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香港岭南大学马跃教授访谈
在线阅读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第1期 总第3期)

马跃,现任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英国Stirling大学经济学Reader(终身)、博士生导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央行特聘中国专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务员培训处特聘学者,香港凤凰电视台特邀专家,英国Stirling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兼任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马跃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特区研究》访问时谈了以下观点。

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现在主要依靠市场。市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有了人才就有了市场发展的资源。早期,特区靠政策来吸引外资,这是经济发展的启动力。资金来了以后,不可能一直依赖中央政府给的特殊政策,因为这是不健康、不科学的。最终,特区应该运用市场的竞争来发展。特区城市相对于非特区城市,更能吸引全国、全世界的人才为其经济发展服务,搞活经济。特区的过去与现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比如,以前特区没有好的学校,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福利待遇,那是因为客观条件做不到。现在,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的提高,这个时候就应该拨一部分资源来吸引人才。好的人才有聚集效应,如果你请一位好的老师,好的学生就会慕名而来。又如你聘请了一位优秀人才,因为合作关系的建立,其他人才也会聚集而来。这就如同火车头效应,这种示范作用,就会让人们知道特区特别重视人才,引起海内外人才关注特区,这时候更多的人才就会来到特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真正的人才来了以后,肯定不会无事可做,这些人都很聪明,都渴望能实现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同时也是在找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经济当然也就发展得越快。这就是依靠人才来推动经济,而不是靠政府的政策,这样经济就彻底搞活了。就像美国一样,之所以人家经济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它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怎么吸引人才呢?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机制比较灵活,比如移民机制。其实,深圳也是这样,比如户籍制度的创新。你没有工作,为了找个工作,我也可以给你临时户口(居住证),给你机会在深圳找工作,欢迎你留下来为深圳服务,给你为深圳作贡献的机会,这就很好,应该鼓励。这样万众一心,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能力,动脑筋去想,加上生活的压力也逼着他去想,这个时候压力最大,也是最具创造力的时候。这种效率无论是中央政府的计划,还是地方的规划都无可比拟。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对实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实验经济学。其实,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就属于实验经济学的一种,是世界领先的,是创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实验室里允许你试,允许你失败,但是社会政策要避免失败,甚至不允许失败。但如果你用特区去做一些经济政策、人才政策的实验,即便失败了,大家也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实验,不会使中国整体受到什么影响(只是局部的);如果成功了再去推广,这种政策、体制就更成熟。如果能将特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出来,我觉得将对实验经济学产生非常大的贡献。还有就是对转轨经济学的贡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特区先走一步,发现在转轨的过程中怎么做才有效,怎么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改革更快,更顺利,经济特区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因为你总结出来,很多国家都将学习深圳。机制和体制这种经验的可复制性当然不是照搬,复制性永远都不是盲目照搬。复制性是应该带有创新的,带有适应性的可复制,包括法制、政治体制。在创新性和适应性这两个前提下,一定有复制性。

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搞不定这些东西,因为原来政府的计划、想法,或者颁布的政策总是有限的,跟现实有一定距离。因为政府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知识都是有限的,特别对“不对称信息”的处理总是有限的,不如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产业升级也一样,市场应该有进入和退出机制。进入,就是如果市场有需求,投资者就可以进入。退出,就是说,如果不成功的投资者,一定要有退出机制让其破产,将其资产转卖或者拍卖给其他更有效的投资者,或者是并购。这对产业升级有最直接、最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没有“进入”机制,仅有政府保护,现有投资者就没有压力,就不会创新。没有“退出”机制也不行,如果企业年年亏损,政府还不断补贴,那它们也没有动力去更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所以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产业的升级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所以政府一定要清楚,不能只看到社会的稳定和就业这一个方面,也得看到要有产业升级的压力,一定要有市场的压力,要充分运用市场本身的优势。当然,政府可以控制,实现平稳的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进入,或者突然出现大规模的退出,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像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或者像新的市场刚刚成立的时候,有大量的投资者想盲目地退出或者进入,这个时候政府可以限制,比如说拍卖,让市场来限制,维护市场制度的稳定和有序,这个是政府应该做的。但是一定要有进入和退出机制,这样产业才能升级。政府不能指导产业升级,这就是之前说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因为,政府官员不是专家,就算原来是专家,职务转变之后就难以跟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爆炸等。所以,还是应该靠人才,靠企业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可以了。这样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像在金融危机时恐慌性的退出出现,或者经济泡沫产生时的盲目入市,就需要政府干预。否则,政府应该允许正常进入或退出。

我想,中国经济特区的存在肯定有长远的意义。像前面谈实验经济学所提到的,政策在全国推广之前,应该在特区先行先试。我们说要“产品更新、产业更新”,实质上最重要的是要“政策创新、体制更新”,只有如此才能带来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它们每次的产业更新的背后都有政策的更新、制度的更新。特区政府做这个是最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我们说的是产品、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中,特区的贡献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在制度和政策上广义的比较优势。特区政府要创造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这种比较优势,避免比较劣势,这样特区的生命力就会延续,特区才能更特,而且能有一致性,也就不仅是生命力的延长。这对特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区就一定要是领头羊、火车头。我们不要说经济,至少也要在政策和体制上全国领先。再说,如果在政策和体制上领先,就能吸引人才,人才辈出又能促进政策和体制的发展,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特区的成功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样在政策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的成本和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特区应该如何减小这方面的制约?这就需要在特区里进行细分,比如说特区的特区。现在大了,就不能一下子在整个特区推广一项政策。可能需要在一个产业,一个行业,或者几个企业先做试点,这就是特区的特区。因为失败的成本太大,为避免风险就要缩小规模,或者维持原来的规模,可能现在一个行业的规模就比原来一个市的规模还大,这就有必要缩小规模。所以要先选定一个社区,或者一个行业先试行,再向全市推行,向全国推行,向海外推行,这样就能避免失误。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东西的。

与其他城市相比,特区最适合做新制度和新政策的实验区。相对于特区,其他城市没有比较优势,却有比较劣势。原因就是特区的环境,从中央到省到市到企业,再到人才,大家都有参加实验的准备,有面对挑战的心理。特区的体制,特别是特区的人才、资源,是其他城市没有的,这就是特区相对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绝对优势。所以,新的体制和政策在特区做成功的几率肯定比其他一般的城市要高,这也正是特区的使命所决定的。

我觉得现在经济特区发展主要的问题就是特区政策和制度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为其他省市在学习了特区的政策和体制之后迎头赶上,使得特区相对其他地方的差距缩小了。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体制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在缩小。我想这就是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危机。特区认识到这一点,短期迫切的任务和长期的深远目标就是要加强领导的创新能力。企业家要对企业的创新负责,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又取决于特区政府所提供的环境。特区领导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在这里:创新体制、引进人才、不断地为特区输入新的血液,让新的思想迸发。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特区政府的角色,就是提供创新的环境,用创新的制度和创新的政策来提供这种创新的环境,吸引人才不断流入,另外最好还是特区自己能够培养新的人才。新的人才最好是既有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的经验,又能把国外的经验带回来。很多人才其实离开了特区后,不是真的就离开了,而是去吸取中国很多其他地方或者国外的经验,最终又回到特区。既知道国内发展情况,又了解国外发展情况的人才最终回到特区,就可以避免制度老化和创新僵滞。这样,特区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了。为此,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非常乐意与特区政府及大学合作,为祖国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中国经济特区生日快乐,永远年轻!

(文字编辑:范霄文)

');" class="a2">收藏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第1期 总第3期)

马跃,现任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英国Stirling大学经济学Reader(终身)、博士生导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央行特聘中国专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务员培训处特聘学者,香港凤凰电视台特邀专家,英国Stirling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兼任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马跃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特区研究》访问时谈了以下观点。

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现在主要依靠市场。市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有了人才就有了市场发展的资源。早期,特区靠政策来吸引外资,这是经济发展的启动力。资金来了以后,不可能一直依赖中央政府给的特殊政策,因为这是不健康、不科学的。最终,特区应该运用市场的竞争来发展。特区城市相对于非特区城市,更能吸引全国、全世界的人才为其经济发展服务,搞活经济。特区的过去与现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比如,以前特区没有好的学校,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福利待遇,那是因为客观条件做不到。现在,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的提高,这个时候就应该拨一部分资源来吸引人才。好的人才有聚集效应,如果你请一位好的老师,好的学生就会慕名而来。又如你聘请了一位优秀人才,因为合作关系的建立,其他人才也会聚集而来。这就如同火车头效应,这种示范作用,就会让人们知道特区特别重视人才,引起海内外人才关注特区,这时候更多的人才就会来到特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真正的人才来了以后,肯定不会无事可做,这些人都很聪明,都渴望能实现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同时也是在找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经济当然也就发展得越快。这就是依靠人才来推动经济,而不是靠政府的政策,这样经济就彻底搞活了。就像美国一样,之所以人家经济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它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怎么吸引人才呢?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机制比较灵活,比如移民机制。其实,深圳也是这样,比如户籍制度的创新。你没有工作,为了找个工作,我也可以给你临时户口(居住证),给你机会在深圳找工作,欢迎你留下来为深圳服务,给你为深圳作贡献的机会,这就很好,应该鼓励。这样万众一心,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能力,动脑筋去想,加上生活的压力也逼着他去想,这个时候压力最大,也是最具创造力的时候。这种效率无论是中央政府的计划,还是地方的规划都无可比拟。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对实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实验经济学。其实,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就属于实验经济学的一种,是世界领先的,是创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实验室里允许你试,允许你失败,但是社会政策要避免失败,甚至不允许失败。但如果你用特区去做一些经济政策、人才政策的实验,即便失败了,大家也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实验,不会使中国整体受到什么影响(只是局部的);如果成功了再去推广,这种政策、体制就更成熟。如果能将特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出来,我觉得将对实验经济学产生非常大的贡献。还有就是对转轨经济学的贡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特区先走一步,发现在转轨的过程中怎么做才有效,怎么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改革更快,更顺利,经济特区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因为你总结出来,很多国家都将学习深圳。机制和体制这种经验的可复制性当然不是照搬,复制性永远都不是盲目照搬。复制性是应该带有创新的,带有适应性的可复制,包括法制、政治体制。在创新性和适应性这两个前提下,一定有复制性。

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搞不定这些东西,因为原来政府的计划、想法,或者颁布的政策总是有限的,跟现实有一定距离。因为政府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知识都是有限的,特别对“不对称信息”的处理总是有限的,不如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产业升级也一样,市场应该有进入和退出机制。进入,就是如果市场有需求,投资者就可以进入。退出,就是说,如果不成功的投资者,一定要有退出机制让其破产,将其资产转卖或者拍卖给其他更有效的投资者,或者是并购。这对产业升级有最直接、最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没有“进入”机制,仅有政府保护,现有投资者就没有压力,就不会创新。没有“退出”机制也不行,如果企业年年亏损,政府还不断补贴,那它们也没有动力去更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所以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产业的升级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所以政府一定要清楚,不能只看到社会的稳定和就业这一个方面,也得看到要有产业升级的压力,一定要有市场的压力,要充分运用市场本身的优势。当然,政府可以控制,实现平稳的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进入,或者突然出现大规模的退出,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像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或者像新的市场刚刚成立的时候,有大量的投资者想盲目地退出或者进入,这个时候政府可以限制,比如说拍卖,让市场来限制,维护市场制度的稳定和有序,这个是政府应该做的。但是一定要有进入和退出机制,这样产业才能升级。政府不能指导产业升级,这就是之前说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因为,政府官员不是专家,就算原来是专家,职务转变之后就难以跟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爆炸等。所以,还是应该靠人才,靠企业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可以了。这样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像在金融危机时恐慌性的退出出现,或者经济泡沫产生时的盲目入市,就需要政府干预。否则,政府应该允许正常进入或退出。

我想,中国经济特区的存在肯定有长远的意义。像前面谈实验经济学所提到的,政策在全国推广之前,应该在特区先行先试。我们说要“产品更新、产业更新”,实质上最重要的是要“政策创新、体制更新”,只有如此才能带来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它们每次的产业更新的背后都有政策的更新、制度的更新。特区政府做这个是最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我们说的是产品、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中,特区的贡献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在制度和政策上广义的比较优势。特区政府要创造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这种比较优势,避免比较劣势,这样特区的生命力就会延续,特区才能更特,而且能有一致性,也就不仅是生命力的延长。这对特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区就一定要是领头羊、火车头。我们不要说经济,至少也要在政策和体制上全国领先。再说,如果在政策和体制上领先,就能吸引人才,人才辈出又能促进政策和体制的发展,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特区的成功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样在政策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的成本和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特区应该如何减小这方面的制约?这就需要在特区里进行细分,比如说特区的特区。现在大了,就不能一下子在整个特区推广一项政策。可能需要在一个产业,一个行业,或者几个企业先做试点,这就是特区的特区。因为失败的成本太大,为避免风险就要缩小规模,或者维持原来的规模,可能现在一个行业的规模就比原来一个市的规模还大,这就有必要缩小规模。所以要先选定一个社区,或者一个行业先试行,再向全市推行,向全国推行,向海外推行,这样就能避免失误。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东西的。

与其他城市相比,特区最适合做新制度和新政策的实验区。相对于特区,其他城市没有比较优势,却有比较劣势。原因就是特区的环境,从中央到省到市到企业,再到人才,大家都有参加实验的准备,有面对挑战的心理。特区的体制,特别是特区的人才、资源,是其他城市没有的,这就是特区相对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绝对优势。所以,新的体制和政策在特区做成功的几率肯定比其他一般的城市要高,这也正是特区的使命所决定的。

我觉得现在经济特区发展主要的问题就是特区政策和制度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为其他省市在学习了特区的政策和体制之后迎头赶上,使得特区相对其他地方的差距缩小了。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体制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在缩小。我想这就是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危机。特区认识到这一点,短期迫切的任务和长期的深远目标就是要加强领导的创新能力。企业家要对企业的创新负责,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又取决于特区政府所提供的环境。特区领导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在这里:创新体制、引进人才、不断地为特区输入新的血液,让新的思想迸发。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特区政府的角色,就是提供创新的环境,用创新的制度和创新的政策来提供这种创新的环境,吸引人才不断流入,另外最好还是特区自己能够培养新的人才。新的人才最好是既有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的经验,又能把国外的经验带回来。很多人才其实离开了特区后,不是真的就离开了,而是去吸取中国很多其他地方或者国外的经验,最终又回到特区。既知道国内发展情况,又了解国外发展情况的人才最终回到特区,就可以避免制度老化和创新僵滞。这样,特区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了。为此,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非常乐意与特区政府及大学合作,为祖国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中国经济特区生日快乐,永远年轻!

(文字编辑:范霄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