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正因有50年的“去皇民化”的教育,现在的台湾人都说只有一个中国,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个祖先,这就是他们教育的结果,是中国人,不再是日本人。不像李登辉,他当年接受了25年的日本教育,所以他的情结还是日本人。最近听说他要发动台湾的民众到日本去参拜靖国神社,因为他受的是日本的教育。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执政的这段时间,就开始了“去中国化”,从小学的课本开始把“中国”都改成“大陆”,开始推行台湾的地理、台湾的历史,不再提“中国”二字。过去我们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陈水扁上台之前,给小学生设置过这么一个问题,问你是什么人?第一个选项:我是台湾人;第二个选项:我是中国人;第三个选项:我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最后问卷出来的结果是选第一个的占30%左右,选第二项的占17%左右,选第三项的占40%左右。这让我们很欣慰,因为第二项加上第三项加起来就占六成左右,而选第一项的只有三成左右,可见当时还是有许多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后来,在陈水扁上台“去中国化”之后,再进行这样的调查,有96%的小学生选了我是台湾人。观念完全变化了。当然孩子还不懂事,但是他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文化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你不认同中国的文字、你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国语、不懂得历史、不懂得传统、什么都不懂,你还是中国人吗?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要解决下一代的国民身份问题。学校很重要,学校要为学生注入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大家知道今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说结束啦。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它胜利了。紧接着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从今年暑假开始,伊拉克小朋友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本是美国的叔叔阿姨给编的。后面那句话很重要,从这代孩子开始,基督教文明将取代伊斯兰教文明。
大家看看,近代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侵占别的国家,不仅仅是侵占土地,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移植过去。日本是那样,现在美国仍然是那样。当然这么做恐怕有点难度。伊拉克小朋友会不会一直用美国叔叔阿姨编的课本?伊斯兰教文明会不会很容易被基督教文明所取代?我想恐怕没那么容易。但是我们看到一种逻辑:要占领一个国家,军队占领还是容易的,最根本的是要文化的占领。要消灭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是消灭它的文化,这是西方列强一个根本的逻辑。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文化的百年命运。我只简单说一下,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势头越来越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中国一度沦为弱国。弱国没有外交,外交是强国的外交。弱国的文化也不可能是强势的文化,强势的文化是强国的。所以一百年来,中国是弱国,中国文化一直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甚至是一种侵略性的冲击。大家知道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中国人自己都开始有点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开始没有多大信心。以前是西方人来冲击我们的文化,后来变成中国人自己拿着西方的武器来抨击自己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革自己的文化的命了。所以中国文化在这一百年已经成为被批判、被否定、被质疑、被边缘、被打倒、被革命的对象。弱势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命运。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知之越来越少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问题。
西方文化引进来了,它的精华之处是否我们都汲取了,这还是一个问号。自己的文化扔掉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也不能完全接受过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整个的文明、文化都出现了断裂。“文革”的时候,大学生,还是师范大学的红卫兵,带着一帮人到山东曲阜把孔子所有的碑都砸掉了。砸不断,就用那个50马力的拖拉机,用钢筋拴着,拖着那碑硬是要拉倒,砸断。而孔子的墓要刨出来!那是整个对自己的文化的否定。全国范围内,只要是文化名人,全都遭受到了迫害。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毁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从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中国走自己的路之后,中国开始认识到只学西方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康梁的变法是君主立宪,学习英国和日本,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后来孙中山又学习法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又学苏联,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了,苏联自己都无法坚持下去了,中国无法以苏联为师了,逼得中国走自己的路。那么这一百年证明了中国学了那么多的模式都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明白了,西方人好的我们要学,但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几千年的智慧要开发一下,办中国的事要用中国的智慧。这个民族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能力把这个国家建设好。
接下来是“三个十年”。1979年到1989年,这十年是两种文化在争论,中西方文化在比较,什么《河殇》、《丑陋的中国人》、尼采、萨特……中西方文化争论了十年。
1992年以后,我们决定走自己的路了,不要再争论了,中国的文化开始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开始了“国学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新的自觉和自信。这是第二个十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弘扬文化、承接中华美德的任务,把文化视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任务,把文化视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体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这是第三个十年。这十年大家看到,我们现在对自己的国学、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跟前十年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中国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全世界都重新判断、重新认识、学习中国文化,这个不用多说大家也有目共睹。
应当说我们现在能够赶上中国文化新生的时代,赶上了中国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这样一个时代,赶上了中国文化再次走上世界的这样一个时代,大家是幸运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时代,通过我们的工作把自己的文化,把那种自信、自尊,那种民族的文化的精神传播下去。
第二是道德。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一个文化要是没有道德了,它还有灵魂吗?没有道德的文化只有破坏性,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推进的作用。现在西方讲它的文化核心是它的价值,是它的核心价值,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吗?大家翻翻历史,用过价值的概念吗?是从什么意义上用价值的概念?大概没有。翻开中国历史,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讲“道德”,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就相当于西方文化核心是“价值”,这两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道德是一种人际关系互动的产物。伦理,“伦”是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有些规则、规矩,就是“道”。可能我理解的比较简单。人伦,夫妇、父子、朋友、兄弟、君臣,这些都是人伦,但是处理这些关系都有不同的规则,这就是道。所有道德都是人际互动的产物,父子之间要互动了就是父子之道,朋友之间互动就是朋友之道,上下级、君臣之间也有道。所有道德都不是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关系,需要规范这些“关系”才产生了“道”。
这些年来,道德的问题越来越被忽略。“文革”期间把道德作为一种虚伪进行批判,只讲政治不讲道德,政治取代了一切,道德多年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或者是封建落后的东西,或者说道德是束缚个性发展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但现在人们发现,恐怕道德越来越重要了。一个社会没有法律是不行的,但要是一个社会只有法律没有道德,法律也就失去了社会根基。
西方早就进入了法治社会,他们也一度忽略过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大学都是技能和知识的训练,缺乏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大学不是培养那种训练有素的狗,大学不是狗园子。爱因斯坦的意思是,现代的大学只有技能的训练,没有人性、没有人情、没有人的思想、没有人的气节的教育,只是培养工具!这是爱因斯坦对大学的一个评价。
还有一个教育家讲过:“作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经过有效的道德训练的话,任何有效的法律都是无济于事的。”后面的话更重要:“一个国家宁愿花钱盖学校,也不要花钱盖更多的监狱。”学校办好了,监狱就可以少,如果你花钱不盖学校,那监狱你就要多盖了。下面的一句话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社会功能相当于十名优良的警察。”所以宁愿花钱培养教师,也不要花钱雇更多的警察。所以,一个国家治理得如何,要看警察是否越来越少、监狱是否越来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过得安稳,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而不是追求监狱林立、法律多如牛毛、警察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绝对不是我们追求的。我非常欣赏西方教育家的这些评论。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多重视教育,应多办学校,办好学校,要把教师培养好,要保证教师的待遇。
道德跟经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剑桥讲话,说经济危机上的深层原因是道德出了问题。要求所有的企业家的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温总理连续三年讲了道德的重要。我想我就不需要多说了。我们前两代人忽视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使得他孙子的那一代受着整个道德堕落的惩罚。我们现在没有安全感,到处上当受骗。那些人不都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吗?
第三是德育。21世纪的中国德育是什么?20年前,大家普遍认为,“德育”是政治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我们学校有政教处,我们有政治辅导员,我们有政治课,通通都是政治。到了“八五”期间,我们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课题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就是想提前探索一下21世纪的中国德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德育。经过16年的探索,我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有三句话可以定下来作为中国德育的宗旨,那就是“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研究了16年得出的结论。
围绕这样一种思路,德育的内容怎么设计?过去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等等,当然也需要。但是从道德教育来讲,首先应该以史为鉴,看看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教育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几千年来,中国的学校是怎么教育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尧、舜、禹,这就不用说了,“禅让”就是道德,当皇帝看谁品德最好,就让他来当,这就是很高的道德。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不是责任吗?到齐国,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提出来的四种道德叫“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觉得这四种道德是维持国家运行的栋梁,就是说像四根绳子,“四维”就是四根绳子,如果这四维不张,帐篷缺了四根绳子拽住它,肯定要塌的,“四维不张”,国家就没有了,就这讲到道德跟国家治理的关系,说得这么重要,到周朝八百年,东周、西周都是讲礼治,“以礼治天下”。
到孔子的时候,孔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者爱人,但是在实践层面上,他这一生所追求的、所做的就是礼,因为他面对的是“礼崩乐坏”的社会,整个社会都乱套了,所以他就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要恢复礼治。“礼失而求诸野”,就是在鲁国看不到礼,那就到乡下、民间还保存比较完好的礼乐文化的地方去寻求。1993年我到新加坡去,研究新加坡的伦理道德教育,有人就对我说,你这是“礼失而求诸野”,说他们现在干的都是中国原来的东西,怎么不在中国反倒去他们那里寻找?
孔子及弟子对礼有很多的论述,大家看《论语》当中就有“礼之用,和为贵”,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道德的,不看,不说,不听,也不做。如果我们现在培养的小孩能做到这些,那就相当不错了。“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富裕了之后,才开始考虑道德风尚问题,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礼和道德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需要有基础,有社会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慢慢地,对文明的需求就越来越高。“富而好礼”是李光耀当年给新加坡提出的口号。“内仁外礼”,仁是“礼”的内在动源,“礼”是具有规范性外在行为表现。我想孔子对“礼”的看法到现在都还可以用,这就不需要说了。
孟子提倡四种道德——“仁、义、礼、智”,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大家学《孟子》的时候,会学到他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他已经把“仁”放到第一位了,不再是周朝演绎下来的“礼、义、廉、耻”,把“礼”放在第一位。那么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就是在孟子“仁、义、礼、智”的后面加了一个“信”,说明了汉代“信”的这个概念,整个社会都需要讲信,所以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两汉到隋唐时代,是“以孝治天下”,讲“孝道”,甚至选拔官吏,选拔干部,都举孝廉了——孝子才能当官,那时选拔干部的标准都变了,人们对孝的意识提高了很多。到了宋代,提出来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宋代这八德,大家看到前两个字是家庭的伦理道德,“孝”是纵向,像父子关系,“悌”是横向的,像兄弟之间,一个纵向,一个横向,是家庭伦理道德的一个十字架。“家和万事兴”,家庭的伦理道德都提高了,后来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宋代把家庭的伦理道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后面才是“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我就不说了。
后来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智慧。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增加了“礼、义、廉、耻”,所以现在国民党的教育通称叫“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大家去过台湾的都会看到,台北主要的街道,就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以“八德”命名的路贯穿台北市的主干道,台湾所有学校的校训都是以“四维八德”为主,所以大家跟台湾的学校接触多了以后,会发现它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四维八德”。如果离开这个去谈,就不会更深地了解他们的教育。
接下来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国家。刚刚讲了新加坡,新加坡国家规定的八德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是取自台湾的,“礼义廉耻”还是管仲的,所以新加坡是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国家的道德,作为所有学校要遵循的核心的内容。韩国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但是最近这几年,韩国的学校教育是三个字“忠、孝、礼”,要忠于韩国,要孝敬父母,要有礼貌,现在韩国学校基本是以这三个为重点。大家去过首尔的都知道,首尔现在留的四个城门,东门叫兴仁门,西门叫敦义门,南门叫崇礼门,北门叫弘智门。首尔市的城门写着“仁义礼智”,城市中心有个亭子,有个楼,过去古代的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它那个楼叫“普信阁”,普天之下都讲信用。“仁、义、礼、智、信”,在首尔就有这五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我们的“五常”。我们中国现在就被破坏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城市现在的名字,我们都不大懂。
考察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又考察了周围国家,我们发现儒家伦理都在学校道德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1993年开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试验的时候,就将道德教育定了八个字,“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大家看看,这跟过去其他有什么不同?大概就多出了个“诚信”。中华美德太多了,我们应该选择哪几种道德,哪几种美德告诉孩子?当时我们不止一次地论证,最后定下来的是一位学者,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叫徐惟诚,这位先生说,要定德目的话,必须写上诚信,中国要搞市场经济,诚信是最重要的。这是把诚信写上的背景,现在看来,是重要的。
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套八德德目?不知道大家现在听到这“八德”之后有什么感想?大概在15年前,听到这八个字,我们会感到非常生疏。我们小学、中学的老师,包括校长,都会不明白那是什么,会觉得那不是“文化大革命”批了多年之后的糟粕吗?怎么今天又拿来了?这是一个认识。第二,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都没有学习过这些基本内容。第三,如果这“八德”要推行的话,根本找不到参考资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都烧了,找不到,十分困难。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实验最困难的,除了认识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准备。
1999年,我们组织了八名博士开始给大家编参考书,就按照八个德目编了八本书,每本书的框架是,比如“忠”,“忠”这个字是什么时候有的?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成了一种规范?它适用的范围是什么?在历史上,它的积极和消极的历史社会作用是什么?今天怎么理解“忠”?今天的社会还需要“忠”吗?如果现在我们需要的话,那我们的孩子怎么理解,怎么接受,怎么修炼呢?就按照这个逻辑,每个字都自成一本书,八个博士用了一年的时间编制成的,统称叫“大众道德丛书”。
1999年,有个著名的出版社支持这件事,订了合同,而且说在编书的过程中,所有的费用都由他们提供,最后还能给稿酬,那时候的我们很高兴,写书还有补贴,出书还能保证发行,不用交出版费。到年底的时候,书写完了,责任编辑拿着书去找出版社的副总编签字,这个副总编看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没说别的,就说这是国民党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书“枪毙”了。其实“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不是国民党的,但是那位副主编就形成了这样深刻的概念。那时候我很紧张,因为书写好了却没能出版。有个博士对我说,不要着急,我们要反求诸己,说既然一个出版社的主编都对这八个字产生这样的误解,就说明我们的书出版了以后,更多的群众也不会理解和接受,我们怎么办?那就要从我们做起。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每个字后面都有一句话,那就是副标题,加了副标题以后,红旗出版社马上就给出版了,一个字都没改。
第一,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忠”就是责任,现在教育部有个重点课程,叫中小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模式研究。“忠”就是责任,忠于职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办事要忠心耿耿,不要三心二意,老想着跳槽,这是责任,忠于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要不要负责任?对子女,对长辈,对工作要不要负责任?越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越发达,越是要讲责任。如果广州市管电的人不负责任,全停电,电梯里面的人就下不来了,手术就没法动了,越现代化,越要求有责任意识。
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提高责任意识,这国家可能就强大起来了。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假的,就是不负责任,像三鹿奶粉就是不负责任。德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假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我们到美国去考察它的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第一项内容就是责任意识教育,美国也讲责任。我们30年来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就是责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就有饭吃了。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实行岗位责任制,所以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就是责任,就是“忠”。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向孩子进行“忠”的教育,强调尽己报国的责任,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不对吗?我们不该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吗?如果下一代没有了责任意识,那国家还能进步,还能发展吗?
第二,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一种爱,是一种亲情,是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是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的一种人性的传递。这种人性,这种爱,这种教育,是中国从“舜帝孝感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整整四千多年。为什么不能取消?就是因为还有这样的血缘关系,还有这样的一代代人的生命传递的关系,有这样的关系,就有“孝”这个道理。
2006年,我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主题是“孝”。有大学生问我一个问题:都什么时候了,什么年代了,我还讲孝?是不是可以不讲,是不是有时候,或者说以后不要再讲?我说可以,我说什么时候人的生产,不是由人本身来生产,而是靠克隆了,靠编号批号生产了,不是由人十月怀胎生育下来的,那就不是血缘关系了,我说到那个时候,可以不讲“孝”。父母容易吗?把孩子生下来,一点一点地带大,多难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能不讲孝吗?如果不讲孝,没有人性的话,其他道德都无从谈起。我们这16年来关于中华美德教育,收效最好的,每个学校都说能够见效的,就是孝道。不少在家管不了的孩子,接受了学校教育后,很快就有礼貌了。孝道教育是最灵的,最见效的。
第三,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真和实是“诚”最核心的内容。大家看宋代朱熹解释“诚”的时候就是真和实,真不是假,实不是虚。诚信就是求真务实的品质。
第四,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人无信不立”,今天借人家米不还,下次人家还借给你吗?“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一个企业不讲信用,那就不会兴旺发达。“国无信不宁”,一个国家政府不讲信用,就没有安宁日。
第五,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礼尚往来”。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在的那个区叫朝阳区,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三礼”的教育,即“礼貌”、“礼节”、“礼仪”这三礼的教育,后来推及到全北京市所有的中小学。
第六,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要走正道。我们给孩子讲“义”的时候,大概讲了三点:第一,义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是人生观,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义”,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第二,义是一种价值,义和利,是见利忘义,还是先义后利?以义取利?重义轻利?这都是价值观,所有人每天都在判断,都在义和利之间进行着选择。第三,义是一种利他的奉献,现在我们的志愿者都是义工,义卖,义演,见义勇为,都是“利他奉献”,所以“义”是一种道德境界。
第七,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清清白白,一身正气的官员,肯定不是贪官。廉政,是中国历代官吏的道德,所以现在官吏都要进行廉政的教育,要讲廉,要反贪,现在的难度太大了。我们这个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作,每年暑假都带着国内的50位中小学校长,到他们那里培训一个礼拜。我们已经连续培训了八年,其中每次去都有个活动,就是参观香港的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有一个社会关系处,是专门进行社会廉政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它编了一套德育课本,不知大家见过没有,廉政观的德育课本,免费送给所有中小学生的,这个德育课本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为什么不能贪。
记得有一次,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一次国际公民道德论坛上认识了廉政公署的一位官员,他的任务就是编德育教材送给学生。我就说编教材是教育部门的事,怎么廉政公署编教材呢?他说廉政建设要从娃娃抓起。我就看他的书,有一课叫“金钱的价值”,有几个知识点:第一,金钱是万能的吗?孩子们都举手说是万能的。最后老师说,父母把你们养那么大,你们给钱了吗?孩子们就没话说了,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有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第二,花钱需要节俭。给家长留了个作业,礼拜天,家长要带着孩子逛一次商场,买一次东西,告诉孩子哪个该买,哪个不该买。比如杯子,有相当高级的,也有一般的,有塑料的,也有玻璃的,我告诉他,为什么要买瓷的?因为实用、不贵,家庭负担得起,要节俭。第三,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故事:三个孩子下学了,出门捡了一百港币,三个孩子有三种建议,一个孩子说看电影、买票,一个孩子说买东西吃,一个孩子说不能,在这儿等着,失主来了交还给他。教师让孩子判断他们出的主意谁对谁错。书的后面,列了个表,把香港每个街道的失物招领处的门牌号码、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列了出来,就是捡到东西,知道在哪个街道就送到哪个街道的失物招领处去。第四,花钱是不能攀比的。书上附了材料,给老师讲这个观点的时候使用。开学了,孩子背的书包不一样,有的书包非常漂亮,有的书包比较简朴,背着比较简朴书包的孩子回家后,就跟妈妈说不要那书包,给他换一个。老师就从这里教育,问他们知道南丁格尔的故事吗?知道居里夫人吗?说了很多名人,他们是靠名牌成名的吗?戴名牌、穿名牌是一种包装而已,要想成为名人,就要自己努力,不要追求攀比。第五,看见有需要的人,要给予帮助。就像非洲的那些孩子,香港流浪街头的那些人,过年的时候躺在路上的那些人,要拿钱去帮助他们。
这课书关于金钱的价值,讲了五个知识点。他说如果孩子们在这五点上知道金钱的价值的话,长大以后,看到金钱要怎么处理就有了基础。我非常感动,我是1993年的时候听到的,所以现在我们老师去参观廉政公署的时候,就被告诉这么三句话:第一,让贪污的人不敢贪,罚得非常严。第二,让他们不能贪,制度非常严格,没空隙可钻。第三,最重要的,让所有的香港人,不想贪,这就是教育的结果。我们大陆现在开始把香港那套经验引进过来了,教育部已经发令在中小学进行廉政教育,“廉”不是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的。
第八,“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孔子讲,耻,是人跟禽兽的区别,就是说人知道有“耻”,禽兽是不讲羞耻的。人知道穿衣裳,人知道应该说什么,在什么环境下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人是有脸的,孔子说“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那是耻辱不去做,无耻就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所以“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我们骂某个人“不是人”、“不要脸”,就是说他无“耻”。其实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这种“耻”的教育,荣辱观的教育。我记得我外孙女上幼儿园的时候得了个小红花,就高兴得不得了。到了小学,受到表扬就很高兴,被批评了就不高兴了,就哭鼻子。在中学,出个公告表扬某个学生,或者出个公告处罚他,都属于“荣辱”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做人要从知耻开始。”所以我们小学开始,一定要强化“耻”的教育。
这就是我们从16年中总结出来的,小学中学应该进行的德目教育,就那八个字。到了2004年,我们调整了一下,小学五则,中学五则,改成了十个德目。小学进行五种品德教育:孝、礼、勤、诚、耻。孝敬父母从小学开始;礼,要有礼貌;要勤,现在要让那些孩子干活,也很难;诚实,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完成,首先不能骗自己的爹娘,玩了就是玩了;知耻从孩子开始。这些准则在小学期间,都是属于行为指导,不需要有多高的知识和悟性,只要他们去做,完全可以。
“忠、信、义、宽、廉”。宽,宽容,这是我们增加的,我们太需要宽容了,这个社会也最需要宽容。我记得美国教育,因为他们是移民国家,信仰背景和经济条件等等都不同,他们不讲宽容,就没办法,所以宽容在美国来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中小学生,要明白宽容。对己严,对人宽,宽宏大量,宽容才能够发展。
我想如果经过小学6年、中学6年,12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孩子有这十种品德作基础,作积淀,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有利的。至少不会让我们下一代更坏,更落后,更愚昧。我们1994年开始做这个课题的时候,1996年有个刊物的主编就批评我们。批评的内容有两条,第一就说我们用封建糟粕毒害中国当代青少年,大家现在看那是封建糟粕吗?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在我们敢说那没有毒害青少年。第二条“罪证”我就不说了,骂我们说企图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那些精华的东西,跟中华文化最精华的东西,进行新的整合,才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今天在中国落地生根,没有儒学,没有中国文化,是一天都不能存在的,这不是对立的,不是你高我低的,不是你进步我落后的,都是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孔子教育弟子
刚刚说的内容,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呢?主要有三种:经典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
首先是经典文化。像《弟子规》、《三字经》,这两个是比较普遍的,最普遍还是《弟子规》。现在全国不仅孩子在读,大人都在读,特别是监狱里的犯人都在读《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伤了,爹妈就忧虑重重,心里不安;道德不行,犯罪了,一家都跟着没脸,在社会不能立足,所以那些犯人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痛哭流涕,表示改邪归正。中央电视台也有这方面的新闻。
其实《弟子规》的核心是《论语》里的六句话:“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六句话变成儿童的行为规矩,所以有人说《弟子规》是儿童行动的论语。《三字经》更厉害了,是孩子求知做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读本,联合国都向全世界推荐《三字经》是最好的。
好多学校都选编了《论语》里面的章句,选完了以后,编成了学校教材,现在编得特别多。国际儒学联合会去年出版了一本叫《儿童论语一百句》,已经发行了,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选择章句就可以了,孩子不仅能背,而且能够理解。他们能理解吗?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让他们背下来,不理解没关系,这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有一种就是说现在的孩子跟过去的孩子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可以理解这些了,不像我70年前,那时候就只有拿着一本书在那背,不像现在社会信息那么多,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国际儒联编的《儿童论语一百句》里,选了18幅画,就是孩子画的画,就是他们对《论语》的理解,用画表现出来,用画读《论语》,征集了几百幅画,后来出版社就选择了18幅。
比如第一幅画是爹妈带着孩子闯红灯,第二幅画是爹妈带着孩子,不闯红灯。第一幅画下面写“见不贤而内省”,第二幅画下面是“见贤思齐”,理解不错吧?有一个孩子,他们家养了条狗,狗不大,他住在四楼,每天带着狗从四楼往下走,狗在楼梯上一边走一边尿,街坊都骂。这孩子想着不对,之后他每次都抱着那狗下楼。他对老师说,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多说了,例子太多了。孩子是否理解,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教师。你理解吗?能把这些跟生活连接起来吗?能够引导孩子去理解这些经典吗?这是我们要做的。
高中阶段主要是《四书》选讲,很不容易。现在能在高中里讲《四书》的老师是很少的,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开了国学课,但是师资很困难,现炒现卖,老师自己都还没完全理解,生吞活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每年都请台湾的中学老师特别是教过十年二十年《论语》的老师,到大陆来培训我们的老师。
这些是经典,当然经典不仅是文本的经典,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下面谈节日文化。节日主要就是中华传统节日,我们重点推动的是三个节日:一个是过中国年,一个是中华母亲节,一个是教师节。我们其他的传统节日,包括我们自己的那些重要的节日,国庆那些我们都过,但这三个节日是我们实验学校必须过的。过中国年,不叫过春节,全世界都过中国年,我们应该从孩子开始,强化中国伦理。
第二个是中华母亲节。有母亲节吗?每年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所有的日历上都说是母亲节,对吗?那是美国的母亲节,美国的母亲节也不是联合国规定的所有国家都要过,不是普遍的。现在有42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为什么中国偏要去过美国的母亲节呢?十三亿人的大国,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吗?这是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有专家策划,2007年就开始落实了。中国的母亲节,有几个形象代表,第一个是孟子的母亲。《三字经》上第一页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所有读过《三字经》的人都承认孟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所以母亲节那天是孟子的出生日期,是孟子的诞辰,也就是说,孟母从那天开始,成为了母亲,母亲节不是母亲的生日,而是以母亲成为母亲、生孩子的那天,作为母亲节,合理吧?具体日期是农历四月初二,大家记住,明年的母亲节是5月3号,是走在美国母亲节前面的时间了。这个节日,我们学校都已经过了四年了。
母亲节的定位是“母爱·爱母”,母亲节彰显母爱,彰显爱母,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节全中国都要过,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有一个大家要注意到,就是孟母生孟子那天,成为母亲那天作为母亲节,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的生日那天都是自己的母亲节。做母亲不容易,当你过生日那天,不要让母亲买蛋糕,吃披萨,请客送礼,而是要为你的母亲做点事,要敬重父母,能这样做吗?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谁到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为他的母亲做个小礼物,感谢母亲。这个概念如果推广下去,每天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为自己的母亲过节,这就非常有群众性,这种孝道教育就有了真正的载体。
再一个是教师节。教师节政府有规定,我们每年9月10日都要过。但是除了这个时间以外,我们在9月28号的时候,即孔子诞辰纪念日的时候,我们也要过教师节。孔子主要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哲学家,我们搞教育的一定要尊重孔子。周围各国和地区以及中国台湾都把这个日子作为教师节,美国好几个州都过教师节,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师节呢?今天的孔子不是被打倒的,也不是过去的丧家犬。现在中央是非常认同孔子的,奥运会都把孔子展示出来了,现在我们可以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
所以我讲的这三个节日,一个是冬天过中国年;一个是春天孝敬父母,特别以母亲节为主,进行孝道的教育;秋天以孔子的诞辰过教师节,尊师的教师节。我们道德里最核心的部分一个是尊师,一个是孝亲,如果我们学校把这两个节日做好了以后,其他的道德教育就有了根基,不尊师不孝敬父母,其他道德就更不用说了。
地域文化,就是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现在很多地方编的校本教材就是这个。我想广州就有很多地域文化可以编录在本校教材里的。比如我们北京的东城区讲孔子文化节、国子监、孔庙,就是地域文化,要充分利用。我们房山县有周口店、猿人文化等等,我们延庆县有长城。每个地区都有地域文化,这是不用说的,我们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我们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最近,听说北京要介绍整个运河文化,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已经编了一套教材。
孔庙
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这三种文化,如果说经典文化是魂的话,那么节日文化是载体,地域文化是根。让孩子先知道自己家乡的文化,然后再知道从广州到广东,到全国再到全世界的文化,由近及远。因此这三个文化彼此支撑的话,如果我们设计得好,运用得好,我们的德育就会有声有色,会有效果的。
最后是理念。理念就是我们16年以后,对中国德育应当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考?大致归纳起来就是下面这么几点: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要先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国人,有了这共同的价值观做基础,再接受其他的思想。第四句话,人是有文化生命的动物,文化生命的结构与质量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学校不是政治实体、经济实体,而是文化实体,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中国文化世世代代主要是靠学校来传承。当然我们现在的中华文化面很广,也有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文化,但是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做人,还有灵魂,还有道德,这叫生命。所以学校的使命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生命的质量。学校文化的兴衰,就是学校的生命。现在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校园文化,一个是学校文化,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最热的是校园文化,现在进入的是学校文化。学校本身的文化,不仅是学校环境的文化,学校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法则、教师的法则和学生的法则,都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整体。学校文化怎么样,决定着学校能不能发展及发展的速度。至于学校文化的特征,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统一,这些不需要多讲。
21世纪学校的历史使命可以用三句话表达:第一句,为学生的生命注入文化的基因,这个大家应该都懂的;第二句话,让学生的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第三句话,帮助下一代,从精神上树立起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在物质上应该说够富裕的了,我到农村去,看到那些农民,我发觉现在最穷的人也比过去地主的生活要好很多倍。我们前面几代人,革命、牺牲、奋斗,都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的子女过的日子,在物质上确实是相当好,但是我们要考虑,他们的精神上能富裕起来吗?
现在国民的教育观念,要升学,要升重点,要出国,要就业,都是为了求生,这是普遍的教育观和追求。现在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国民的教育理念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大家已经感觉到,许多学生的家长已经不是这样追求了,因为那些家长的孩子没有就业的问题,也不在乎升学了,甚至子子孙孙生活很多代,都有的是钱了,这种人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教育的需求有人概括了几句话:第一,他们是希望孩子成人,不是希望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情享受的宠物;第二,他们所希望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是洋奴;第三,他们希望的孩子是利己利人的,不是损人利己的,将来成了罪犯;第四,他们现在家大业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接班人,不要成为败家子,富不过三代;第五,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真才实学,不是那种误国误民的人。所以我们21世纪的学校的德育,能不能够帮助我们的下一代从精神上富裕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 class="a2">收藏各位老师、同学好!广州马上就要开亚运会了,就像北京开奥运会一样,总动员,特别激动、特别兴奋,整个城市都互动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来广州,看看这个环境,很受感动。
我是学师范的,1958年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在叫首都师范大学)学历史专业。1962年毕业了就留在了那个学校,一直待到1990年,后来调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邓小平到广东来南巡讲话,南巡讲话提出来一个问题:“亚洲四小龙”的模式,是两个文明协调的反映,不仅物质文明做得好,精神文明也做得好,所以要研究一下“亚洲四小龙”的社会发展模式——东亚模式,而不是西方模式。在这个背景下,我当时作为北京高校研究会的秘书长,就接到一个任务,让组织几位老师,研究一下“亚洲四小龙”的学校德育。
于是我就先做了一些调查研究,最早是去了解了新加坡,后来是韩国,至于我们自己呢,台湾、香港这些材料还容易拿到。而一研究才发现,“亚洲四小龙”的学校德育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文明的教育。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当时就曾提出,南巡讲话,就是要中国走自己的路,不再走西方的路。那么这种社会发展模式背后的社会根基是什么?应当是中国文化。如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精神、价值这一套东西却是西方的,这是很难想象的。
调查研究之后,我们就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德育做些调整,做些改革。那么怎么启动呢?光有研究是不可能长久的,需要有个机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酝酿成立机构。1993年是酝酿期,199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成立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作为名誉所长,我有幸参加了它的策划和筹建。这样的研究所成立之后,做什么呢?它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不是专门研究道德和理论的,而是研究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研究如何向青少年普及国学、普及儒家伦理的,是以普及为主的研究所,不是做学问的研究性的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之后,张岱年先生给我们题了四个字:“弘道明德”。从1994年到现在,研究所做了一件事,就是向大中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或者说是向青少年进行国学普及的这样一项研究。这个课题,“八五”期间北京市就立了项,“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都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而“十一五”则又是北京的课题。1994年到现在已经16年了,就进行这样一个工作:在青少年中间普及儒家文明。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在全国九个省市,选择1000所学校,有100万孩子,来参加这样的一个实验。前几届都只有10万、20万,到现在是累积了100万。
下面我就讲讲这几年在中小学中进行的青少年国学普及的情况以及我们思考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今天讲三个部分,一个是文化,一个是道德,一个是德育。
首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最近刚开过的五中全会上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见定位的高度。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她的语言、文字、风俗、历史、传统、服饰等等,从文化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兴衰和民族兴亡是息息相关的。有些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说埃及,大家去查一下埃及这个国家,现在地理位置还在,埃及还在,埃及人还在,但原来的文化已经没有了,已经是伊斯兰世界了。现在的埃及已经是伊斯兰文明了,没有原来意义上的埃及文化,原来的埃及人也不存在了。可中国人现在还存在,中国文化现在还在。
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还想举一个材料。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被割给了日本,日本人踏上台湾那片土地的时候,台湾人民奋起反抗他们的侵占,于是日本人就进行大肆的杀戮和镇压。但日本人发现单靠武力镇压是不够的,还要靠文化,于是就公布了一项法律,称台湾是日本的领土,所有在台湾居住的人必须说日语,否则就抓起来。日本人还从日本引过去一整套的日本教材,还包括日语老师,教台湾人学日语,说日语,企图将台湾人“皇民化”。1895年到1945年,50年,仅仅经过两代人的时间,台湾人就变了,真的被“皇民化”了。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军队踏上台湾时,这一次台湾人民又站起来,说台湾是日本的领土,反抗中国的“侵略”。由此可见,文化换血只要经过两代人就可以了。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一到那里最头疼的就是言语不通,听不懂日语,看不懂日本文字。于是蒋介石一到那里,就正式声明台湾归还中国,所有人不准再写日本文字,说日语,否则就抓起来。从小学到大学重新建立中国的教育。幸亏,他一路带过去的也有许多的学者和思想家,包括清华大学校长等一批重要学者,重新建立了中国教育。从此,台湾人被要求要讲国语,写汉字,要了解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所有的教材统统变了,要“去皇民化”。
大家现在和台湾人接触比较多了,会发现经过50年——1945~1995年——的时间,台湾的两三代人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教育之后,他们又完全变回来了。我举个例子。从1953年开始,台湾高中开了一门课程,叫“中国文化基本”,其实就是“四书”。高中阶段的前一年半即高一和高二上半年,要把《论语》读一下,高二下学期到高三,还有三个学期,一个学期一本,分别是《孟子》、《中庸》和《大学》,高考(台湾地区称“大学联考”)要考。所以从1953年以来,所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台湾人,都接受过最基本的儒学教育,“四书”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国学基础比较扎实。现在应当说,在全世界能保留有那么完整的中国文化的恐怕只有这么一块净土了:字都是繁体字,排版多是竖排的……人民大学国学院的中文系主任,前年去台湾待了一段时间,回来给他的学生介绍台湾的情况,学生让他用一句话概括到台湾的感受,他说:“我在台湾看见了中国。”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正因有50年的“去皇民化”的教育,现在的台湾人都说只有一个中国,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个祖先,这就是他们教育的结果,是中国人,不再是日本人。不像李登辉,他当年接受了25年的日本教育,所以他的情结还是日本人。最近听说他要发动台湾的民众到日本去参拜靖国神社,因为他受的是日本的教育。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执政的这段时间,就开始了“去中国化”,从小学的课本开始把“中国”都改成“大陆”,开始推行台湾的地理、台湾的历史,不再提“中国”二字。过去我们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陈水扁上台之前,给小学生设置过这么一个问题,问你是什么人?第一个选项:我是台湾人;第二个选项:我是中国人;第三个选项:我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最后问卷出来的结果是选第一个的占30%左右,选第二项的占17%左右,选第三项的占40%左右。这让我们很欣慰,因为第二项加上第三项加起来就占六成左右,而选第一项的只有三成左右,可见当时还是有许多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后来,在陈水扁上台“去中国化”之后,再进行这样的调查,有96%的小学生选了我是台湾人。观念完全变化了。当然孩子还不懂事,但是他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文化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你不认同中国的文字、你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国语、不懂得历史、不懂得传统、什么都不懂,你还是中国人吗?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要解决下一代的国民身份问题。学校很重要,学校要为学生注入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大家知道今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说结束啦。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它胜利了。紧接着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从今年暑假开始,伊拉克小朋友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本是美国的叔叔阿姨给编的。后面那句话很重要,从这代孩子开始,基督教文明将取代伊斯兰教文明。
大家看看,近代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侵占别的国家,不仅仅是侵占土地,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移植过去。日本是那样,现在美国仍然是那样。当然这么做恐怕有点难度。伊拉克小朋友会不会一直用美国叔叔阿姨编的课本?伊斯兰教文明会不会很容易被基督教文明所取代?我想恐怕没那么容易。但是我们看到一种逻辑:要占领一个国家,军队占领还是容易的,最根本的是要文化的占领。要消灭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是消灭它的文化,这是西方列强一个根本的逻辑。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文化的百年命运。我只简单说一下,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势头越来越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中国一度沦为弱国。弱国没有外交,外交是强国的外交。弱国的文化也不可能是强势的文化,强势的文化是强国的。所以一百年来,中国是弱国,中国文化一直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甚至是一种侵略性的冲击。大家知道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中国人自己都开始有点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开始没有多大信心。以前是西方人来冲击我们的文化,后来变成中国人自己拿着西方的武器来抨击自己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革自己的文化的命了。所以中国文化在这一百年已经成为被批判、被否定、被质疑、被边缘、被打倒、被革命的对象。弱势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命运。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知之越来越少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问题。
西方文化引进来了,它的精华之处是否我们都汲取了,这还是一个问号。自己的文化扔掉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也不能完全接受过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整个的文明、文化都出现了断裂。“文革”的时候,大学生,还是师范大学的红卫兵,带着一帮人到山东曲阜把孔子所有的碑都砸掉了。砸不断,就用那个50马力的拖拉机,用钢筋拴着,拖着那碑硬是要拉倒,砸断。而孔子的墓要刨出来!那是整个对自己的文化的否定。全国范围内,只要是文化名人,全都遭受到了迫害。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毁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从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中国走自己的路之后,中国开始认识到只学西方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康梁的变法是君主立宪,学习英国和日本,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后来孙中山又学习法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又学苏联,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了,苏联自己都无法坚持下去了,中国无法以苏联为师了,逼得中国走自己的路。那么这一百年证明了中国学了那么多的模式都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明白了,西方人好的我们要学,但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几千年的智慧要开发一下,办中国的事要用中国的智慧。这个民族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能力把这个国家建设好。
接下来是“三个十年”。1979年到1989年,这十年是两种文化在争论,中西方文化在比较,什么《河殇》、《丑陋的中国人》、尼采、萨特……中西方文化争论了十年。
1992年以后,我们决定走自己的路了,不要再争论了,中国的文化开始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开始了“国学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新的自觉和自信。这是第二个十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弘扬文化、承接中华美德的任务,把文化视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任务,把文化视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体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这是第三个十年。这十年大家看到,我们现在对自己的国学、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跟前十年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中国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全世界都重新判断、重新认识、学习中国文化,这个不用多说大家也有目共睹。
应当说我们现在能够赶上中国文化新生的时代,赶上了中国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这样一个时代,赶上了中国文化再次走上世界的这样一个时代,大家是幸运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时代,通过我们的工作把自己的文化,把那种自信、自尊,那种民族的文化的精神传播下去。
第二是道德。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一个文化要是没有道德了,它还有灵魂吗?没有道德的文化只有破坏性,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推进的作用。现在西方讲它的文化核心是它的价值,是它的核心价值,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吗?大家翻翻历史,用过价值的概念吗?是从什么意义上用价值的概念?大概没有。翻开中国历史,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讲“道德”,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就相当于西方文化核心是“价值”,这两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道德是一种人际关系互动的产物。伦理,“伦”是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有些规则、规矩,就是“道”。可能我理解的比较简单。人伦,夫妇、父子、朋友、兄弟、君臣,这些都是人伦,但是处理这些关系都有不同的规则,这就是道。所有道德都是人际互动的产物,父子之间要互动了就是父子之道,朋友之间互动就是朋友之道,上下级、君臣之间也有道。所有道德都不是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关系,需要规范这些“关系”才产生了“道”。
这些年来,道德的问题越来越被忽略。“文革”期间把道德作为一种虚伪进行批判,只讲政治不讲道德,政治取代了一切,道德多年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或者是封建落后的东西,或者说道德是束缚个性发展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但现在人们发现,恐怕道德越来越重要了。一个社会没有法律是不行的,但要是一个社会只有法律没有道德,法律也就失去了社会根基。
西方早就进入了法治社会,他们也一度忽略过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大学都是技能和知识的训练,缺乏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大学不是培养那种训练有素的狗,大学不是狗园子。爱因斯坦的意思是,现代的大学只有技能的训练,没有人性、没有人情、没有人的思想、没有人的气节的教育,只是培养工具!这是爱因斯坦对大学的一个评价。
还有一个教育家讲过:“作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经过有效的道德训练的话,任何有效的法律都是无济于事的。”后面的话更重要:“一个国家宁愿花钱盖学校,也不要花钱盖更多的监狱。”学校办好了,监狱就可以少,如果你花钱不盖学校,那监狱你就要多盖了。下面的一句话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社会功能相当于十名优良的警察。”所以宁愿花钱培养教师,也不要花钱雇更多的警察。所以,一个国家治理得如何,要看警察是否越来越少、监狱是否越来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过得安稳,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而不是追求监狱林立、法律多如牛毛、警察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绝对不是我们追求的。我非常欣赏西方教育家的这些评论。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多重视教育,应多办学校,办好学校,要把教师培养好,要保证教师的待遇。
道德跟经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剑桥讲话,说经济危机上的深层原因是道德出了问题。要求所有的企业家的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温总理连续三年讲了道德的重要。我想我就不需要多说了。我们前两代人忽视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使得他孙子的那一代受着整个道德堕落的惩罚。我们现在没有安全感,到处上当受骗。那些人不都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吗?
第三是德育。21世纪的中国德育是什么?20年前,大家普遍认为,“德育”是政治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我们学校有政教处,我们有政治辅导员,我们有政治课,通通都是政治。到了“八五”期间,我们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课题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就是想提前探索一下21世纪的中国德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德育。经过16年的探索,我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有三句话可以定下来作为中国德育的宗旨,那就是“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研究了16年得出的结论。
围绕这样一种思路,德育的内容怎么设计?过去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等等,当然也需要。但是从道德教育来讲,首先应该以史为鉴,看看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教育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几千年来,中国的学校是怎么教育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尧、舜、禹,这就不用说了,“禅让”就是道德,当皇帝看谁品德最好,就让他来当,这就是很高的道德。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不是责任吗?到齐国,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提出来的四种道德叫“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觉得这四种道德是维持国家运行的栋梁,就是说像四根绳子,“四维”就是四根绳子,如果这四维不张,帐篷缺了四根绳子拽住它,肯定要塌的,“四维不张”,国家就没有了,就这讲到道德跟国家治理的关系,说得这么重要,到周朝八百年,东周、西周都是讲礼治,“以礼治天下”。
到孔子的时候,孔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者爱人,但是在实践层面上,他这一生所追求的、所做的就是礼,因为他面对的是“礼崩乐坏”的社会,整个社会都乱套了,所以他就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要恢复礼治。“礼失而求诸野”,就是在鲁国看不到礼,那就到乡下、民间还保存比较完好的礼乐文化的地方去寻求。1993年我到新加坡去,研究新加坡的伦理道德教育,有人就对我说,你这是“礼失而求诸野”,说他们现在干的都是中国原来的东西,怎么不在中国反倒去他们那里寻找?
孔子及弟子对礼有很多的论述,大家看《论语》当中就有“礼之用,和为贵”,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道德的,不看,不说,不听,也不做。如果我们现在培养的小孩能做到这些,那就相当不错了。“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富裕了之后,才开始考虑道德风尚问题,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礼和道德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需要有基础,有社会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慢慢地,对文明的需求就越来越高。“富而好礼”是李光耀当年给新加坡提出的口号。“内仁外礼”,仁是“礼”的内在动源,“礼”是具有规范性外在行为表现。我想孔子对“礼”的看法到现在都还可以用,这就不需要说了。
孟子提倡四种道德——“仁、义、礼、智”,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大家学《孟子》的时候,会学到他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他已经把“仁”放到第一位了,不再是周朝演绎下来的“礼、义、廉、耻”,把“礼”放在第一位。那么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就是在孟子“仁、义、礼、智”的后面加了一个“信”,说明了汉代“信”的这个概念,整个社会都需要讲信,所以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两汉到隋唐时代,是“以孝治天下”,讲“孝道”,甚至选拔官吏,选拔干部,都举孝廉了——孝子才能当官,那时选拔干部的标准都变了,人们对孝的意识提高了很多。到了宋代,提出来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宋代这八德,大家看到前两个字是家庭的伦理道德,“孝”是纵向,像父子关系,“悌”是横向的,像兄弟之间,一个纵向,一个横向,是家庭伦理道德的一个十字架。“家和万事兴”,家庭的伦理道德都提高了,后来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宋代把家庭的伦理道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后面才是“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我就不说了。
后来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智慧。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增加了“礼、义、廉、耻”,所以现在国民党的教育通称叫“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大家去过台湾的都会看到,台北主要的街道,就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以“八德”命名的路贯穿台北市的主干道,台湾所有学校的校训都是以“四维八德”为主,所以大家跟台湾的学校接触多了以后,会发现它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四维八德”。如果离开这个去谈,就不会更深地了解他们的教育。
接下来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国家。刚刚讲了新加坡,新加坡国家规定的八德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是取自台湾的,“礼义廉耻”还是管仲的,所以新加坡是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国家的道德,作为所有学校要遵循的核心的内容。韩国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但是最近这几年,韩国的学校教育是三个字“忠、孝、礼”,要忠于韩国,要孝敬父母,要有礼貌,现在韩国学校基本是以这三个为重点。大家去过首尔的都知道,首尔现在留的四个城门,东门叫兴仁门,西门叫敦义门,南门叫崇礼门,北门叫弘智门。首尔市的城门写着“仁义礼智”,城市中心有个亭子,有个楼,过去古代的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它那个楼叫“普信阁”,普天之下都讲信用。“仁、义、礼、智、信”,在首尔就有这五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我们的“五常”。我们中国现在就被破坏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城市现在的名字,我们都不大懂。
考察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又考察了周围国家,我们发现儒家伦理都在学校道德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1993年开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试验的时候,就将道德教育定了八个字,“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大家看看,这跟过去其他有什么不同?大概就多出了个“诚信”。中华美德太多了,我们应该选择哪几种道德,哪几种美德告诉孩子?当时我们不止一次地论证,最后定下来的是一位学者,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叫徐惟诚,这位先生说,要定德目的话,必须写上诚信,中国要搞市场经济,诚信是最重要的。这是把诚信写上的背景,现在看来,是重要的。
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套八德德目?不知道大家现在听到这“八德”之后有什么感想?大概在15年前,听到这八个字,我们会感到非常生疏。我们小学、中学的老师,包括校长,都会不明白那是什么,会觉得那不是“文化大革命”批了多年之后的糟粕吗?怎么今天又拿来了?这是一个认识。第二,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都没有学习过这些基本内容。第三,如果这“八德”要推行的话,根本找不到参考资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都烧了,找不到,十分困难。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实验最困难的,除了认识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准备。
1999年,我们组织了八名博士开始给大家编参考书,就按照八个德目编了八本书,每本书的框架是,比如“忠”,“忠”这个字是什么时候有的?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成了一种规范?它适用的范围是什么?在历史上,它的积极和消极的历史社会作用是什么?今天怎么理解“忠”?今天的社会还需要“忠”吗?如果现在我们需要的话,那我们的孩子怎么理解,怎么接受,怎么修炼呢?就按照这个逻辑,每个字都自成一本书,八个博士用了一年的时间编制成的,统称叫“大众道德丛书”。
1999年,有个著名的出版社支持这件事,订了合同,而且说在编书的过程中,所有的费用都由他们提供,最后还能给稿酬,那时候的我们很高兴,写书还有补贴,出书还能保证发行,不用交出版费。到年底的时候,书写完了,责任编辑拿着书去找出版社的副总编签字,这个副总编看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没说别的,就说这是国民党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书“枪毙”了。其实“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不是国民党的,但是那位副主编就形成了这样深刻的概念。那时候我很紧张,因为书写好了却没能出版。有个博士对我说,不要着急,我们要反求诸己,说既然一个出版社的主编都对这八个字产生这样的误解,就说明我们的书出版了以后,更多的群众也不会理解和接受,我们怎么办?那就要从我们做起。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每个字后面都有一句话,那就是副标题,加了副标题以后,红旗出版社马上就给出版了,一个字都没改。
第一,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忠”就是责任,现在教育部有个重点课程,叫中小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模式研究。“忠”就是责任,忠于职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办事要忠心耿耿,不要三心二意,老想着跳槽,这是责任,忠于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要不要负责任?对子女,对长辈,对工作要不要负责任?越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越发达,越是要讲责任。如果广州市管电的人不负责任,全停电,电梯里面的人就下不来了,手术就没法动了,越现代化,越要求有责任意识。
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提高责任意识,这国家可能就强大起来了。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假的,就是不负责任,像三鹿奶粉就是不负责任。德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假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我们到美国去考察它的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第一项内容就是责任意识教育,美国也讲责任。我们30年来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就是责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就有饭吃了。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实行岗位责任制,所以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就是责任,就是“忠”。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向孩子进行“忠”的教育,强调尽己报国的责任,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不对吗?我们不该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吗?如果下一代没有了责任意识,那国家还能进步,还能发展吗?
第二,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一种爱,是一种亲情,是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是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的一种人性的传递。这种人性,这种爱,这种教育,是中国从“舜帝孝感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整整四千多年。为什么不能取消?就是因为还有这样的血缘关系,还有这样的一代代人的生命传递的关系,有这样的关系,就有“孝”这个道理。
2006年,我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主题是“孝”。有大学生问我一个问题:都什么时候了,什么年代了,我还讲孝?是不是可以不讲,是不是有时候,或者说以后不要再讲?我说可以,我说什么时候人的生产,不是由人本身来生产,而是靠克隆了,靠编号批号生产了,不是由人十月怀胎生育下来的,那就不是血缘关系了,我说到那个时候,可以不讲“孝”。父母容易吗?把孩子生下来,一点一点地带大,多难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能不讲孝吗?如果不讲孝,没有人性的话,其他道德都无从谈起。我们这16年来关于中华美德教育,收效最好的,每个学校都说能够见效的,就是孝道。不少在家管不了的孩子,接受了学校教育后,很快就有礼貌了。孝道教育是最灵的,最见效的。
第三,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真和实是“诚”最核心的内容。大家看宋代朱熹解释“诚”的时候就是真和实,真不是假,实不是虚。诚信就是求真务实的品质。
第四,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人无信不立”,今天借人家米不还,下次人家还借给你吗?“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一个企业不讲信用,那就不会兴旺发达。“国无信不宁”,一个国家政府不讲信用,就没有安宁日。
第五,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礼尚往来”。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在的那个区叫朝阳区,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三礼”的教育,即“礼貌”、“礼节”、“礼仪”这三礼的教育,后来推及到全北京市所有的中小学。
第六,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要走正道。我们给孩子讲“义”的时候,大概讲了三点:第一,义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是人生观,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义”,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第二,义是一种价值,义和利,是见利忘义,还是先义后利?以义取利?重义轻利?这都是价值观,所有人每天都在判断,都在义和利之间进行着选择。第三,义是一种利他的奉献,现在我们的志愿者都是义工,义卖,义演,见义勇为,都是“利他奉献”,所以“义”是一种道德境界。
第七,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清清白白,一身正气的官员,肯定不是贪官。廉政,是中国历代官吏的道德,所以现在官吏都要进行廉政的教育,要讲廉,要反贪,现在的难度太大了。我们这个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作,每年暑假都带着国内的50位中小学校长,到他们那里培训一个礼拜。我们已经连续培训了八年,其中每次去都有个活动,就是参观香港的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有一个社会关系处,是专门进行社会廉政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它编了一套德育课本,不知大家见过没有,廉政观的德育课本,免费送给所有中小学生的,这个德育课本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为什么不能贪。
记得有一次,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一次国际公民道德论坛上认识了廉政公署的一位官员,他的任务就是编德育教材送给学生。我就说编教材是教育部门的事,怎么廉政公署编教材呢?他说廉政建设要从娃娃抓起。我就看他的书,有一课叫“金钱的价值”,有几个知识点:第一,金钱是万能的吗?孩子们都举手说是万能的。最后老师说,父母把你们养那么大,你们给钱了吗?孩子们就没话说了,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有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第二,花钱需要节俭。给家长留了个作业,礼拜天,家长要带着孩子逛一次商场,买一次东西,告诉孩子哪个该买,哪个不该买。比如杯子,有相当高级的,也有一般的,有塑料的,也有玻璃的,我告诉他,为什么要买瓷的?因为实用、不贵,家庭负担得起,要节俭。第三,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故事:三个孩子下学了,出门捡了一百港币,三个孩子有三种建议,一个孩子说看电影、买票,一个孩子说买东西吃,一个孩子说不能,在这儿等着,失主来了交还给他。教师让孩子判断他们出的主意谁对谁错。书的后面,列了个表,把香港每个街道的失物招领处的门牌号码、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列了出来,就是捡到东西,知道在哪个街道就送到哪个街道的失物招领处去。第四,花钱是不能攀比的。书上附了材料,给老师讲这个观点的时候使用。开学了,孩子背的书包不一样,有的书包非常漂亮,有的书包比较简朴,背着比较简朴书包的孩子回家后,就跟妈妈说不要那书包,给他换一个。老师就从这里教育,问他们知道南丁格尔的故事吗?知道居里夫人吗?说了很多名人,他们是靠名牌成名的吗?戴名牌、穿名牌是一种包装而已,要想成为名人,就要自己努力,不要追求攀比。第五,看见有需要的人,要给予帮助。就像非洲的那些孩子,香港流浪街头的那些人,过年的时候躺在路上的那些人,要拿钱去帮助他们。
这课书关于金钱的价值,讲了五个知识点。他说如果孩子们在这五点上知道金钱的价值的话,长大以后,看到金钱要怎么处理就有了基础。我非常感动,我是1993年的时候听到的,所以现在我们老师去参观廉政公署的时候,就被告诉这么三句话:第一,让贪污的人不敢贪,罚得非常严。第二,让他们不能贪,制度非常严格,没空隙可钻。第三,最重要的,让所有的香港人,不想贪,这就是教育的结果。我们大陆现在开始把香港那套经验引进过来了,教育部已经发令在中小学进行廉政教育,“廉”不是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的。
第八,“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孔子讲,耻,是人跟禽兽的区别,就是说人知道有“耻”,禽兽是不讲羞耻的。人知道穿衣裳,人知道应该说什么,在什么环境下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人是有脸的,孔子说“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那是耻辱不去做,无耻就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所以“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我们骂某个人“不是人”、“不要脸”,就是说他无“耻”。其实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这种“耻”的教育,荣辱观的教育。我记得我外孙女上幼儿园的时候得了个小红花,就高兴得不得了。到了小学,受到表扬就很高兴,被批评了就不高兴了,就哭鼻子。在中学,出个公告表扬某个学生,或者出个公告处罚他,都属于“荣辱”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做人要从知耻开始。”所以我们小学开始,一定要强化“耻”的教育。
这就是我们从16年中总结出来的,小学中学应该进行的德目教育,就那八个字。到了2004年,我们调整了一下,小学五则,中学五则,改成了十个德目。小学进行五种品德教育:孝、礼、勤、诚、耻。孝敬父母从小学开始;礼,要有礼貌;要勤,现在要让那些孩子干活,也很难;诚实,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完成,首先不能骗自己的爹娘,玩了就是玩了;知耻从孩子开始。这些准则在小学期间,都是属于行为指导,不需要有多高的知识和悟性,只要他们去做,完全可以。
“忠、信、义、宽、廉”。宽,宽容,这是我们增加的,我们太需要宽容了,这个社会也最需要宽容。我记得美国教育,因为他们是移民国家,信仰背景和经济条件等等都不同,他们不讲宽容,就没办法,所以宽容在美国来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中小学生,要明白宽容。对己严,对人宽,宽宏大量,宽容才能够发展。
我想如果经过小学6年、中学6年,12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孩子有这十种品德作基础,作积淀,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有利的。至少不会让我们下一代更坏,更落后,更愚昧。我们1994年开始做这个课题的时候,1996年有个刊物的主编就批评我们。批评的内容有两条,第一就说我们用封建糟粕毒害中国当代青少年,大家现在看那是封建糟粕吗?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在我们敢说那没有毒害青少年。第二条“罪证”我就不说了,骂我们说企图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那些精华的东西,跟中华文化最精华的东西,进行新的整合,才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今天在中国落地生根,没有儒学,没有中国文化,是一天都不能存在的,这不是对立的,不是你高我低的,不是你进步我落后的,都是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孔子教育弟子
刚刚说的内容,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呢?主要有三种:经典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
首先是经典文化。像《弟子规》、《三字经》,这两个是比较普遍的,最普遍还是《弟子规》。现在全国不仅孩子在读,大人都在读,特别是监狱里的犯人都在读《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伤了,爹妈就忧虑重重,心里不安;道德不行,犯罪了,一家都跟着没脸,在社会不能立足,所以那些犯人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痛哭流涕,表示改邪归正。中央电视台也有这方面的新闻。
其实《弟子规》的核心是《论语》里的六句话:“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六句话变成儿童的行为规矩,所以有人说《弟子规》是儿童行动的论语。《三字经》更厉害了,是孩子求知做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读本,联合国都向全世界推荐《三字经》是最好的。
好多学校都选编了《论语》里面的章句,选完了以后,编成了学校教材,现在编得特别多。国际儒学联合会去年出版了一本叫《儿童论语一百句》,已经发行了,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选择章句就可以了,孩子不仅能背,而且能够理解。他们能理解吗?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让他们背下来,不理解没关系,这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有一种就是说现在的孩子跟过去的孩子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可以理解这些了,不像我70年前,那时候就只有拿着一本书在那背,不像现在社会信息那么多,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国际儒联编的《儿童论语一百句》里,选了18幅画,就是孩子画的画,就是他们对《论语》的理解,用画表现出来,用画读《论语》,征集了几百幅画,后来出版社就选择了18幅。
比如第一幅画是爹妈带着孩子闯红灯,第二幅画是爹妈带着孩子,不闯红灯。第一幅画下面写“见不贤而内省”,第二幅画下面是“见贤思齐”,理解不错吧?有一个孩子,他们家养了条狗,狗不大,他住在四楼,每天带着狗从四楼往下走,狗在楼梯上一边走一边尿,街坊都骂。这孩子想着不对,之后他每次都抱着那狗下楼。他对老师说,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多说了,例子太多了。孩子是否理解,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教师。你理解吗?能把这些跟生活连接起来吗?能够引导孩子去理解这些经典吗?这是我们要做的。
高中阶段主要是《四书》选讲,很不容易。现在能在高中里讲《四书》的老师是很少的,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开了国学课,但是师资很困难,现炒现卖,老师自己都还没完全理解,生吞活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每年都请台湾的中学老师特别是教过十年二十年《论语》的老师,到大陆来培训我们的老师。
这些是经典,当然经典不仅是文本的经典,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下面谈节日文化。节日主要就是中华传统节日,我们重点推动的是三个节日:一个是过中国年,一个是中华母亲节,一个是教师节。我们其他的传统节日,包括我们自己的那些重要的节日,国庆那些我们都过,但这三个节日是我们实验学校必须过的。过中国年,不叫过春节,全世界都过中国年,我们应该从孩子开始,强化中国伦理。
第二个是中华母亲节。有母亲节吗?每年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所有的日历上都说是母亲节,对吗?那是美国的母亲节,美国的母亲节也不是联合国规定的所有国家都要过,不是普遍的。现在有42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为什么中国偏要去过美国的母亲节呢?十三亿人的大国,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吗?这是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有专家策划,2007年就开始落实了。中国的母亲节,有几个形象代表,第一个是孟子的母亲。《三字经》上第一页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所有读过《三字经》的人都承认孟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所以母亲节那天是孟子的出生日期,是孟子的诞辰,也就是说,孟母从那天开始,成为了母亲,母亲节不是母亲的生日,而是以母亲成为母亲、生孩子的那天,作为母亲节,合理吧?具体日期是农历四月初二,大家记住,明年的母亲节是5月3号,是走在美国母亲节前面的时间了。这个节日,我们学校都已经过了四年了。
母亲节的定位是“母爱·爱母”,母亲节彰显母爱,彰显爱母,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节全中国都要过,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有一个大家要注意到,就是孟母生孟子那天,成为母亲那天作为母亲节,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的生日那天都是自己的母亲节。做母亲不容易,当你过生日那天,不要让母亲买蛋糕,吃披萨,请客送礼,而是要为你的母亲做点事,要敬重父母,能这样做吗?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谁到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为他的母亲做个小礼物,感谢母亲。这个概念如果推广下去,每天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为自己的母亲过节,这就非常有群众性,这种孝道教育就有了真正的载体。
再一个是教师节。教师节政府有规定,我们每年9月10日都要过。但是除了这个时间以外,我们在9月28号的时候,即孔子诞辰纪念日的时候,我们也要过教师节。孔子主要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哲学家,我们搞教育的一定要尊重孔子。周围各国和地区以及中国台湾都把这个日子作为教师节,美国好几个州都过教师节,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师节呢?今天的孔子不是被打倒的,也不是过去的丧家犬。现在中央是非常认同孔子的,奥运会都把孔子展示出来了,现在我们可以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
所以我讲的这三个节日,一个是冬天过中国年;一个是春天孝敬父母,特别以母亲节为主,进行孝道的教育;秋天以孔子的诞辰过教师节,尊师的教师节。我们道德里最核心的部分一个是尊师,一个是孝亲,如果我们学校把这两个节日做好了以后,其他的道德教育就有了根基,不尊师不孝敬父母,其他道德就更不用说了。
地域文化,就是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现在很多地方编的校本教材就是这个。我想广州就有很多地域文化可以编录在本校教材里的。比如我们北京的东城区讲孔子文化节、国子监、孔庙,就是地域文化,要充分利用。我们房山县有周口店、猿人文化等等,我们延庆县有长城。每个地区都有地域文化,这是不用说的,我们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我们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最近,听说北京要介绍整个运河文化,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已经编了一套教材。
孔庙
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这三种文化,如果说经典文化是魂的话,那么节日文化是载体,地域文化是根。让孩子先知道自己家乡的文化,然后再知道从广州到广东,到全国再到全世界的文化,由近及远。因此这三个文化彼此支撑的话,如果我们设计得好,运用得好,我们的德育就会有声有色,会有效果的。
最后是理念。理念就是我们16年以后,对中国德育应当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考?大致归纳起来就是下面这么几点: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要先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国人,有了这共同的价值观做基础,再接受其他的思想。第四句话,人是有文化生命的动物,文化生命的结构与质量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学校不是政治实体、经济实体,而是文化实体,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中国文化世世代代主要是靠学校来传承。当然我们现在的中华文化面很广,也有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文化,但是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做人,还有灵魂,还有道德,这叫生命。所以学校的使命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生命的质量。学校文化的兴衰,就是学校的生命。现在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校园文化,一个是学校文化,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最热的是校园文化,现在进入的是学校文化。学校本身的文化,不仅是学校环境的文化,学校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法则、教师的法则和学生的法则,都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整体。学校文化怎么样,决定着学校能不能发展及发展的速度。至于学校文化的特征,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统一,这些不需要多讲。
21世纪学校的历史使命可以用三句话表达:第一句,为学生的生命注入文化的基因,这个大家应该都懂的;第二句话,让学生的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第三句话,帮助下一代,从精神上树立起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在物质上应该说够富裕的了,我到农村去,看到那些农民,我发觉现在最穷的人也比过去地主的生活要好很多倍。我们前面几代人,革命、牺牲、奋斗,都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的子女过的日子,在物质上确实是相当好,但是我们要考虑,他们的精神上能富裕起来吗?
现在国民的教育观念,要升学,要升重点,要出国,要就业,都是为了求生,这是普遍的教育观和追求。现在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国民的教育理念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大家已经感觉到,许多学生的家长已经不是这样追求了,因为那些家长的孩子没有就业的问题,也不在乎升学了,甚至子子孙孙生活很多代,都有的是钱了,这种人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教育的需求有人概括了几句话:第一,他们是希望孩子成人,不是希望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情享受的宠物;第二,他们所希望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是洋奴;第三,他们希望的孩子是利己利人的,不是损人利己的,将来成了罪犯;第四,他们现在家大业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接班人,不要成为败家子,富不过三代;第五,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真才实学,不是那种误国误民的人。所以我们21世纪的学校的德育,能不能够帮助我们的下一代从精神上富裕起来,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