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随处可见。令国内和国际购买方惊讶的是,往往生产同一类产品的数百家厂商集聚于同一个城镇之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和浙江省,生产各类产品的世界工厂逐步崛起。因此,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所谓的“中国奇迹”:为什么中国在短短的30年间就拥有了这样的比较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仅仅是诸多原因之一,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产业集聚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非常适应于中国的产业层级,并能够产生一般的集聚优势,如劳动力集群、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更易获得的中间产品、更低廉的运输成本、由于信托机制而下降的交易成本、灵活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那么除了这些一般的因素之外,中国的产业集聚是如何发展的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呢?政策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此项案例研究也许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些解答。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中国在几十年来的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之后引入了一项典型的案例——广东省西樵镇纺织产业集群创新中心的发展之路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回顾了西樵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其发展历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政策执行。我们认为,在西樵镇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型的企业家精神、有效的社会网络以及有效的政府运作和政策执行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集群企业发展后对技术服务组织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同时,私营部门有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动机和能力。为减轻政府公有公营的亏损局面和进一步的投资压力,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政府主导创新中心扩展功能,转向私营,政府转而进行监管,确保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公共平台能够为整个产业集群服务,发挥其公共职能。但是在西樵镇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在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而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也渐渐侵蚀着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能源和原材料的日益短缺也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难题。此外,产业集群的效率高度取决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而这正是目前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再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效的公共创新平台发展滞后也制约着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亟须更多的专业化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投入进来,培训机构的发展也将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章的末尾,我们给出了全文的结论和一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该协调企业的竞争策略,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创新、积极引入投资和人才,创造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平台。再次,政府还有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