历史差异中去寻找解释的原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