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两千多年来为什么都讲以和为贵,在矛盾斗争的时候讲和,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北宋儒学家张载提出一个重要哲学理念,叫做“仇必和而解”,这个思想很深刻。“仇”就是矛盾,任何矛盾最终都是通过和谐来得到解决,这个思想跟我们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不一样,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指出,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我们国家有个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是80年前中山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他认为张载的话超越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讲斗争不讲和谐。冯友兰先生的见解很深刻,但是这个观点最终导致他这本书不能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偷偷地印了出来,后来还要做检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共有七卷本,人民出版社只出了前面六卷,最后一卷有这些话,就不给出了。但真理还是真理。冯友兰先生讲这句话肯定“仇必和而解”的哲学真理性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冯先生他没有读懂马克思,他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超越斗争,走向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文章里我既肯定了儒家或者说是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的思想,并且,经过考证,马克思本人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同等地位,都是辩证法的实质;从列宁开始有点变化,他开始讲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斯大林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走向了极端;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在列宁的基础上也认为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个思想对不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打仗的时间多还是和平的时间多?就一块土地来讲,例如中国、广东省,两千年来打仗的时间多还是和平的时间多?显然是和平的时间多。尽管战争也打了很多次,但比较起来,战争时间还是占少数的。孙中山先生讲过:阶级斗争是人类的病态。这句话开始共产党人不喜欢听,直到邓小平出来,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开始承认——实际上也证明了——经济建设才是常态,阶级斗争不是常态。30年前,邓小平已经从政治上宣告了斗争哲学的破产。但是,直到现在,它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里面还迟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是教育着我们“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是我们哲学界的耻辱。我认为一定要改过来,不改过来,我们这代人对不起上一代人,更对不起下一代人。所以我这一篇文章就是要把它改过来。我的基本论断就是: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毛泽东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是在和平年代,这句话应该改过来了,改成我下面这句话:“与天和,其乐无穷;与地和,其乐无穷;与人和,其乐无穷。”
第五,以中为用。
“中”就是中庸。在儒家思想中,这也是一个长期受到误解的概念。因为《论语》把中庸看成最高道德,但是现在的人把中庸看成保守主义、折中主义、不思进取。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什么本事,很中庸。我就说,如果你真的是中庸,那你就很了不起了。按照孔夫子说,你是至德,最高的道德,能够做到中庸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能说没本事是中庸呢?这真是羞煞孔夫子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基本上是两点:第一: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这是错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是合适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孔子讲了中庸但没有进一步阐述,孔子死后,他的孙子子思写了一本书,就叫做《中庸》。顺便说说,我们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是必读《中庸》、必背《中庸》。新生进来,每个学生发一本精装本的《中庸》,四年内必须背诵,毕业时背出来才发毕业证书。《中庸》字数不多,只有两千多字,有些人背上万个英语单词都可以,如果连这两千多字的经典都背不了,还算个中国人吗?当然你可以不背《中庸》,可以背别的经典,但是我们中大哲学系为什么要背《中庸》呢?因为中大的校训就来自《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还有我们哲学系的系风“尊德问学”也来自《中庸》。还因为《中庸》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把《中庸》背下来这也是你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志。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跟“和”一起结合,表明了“中”绝对不是折中主义。“致中和”,达到了中和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所。中庸,特别是中和,帮助每个人在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人生下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这辈子要做什么,通过中庸来定位,就像通过卫星的定位,那是科学的定位。人生的定位靠什么,儒家认为就是靠中庸,找到人生的位置。所以,中庸是既没有两端又没有中间。一般人认为中庸是不左不右不东不西,中间就是中庸,这是错的。人不是在中间,虽然不是在左也不在右,但在左与右之间是很宽阔的,究竟应该在哪个位置,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打个比喻,如果是一条线,那两端之间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以水为例,液态的水在零度以下变成固体,结冰了,一百度以上变成气体,汽化了。当我给你一杯水的时候,水温是刚好50度吗?肯定不是。二三十度是水,四五十度照样是水,烧到七八十度也是水,只要不结冰不汽化,都是水,换句话说,都是水的“中庸”状态。人也一样,从小到大假定可以活100岁,你20岁时的想法跟你50岁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20岁时要寻找自己的位置,要读书,为未来准备基础,很多想法。到30岁、40岁、50岁时人的做法、位置、想法都很不一样。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寻找此时此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寻找对了,那你就成功了。寻找错了,20岁的人去做50岁的事,或者50岁的时候去做20岁的事,肯定会出问题,那就不是中庸。所谓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只要是合适,一条线任何一点都中庸。一个面、一个点也一样。所以中庸就是合适,就是方方面面达到和谐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中,各得其和。
第二个对中庸的误解就是:保守主义。现在不是讲创新吗?还讲中庸,这不是抑制我们的创新思想吗?这样的理解是错的。中庸不是保守,它是进步主义,但不是急进主义。打个比方:现在我们要过一条河,不知道这条河有多深有多宽。有两种过河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最快,直接跳过去。但是跳的结果可能成功跳到对岸,也可能掉到水里淹死了,这就是急进主义。它有两种结果,一是一下子成功,一是一下子完蛋。中庸是什么呢?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慢点,但是相对没有危险,摸到哪里安全往那里走。我们的改革开放这30年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摸的结果好像走得很快,现在中国过得很好,中国很多做法都值得很多新兴国家效仿,老牌发达国家也向中国的发展方式学习。中庸就是这种渐进主义。《中庸》这本书也是这么讲。我们老是把中庸跟与时俱进、创新比较。各位,与时俱进就是来自孔子的,原文是“与时偕行”,跟着时代一起走,一起进步。中庸跟时势结合起来就证明了中庸绝对不是保守主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孔子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的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左和右之间这个中间在哪里,它是随时间和情况而转移的,所以提出“时中”的概念。朱熹在注释“时中”时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所以,因时而中,因地而中,因人而中,因事而中,这就是中庸。我们了解中庸的涵义后,恐怕你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很中庸了吧?孔子够伟大了,他都说自己还达不到中庸的境界。很多概念要我们自己去推敲,人云亦云很容易造成误解。
儒家管理智慧,我刚才讲了,我概括了五点。第一,以人为本;第二,以德为先;第三,以义为重;第四,以和为贵;第五,以中为用。儒家管理智慧尽管很丰富,但也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智慧的一支。最近我承担教育部项目,组织全国15个院系的老师合编《中国管理智慧教程》,把诸子百家的管理智慧都包括进去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还有禅宗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大家去找这本书来读。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改革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对西方欧美开放。但我们在努力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祖宗的东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也好、现代管理也好,都是现实的、讲实效的。如果是纯粹地照搬西方管理那套东西来管理中国人,很多地方就管不好,管不通,于是就开始发掘我们这套民族文化的东西,这个跟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实中的管理需要的正是这些东西,因为在现实中咱们中国的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中国人。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中国文化,尽管有“打倒孔家店”的经历,但事实上直到现在民间流传的做人做事的文化还是很传统的,所以要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正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视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这里有张图片,是几年前《羊城晚报》上登载的照片:东莞一家企业要招收一个营业总监,年薪18万元。有三个条件:第一,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能够背诵《弟子规》;第三才是有一定的客户资源。18万元很优厚啊,很多人去应聘,可是就因为这个《弟子规》被刷下来了,背不了就不能被应聘。记者觉得奇怪:招一个营业总监为什么要背《弟子规》呢?后来那个公司老总说:“我们公司员工几百人,个个都能够背《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是我们做企业的根本、基本。把人做好了,就可以把事做好,就能把企业做好。所以,需要新来的营业总监也能背。”
实际上近五年来,我就在一些企业推广过《弟子规》和《论语》。大家可能要问:《弟子规》是什么?它跟《论语》有什么关系?现在同学们都准备就业,如果就业指导上一个企业说我们待遇很高,但是要背《弟子规》,要学会做人。那如果平时不学,就会被难倒了。我想问一下在座各位,听说过《弟子规》的请举手。(同学们举手)会背《弟子规》的请举手。(同学们笑)不错哦,等一下你们带头背。
《弟子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企业能感兴趣?《弟子规》是清代山西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中的一段话编写而成的。《论语》是干什么的呢?是培养管理者的。但是培养管理者要从一般人开始,从弟子就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开始。《论语》是讲培养君子的。君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在孔子那里君子还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就比如当管理者,就必须有道德品质,又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才能叫君子。培养君子要读书,读书的人就叫做弟子。在开学典礼上(如果他们有开学典礼的话),孔夫子对弟子们说:“各位同学,你们来这里读书想当君子,很好。怎样才能读好书呢?你们作为弟子(弟子就是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就类似校长现在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学报告、动员报告。同学们才了解到原来要这样当学生的:当一个好学生,回家,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做事,要讲信用,广泛地关爱天下大众,跟所有人友好地打交道,并且亲近有仁德、品质高尚的人,跟他们做朋友。这些都是孔子讲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你们把这些道德实践都做好了,有时间再来跟我学习文化知识。当年的“孔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是这么要求学生的。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这句话,根据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实践,如在家该如何跟父母、兄弟打交道,出门该如何跟同事、同行、同学打交道,读书、做事该如何做等等,根据中国人几千年的实践经验,编了像顺口溜的《弟子规》,就如《三字经》一样。全文由三字一句的韵文组成,共360句,1080个字,把这个作为弟子们的规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守则。《弟子规》中的“规”,就是指规范、学生守则,并且是小学生守则,从小学启蒙就应该开始学习。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现在能背的人不多,就两三个人,这也难怪你们。由于我们小学没背,中学又要应付高考,大学还有那么多功课,现在也没时间背。但是,我认为:第一,这是几千年中国做人做事经验的总结;第二,现代企业确实有这种需求。这几年来,我推动办了一个专门面向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班,叫做华商书院。每期招收50人,现在已经招了第11期学生,之前10期已经有500人了。这500个企业家这几年在我的指导下,除了大量运用企业制度理念之外,还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员工们读、背《弟子规》。他们每个班都翻印《弟子规》,据统计,现在已经有将近30万的企业员工背诵了《弟子规》。企业有这个需求,他们需要这些人才。
在座各位同学,你们的专业跟企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毕业后不少人要进入企业工作。《弟子规》只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智慧中极小的一部分,现代企业已经把它应用得生动极了。《论语》一共20篇,500多章,只是一章的内容,就使后人发挥了这么大作用,可见其博大精深。但是这只是一个起点,《论语》主要内容还不是教弟子该怎么做,关键是教君子怎么做。当管理者,或者将要当管理者,该如何做,这才是它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座各位现在都是大学生,以后出去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但读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都想要成为管理者,可能是基层管理者,也可能是中层或高层的管理者。按照孔子的设想,读书人就是作为管理者的预备队。
20年前,我撰写了博士论文——《儒家管理哲学》。2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根据我的概括,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请大家朗读一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下面我来把这五点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遍。
第一,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要讲“以人为本”。企业老板要以人为本,就是说他要尊重员工的利益,要以员工为本;企业面向社会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客户的利益,以客户为本。当代的“以人为本”往往是“以主体之外的客体为本”,但这个思想是不全面的,至少在儒家看来是如此。因为它把主体排除了,主体也是管理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管理者连自己都管不好,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员工。
所以,孔子强调以下的观点,我概括为“三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儒家很强调这“三修”,意思是,管理者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修养。“敬”,指敬业。现在讲敬业很多时候是对员工讲,但是孔子强调管理者首先要自己敬业,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修己以安人”,这里“人”,指各级管理干部,修养自己为各级管理干部做榜样。“修己以安百姓”,对国家就是指百姓,对企业就是指员工。以上三条都是讲修养的,其中“修己”是最重要的。孔子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从管理自己开始,把自己管好了,才可能管好一个组织,管好一个国家。所以就有另外一段经典,强调管理者的带头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领导者的带头作用,不带头管理就无效。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中才有人提到孔子在这里揭示的道理。这个人就是彼得·德鲁克,在西方管理主流中算是异数。他不是学院派,他是实践派,他在实践中体会到的,他这段话是对上面那段话的最好解释。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好的管理者。”在座各位都还没有成为管理者,是管理者预备队。但你们很多人当班干部,在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这些理论,学着当一个管理者。将来当上管理者以后,你们一定要记得这句话,在中国当管理者一定要从管自己开始。
第二,以德为先。
先秦诸子百家都讲管理,他们都有各自标志性的东西。例如,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道家讲什么呢,道家讲无为而治。一般是这样说的,推敲起来诸子百家都是讲德治。道家不是不要德治,而是有一定前提条件。法家不是完全排除德治,也讲一些德治。另外各家都强调一定的制度管理,也有各自理解的“无为而治”,所以以上的标志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但是人们还是把德治当成儒家的标签。我们读一下《论语》中的这段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是什么?北斗星吗?不是,是指北极星,但说北斗星也不完全错。古代没有现代的定位方向,只能通过物体来分辨东南西北。天上所有星体中,只有一颗星似乎几千年都不动,实际上它也在动,只是看不出来。所以,就把它作为定位,叫做北极,也就是北辰。为什么说是北斗星也对呢?因为北极星的亮度不够,在它旁边,有一组星很亮,像一个斗一样,叫做北斗星,通过它们可以找到北极星,古人就是这样定位的。孔子为什么要用北极星来比喻一个领导者呢?领导者要讲德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行得正,坐得端,部下才会围绕着你,以你为核心形成一个坚强有力而有战斗性的团队。
儒家教育学生都希望他们成为领导者,都希望他们实践这个思想。孔子三千弟子中,有很多学生都从政,那时候当领导只能从政,没有企业,其中有个学生叫宓子贱,在山东单父县当县长。中国两千多个县几千年来规模基本如此,几千年来几千个县不知道产生了多少个县长。而几千年来每年清明节,山东单父县当地的县民们都自发给这位叫宓子贱的县长烧香,祭拜他。为什么呢?宓子贱在孔子那里毕业以后,到了单父县当县长,三年以后做得怎么样呢?孔子不放心,就派了一个叫巫马期的学生去看他。他赶着马车到该县的边境时,天已经黑了。他看到一位老大爷在打鱼,但奇怪的是这位老大爷打到鱼后又把鱼放回去。巫马期就问他为什么。老大爷回答:宓县长告诉我们:打鱼,要打那些大鱼,小鱼还在成长,如果把大鱼小鱼都吃光了,以后我们就没鱼吃了。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就是保护渔业资源。巫马期听了以后很感动,回去告诉孔子。在县境旁边,天黑后谁都看不见,但是他们能够自觉地接受一个县长的政令。从儒家观点来看,这是德政到家、到人的心里去了。这样的价值理念,能够被一个组织的成员自觉自愿地、不用领导者在身边也能够执行,这就叫做德政、德治。现代企业文化,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旨在通过在组织中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让它成为整个企业组织的导向,成员们自觉自愿地遵守,形成整个组织管理的规范,这就是企业文化。深圳华为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十分注意这一点,他们提出这句口号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小胜靠智,大胜在德”。“智”是管理的技巧。一个人想赚点小钱花花,需要一点智力和技巧就够了,但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做得有价值,就必须得靠德。个人也一样,小打小闹靠点小智谋就够了,但要真正做个“人”,把事业做大,那就必须有魅力,魅力不仅是能干,而且要能够团结人,能够包容人,能够有影响力。“小胜靠智,大胜在德”正是这个意思。
第三,以义为重。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指明白。君子对义比较了解和明白,而小人对于利比较了解明白,以上是字面意思。但这段话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因为在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词汇中,君子和小人是道德高低的代表,例如:“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都以为君子高尚,小人低下。按照现在的解释,这句话不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讲义,道德低下的人讲利吗?人们都这样理解,但这是错的。这里理解的关键是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时代的意义。那时候,“君子”、“小人”是特指。君子,从字面上来说是国君的孩子,在那个血缘社会里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国君的儿子生下来就是当国君,儿子多了当不了国君也可以当大臣当管理者。君子都是管理阶层的,天生就有统治的地位。小人就是小民、老百姓。大家都是人,地位高的是大人,君子是大人;地位低的是小人,是小民、老百姓。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一个是管理者阶层,也就是统治阶层,一个是被管理阶层,也就是被统治阶层。后来为什么把君子、小人和道德挂钩呢?这个跟孔子也有关系。当时孔子发现一个问题:天生就具有管理地位的君子,因为他们的父亲是君主,他们生下来以后也要当君主(或大臣),但是如果他没本事、没才干、没能力、没品德,将来会危害国家,所以孔子就想通过办学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天生有领导者地位的情况下,必须具备当领导者的品德。但是当时孔子一介书生,开始办学的时候国君的儿子都瞧不起他。孔子的学校相当于民办干部专修学院,刚开始没有生意,先进去学习的都是“野人”,这里的“野人”是指国都之外的乡巴佬。孔子本着“有教无类”的思想,也不拒绝他们,虽然一开始想办的不是这样的学院,但是你们想要读,就让你们读吧。慢慢地办学办出名了,国君的儿子也进去了。所以,先进去的是“野人”,后进去的是“君子”。但是,无论是“君子”还是“野人”,孔子都想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君子。古代基本上把君子和小人理解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理解这一点后很多问题就明白了。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道德高低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解不通的,只能理解成地位的差别。领导者的道德就像风一样,被领导者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意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领导者必须关心、管理国家,必须关心大的组织战略的发展,关心老百姓的利益问题;小人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当然要考虑自己利益的多少。例如种田,就要考虑能不能收回成本。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对孔子的义利观有一个断定。有人根据孔子这句话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但实际上孔子是重义不轻利。首先,孔子并不反对谋利,就个人来说,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追求富贵是每个人正常的欲望,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其次,孔子主张以义谋利,义就是指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孔子更加关心道义,孔子办学就是为了培养君子领导者,当然要多讲义少讲利。《论语》有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怎么样种庄稼,孔子说他不如老农懂得多;问他怎么种菜,孔子说他不是菜农,不如菜农懂得多。孔子最后说:“小人哉,樊迟也。”如果我们把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小人看做是道德低下的人,那孔子也太霸道了,我问你怎么种地,你不教也就算了,你还说我道德卑劣、败坏?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的意思是:我办的是干部学院,你想学种庄稼,是走错地方了,不应该到干部学院来而应该到农业技术学院去学习技术。你天生是一个小人,不打算成为君子,你跑来这里干什么?这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对进入他学院的学生说:你们是要成为君子的,是要当管理者的。君子要以义为上,要通晓道义,崇尚道义。由此来带动下层老百姓,共谋天下之大利。这就是君子小人之别。
现在搞市场经济到底要不要赚钱,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即使孔子活到今天,他照样主张大家赚钱。因为他的大弟子子贡就帮他赚钱。有个企业家问我,胡雪岩有句话说:“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若要做善事,还是先赚钱。”赚钱还是第一,要做善事,没钱的话怎么做。这句话对吗?我认为是对的,但是还不够。胡雪岩只讲了一方面,要赚钱,那怎么赚钱呢?是不是为了做善事就可以不择手段什么都做呢?前段时间湖南有个贪官,别人把钱送给他,他全部拿去捐给希望小学,最后法院判他贪污罪成立。因为,他利用职务受贿,不可以因为动机正确而不择手段。如果我想办希望小学,去贩毒可以吗?贩毒就是犯罪,不管赚的钱是什么用途,都是不可以的。所以我觉得胡雪岩这句话不够完整,我再补一句话:“赚钱过三关,法律是底线,道德要约束,良心最值钱。”
第四,以和为贵。
现在讲和谐社会,大家对“和”已经不陌生。现在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跟儒家有关系,因为《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记录在《论语》里面,就代表了整个儒家的思想。这里强调管理制度规范的使用有标准,它有没有效,能不能达到效果,就要看能不能达到组织的协调,所以要以和为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把这个“和”从千万个汉字里面一下子突出出来,全中国人眼前一亮,全世界人也眼前一亮,确实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就是和的作用,体现了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意志,也体现了深厚的中国和谐文化的底蕴。
可能大家只看到上面这个“和”字,但是我更关注的是下面还有这么一大片的基础。中国人重和是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的。大家听说过《六尺巷》这个故事吗?这故事发生在清代初年,地址是安徽省桐城县,人物是清代初年的宰相张英,他的儿子也是宰相,叫张廷玉。清代是没有宰相这个位置的,但是他的地位相当于宰相,所以就说宰相了。有一天张英接到一封家书,说是家人和邻居为了两家中间的一块空地发生了争执,为此还打上了官司。家人希望张英出面来帮他们。张英看了信以后,回了一首打油诗:“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果是两家都让了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现在还在。这故事告诉我们中国民间的和谐文化意义很深厚,这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思想。
冯友兰
两千多年来为什么都讲以和为贵,在矛盾斗争的时候讲和,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北宋儒学家张载提出一个重要哲学理念,叫做“仇必和而解”,这个思想很深刻。“仇”就是矛盾,任何矛盾最终都是通过和谐来得到解决,这个思想跟我们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不一样,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指出,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我们国家有个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是80年前中山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他认为张载的话超越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讲斗争不讲和谐。冯友兰先生的见解很深刻,但是这个观点最终导致他这本书不能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偷偷地印了出来,后来还要做检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共有七卷本,人民出版社只出了前面六卷,最后一卷有这些话,就不给出了。但真理还是真理。冯友兰先生讲这句话肯定“仇必和而解”的哲学真理性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冯先生他没有读懂马克思,他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超越斗争,走向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文章里我既肯定了儒家或者说是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的思想,并且,经过考证,马克思本人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同等地位,都是辩证法的实质;从列宁开始有点变化,他开始讲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斯大林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走向了极端;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在列宁的基础上也认为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个思想对不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打仗的时间多还是和平的时间多?就一块土地来讲,例如中国、广东省,两千年来打仗的时间多还是和平的时间多?显然是和平的时间多。尽管战争也打了很多次,但比较起来,战争时间还是占少数的。孙中山先生讲过:阶级斗争是人类的病态。这句话开始共产党人不喜欢听,直到邓小平出来,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开始承认——实际上也证明了——经济建设才是常态,阶级斗争不是常态。30年前,邓小平已经从政治上宣告了斗争哲学的破产。但是,直到现在,它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里面还迟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是教育着我们“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是我们哲学界的耻辱。我认为一定要改过来,不改过来,我们这代人对不起上一代人,更对不起下一代人。所以我这一篇文章就是要把它改过来。我的基本论断就是: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毛泽东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是在和平年代,这句话应该改过来了,改成我下面这句话:“与天和,其乐无穷;与地和,其乐无穷;与人和,其乐无穷。”
第五,以中为用。
“中”就是中庸。在儒家思想中,这也是一个长期受到误解的概念。因为《论语》把中庸看成最高道德,但是现在的人把中庸看成保守主义、折中主义、不思进取。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什么本事,很中庸。我就说,如果你真的是中庸,那你就很了不起了。按照孔夫子说,你是至德,最高的道德,能够做到中庸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能说没本事是中庸呢?这真是羞煞孔夫子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基本上是两点:第一: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这是错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是合适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孔子讲了中庸但没有进一步阐述,孔子死后,他的孙子子思写了一本书,就叫做《中庸》。顺便说说,我们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是必读《中庸》、必背《中庸》。新生进来,每个学生发一本精装本的《中庸》,四年内必须背诵,毕业时背出来才发毕业证书。《中庸》字数不多,只有两千多字,有些人背上万个英语单词都可以,如果连这两千多字的经典都背不了,还算个中国人吗?当然你可以不背《中庸》,可以背别的经典,但是我们中大哲学系为什么要背《中庸》呢?因为中大的校训就来自《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还有我们哲学系的系风“尊德问学”也来自《中庸》。还因为《中庸》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把《中庸》背下来这也是你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志。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跟“和”一起结合,表明了“中”绝对不是折中主义。“致中和”,达到了中和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所。中庸,特别是中和,帮助每个人在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人生下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这辈子要做什么,通过中庸来定位,就像通过卫星的定位,那是科学的定位。人生的定位靠什么,儒家认为就是靠中庸,找到人生的位置。所以,中庸是既没有两端又没有中间。一般人认为中庸是不左不右不东不西,中间就是中庸,这是错的。人不是在中间,虽然不是在左也不在右,但在左与右之间是很宽阔的,究竟应该在哪个位置,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打个比喻,如果是一条线,那两端之间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以水为例,液态的水在零度以下变成固体,结冰了,一百度以上变成气体,汽化了。当我给你一杯水的时候,水温是刚好50度吗?肯定不是。二三十度是水,四五十度照样是水,烧到七八十度也是水,只要不结冰不汽化,都是水,换句话说,都是水的“中庸”状态。人也一样,从小到大假定可以活100岁,你20岁时的想法跟你50岁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20岁时要寻找自己的位置,要读书,为未来准备基础,很多想法。到30岁、40岁、50岁时人的做法、位置、想法都很不一样。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寻找此时此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寻找对了,那你就成功了。寻找错了,20岁的人去做50岁的事,或者50岁的时候去做20岁的事,肯定会出问题,那就不是中庸。所谓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只要是合适,一条线任何一点都中庸。一个面、一个点也一样。所以中庸就是合适,就是方方面面达到和谐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中,各得其和。
第二个对中庸的误解就是:保守主义。现在不是讲创新吗?还讲中庸,这不是抑制我们的创新思想吗?这样的理解是错的。中庸不是保守,它是进步主义,但不是急进主义。打个比方:现在我们要过一条河,不知道这条河有多深有多宽。有两种过河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最快,直接跳过去。但是跳的结果可能成功跳到对岸,也可能掉到水里淹死了,这就是急进主义。它有两种结果,一是一下子成功,一是一下子完蛋。中庸是什么呢?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慢点,但是相对没有危险,摸到哪里安全往那里走。我们的改革开放这30年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摸的结果好像走得很快,现在中国过得很好,中国很多做法都值得很多新兴国家效仿,老牌发达国家也向中国的发展方式学习。中庸就是这种渐进主义。《中庸》这本书也是这么讲。我们老是把中庸跟与时俱进、创新比较。各位,与时俱进就是来自孔子的,原文是“与时偕行”,跟着时代一起走,一起进步。中庸跟时势结合起来就证明了中庸绝对不是保守主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孔子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的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左和右之间这个中间在哪里,它是随时间和情况而转移的,所以提出“时中”的概念。朱熹在注释“时中”时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所以,因时而中,因地而中,因人而中,因事而中,这就是中庸。我们了解中庸的涵义后,恐怕你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很中庸了吧?孔子够伟大了,他都说自己还达不到中庸的境界。很多概念要我们自己去推敲,人云亦云很容易造成误解。
儒家管理智慧,我刚才讲了,我概括了五点。第一,以人为本;第二,以德为先;第三,以义为重;第四,以和为贵;第五,以中为用。儒家管理智慧尽管很丰富,但也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智慧的一支。最近我承担教育部项目,组织全国15个院系的老师合编《中国管理智慧教程》,把诸子百家的管理智慧都包括进去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还有禅宗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大家去找这本书来读。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