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认同”还是虚构?——结构、解构的中国梦再剖析
在线阅读 收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苏源熙(Haun Saussy)最近在《中国学术》上发表一篇题为《默契还是预约?——结构、解构的中国梦》的论文,1607582文中提出了一个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颇值得玩味的问题——西方结(解)构主义文论家们对“中国”的构想。苏认为,西方的“解构主义一向对中国表示出一种认同感,对解构主义来说,东亚似乎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典范,一种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例外;而这个典范,这个例外,正是他们所希望占有的位子。”苏接着对西方后结构主义者的这样一个“中国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正是这一“中国梦”,致使解构主义一接触到中国,就“引起种种的误会”(第48页)。不言而喻,苏的这篇论文旨在对西方结(解)构主义者做的中国梦进行一番解构,而且重点要解构的是他们在重构“中国”时所先定的那个认识预设。我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学术勇气感到由衷地佩服,对论文中的基本观点也是同意的。但是,笔者觉得,苏文笼统地认为这些结(解)构主义者在主观上是与中国“认同”的,恐怕又过于粗疏了一点,也容易引起种种的误会。西方的后结构主义者们在主观上究竟是否与中国“认同”,他们在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描述(重构)时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其实这些还是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的。因此,本文拟接着苏文提出的话题,对西方结(解)构主义者的中国梦作一番再剖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