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探略——《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第一讲
在线阅读

礼仪中的玉器

第一个阶段是礼仪的萌芽时期,这个萌芽时期相当于我们传说当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其实,三皇五帝在学界说法是不一致的,有很多种意见。一般来讲,三皇就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燧人氏教会人们钻木取火,用火烤熟了食物来吃。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驯养牲畜。神农氏教会人们种植庄稼。也有人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和泰皇。五帝,通常来说,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当部落首领不是像后世那样由皇帝的后代直接继承,而是禅让。所谓禅让,就有礼仪在里面。也就是上一任首领年老以后,由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推举有道德的人来当部落首领,这个人一定得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而不是说父死子继。我们凭什么选一个人当我们的首领,它有礼在里面。所以说,五帝都是品德很高尚的人。

到了尧和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种礼仪,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尧、舜、禹都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们本身就是遵守礼仪的典范。比方说尧年轻的时候,大家认为他十分尊敬老年人,同辈之间也是礼让三分,所以大家都夸奖他,他的威望很高。舜也是历代被奉为遵守礼仪的楷模。中国有关于孝的古代传说,就是“二十四孝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的第一篇就是“大舜耕田”。传说大舜当时在一个叫历山的地方耕田,为人非常谦虚,任劳任怨。他奉养他的父亲和继母,把继母当做生母一样看待,对同父异母的弟弟也非常好。他自己耕田养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几个弟弟,从不发生争执。当地的老百姓都说他的好话。所以后来人们就选舜出来做部落的首领。据说舜所在的地方,不到一年就发展成为一个村落或者发展成为一个乡镇,不到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后来他就成了首领。那个时候是礼仪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礼仪的形成时期,在西周时期。

大家知道,学术界现在对夏朝之前的历史还认识模糊,不太清楚,没有什么考古的证据,所以几乎没有办法来全面考证。我们的甲骨文最多也只能认识商朝。商也称为殷商,商的礼仪也叫殷礼。据说那时候已经存在着不止一部以礼为主题的经典性著作了。商朝很注重礼数,商朝人也祭鬼、祭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商人很迷信,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去占卜问神。占卜问神不是随便就可以做的,而是有很多仪式性的动作。所以,如何遵循一定的仪式和鬼神沟通,那就是礼。

接下来就是周礼。周礼使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之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理论提升,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的礼仪之邦就是在周朝开始形成的。周朝前期有三位很重要的国王,一个叫文王,一个叫武王,一个叫成王。三位君王“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就是这三位贤明的君主开始制礼作乐,开始大力推行礼乐文化。在古代,礼和乐总是并称的,因为有礼有乐才有和,即有礼有乐才达到和这样一种很高的境界。“度制于是政”是说,用这种制度去管理国家,这样百姓就能和睦、和谐。我们今天总是讲和谐社会,其实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提和谐了。“颂声兴”,就是有礼有乐、有这样的管理,政治就会清明,然后社会一片和谐,那么很多时候就歌舞升平了。

相传周公自己制礼作乐,而且周朝开始设置礼官,由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然后就形成了《仪礼》这本书。这是现存最早的礼仪专著,是对各类具体礼仪形式的记录。当然,《仪礼》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周朝,因为它保存了对周代许多礼仪的记载。这本书没有被秦始皇烧掉,经过秦朝保存下来了,到汉朝的时候被发掘出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礼仪的发展时期。礼仪的发展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总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这样一些思想巨人。这些思想巨人们发展和革新了一直以来的各种理论。孔子很魁梧,身高两米以上。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过去“学在官府”,即人们必须到政府办的学校才能读书,但孔子最先兴起私人办学。“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从而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诗》是《诗经》,《书》是《尚书》,“赞《周易》”就是崇拜《周易》。孔子对礼仪文化的很多记载、很多认识都保存在《礼记》当中。中国有“三礼”,即有三本关于礼仪的重要著作:一部是《周礼》,即周朝的礼仪。这是关于周朝政府系统的官吏制度,是政府系统的一些礼仪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政府部门的礼仪文化的总结。另外一部《仪礼》,就是社会生活特别是士阶层生活的各种礼仪的总结。还有一部就是《礼记》。《礼记》是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后人根据孔子对周朝礼仪的研究及其发展,从而把孔子的言论记载下来,保存在《礼记》里面的。所以《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而且这三本书中,最主要的是《礼记》。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文质彬彬以后才成为一个君子。孔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和礼仪的本质与功能,这些在《礼记》里面都有记载。

孔子自己办学的地点是一个有杏树的地方,他在树下教学。我们现在都在房子里面教学,古代的人都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面讲学,古代印度人是在森林里面讲学。古代中国人当老师,是在树底下讲学,铺一个台子当讲台,就叫“杏坛”。孔子的课程是“六艺”,即他给学生教六门课。第一门课就是礼,他首先教学生讲礼。就子路来说,他完全是一个不懂礼的街头混混,所以孔子首先要教他礼。礼是第一门课;然后是乐;之后是射;然后是御,御是驾驶;再就是书和数,书是书法,数是数学。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

孔子教育学生是“有教无类”,即招生不问年龄、不问出身、不分国籍,因为春秋时有很多国家。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孔子都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是有一点,孔子要收学费。这个学费就是礼的表示。《论语》里面,孔子有句话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是说,你只要带了礼物来拜师,那我就不会不教你。一定要带礼物来,这就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不少人认为“束脩”这个词是指十条腊肉,但这个解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十条腊肉既不算厚礼,也不算薄礼。春秋那个时期物质上并不丰富,所以吃肉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冬天这个肉都是多腌一点,留着慢慢吃。腊肉也不算什么厚礼,一般的穷苦百姓也拿得出来。正因为这样,孔门就有很多出身寒门即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像颜回、子路的家里都比较穷。但孔子并不在乎贫富,只有一条,就是必须拜师,拜师必须带礼物来,这是个仪式。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即学问、言行、忠恕、信义四个方面,其实都是培养那种有礼仪在内的君子风范。孔子为弟子定了四条纪律。第一是不揣测,即不要随便揣测这个或那个。接下来是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孔子是诗礼传家。刚才我们讲孔子高大魁梧,但孔子对周礼很有研究,所以他在拜见国君时都坚持跪下去。他那么高大魁梧的人,要跪下去是很艰难的,不像瘦小的人那样轻巧,但他总是要给他的学生作表率。在孔子看来,见了国君要施一定的礼仪,学生见老师也要有一定礼仪。孔子还教儿子也要学礼。有一个故事说,孔子在院子里独自散步,他的儿子走过来。孔子叫住他,问他读完《诗经》没有,儿子说还没有。那个时候,诸侯之间主宾的问答,以及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都要以《诗》曰什么、《书》曰什么这样的形式来讲。用我们今天的话叫“掉书袋”,以显示出自己的学问和教养。所以,每个人都要阅读并记住《诗经》里面的话。因此孔子就对他的儿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诗》,就没办法跟人交往,所以就让儿子回去认真地学《诗经》。隔了一段时间,他儿子在院子里的时候又被孔子叫住,孔子问他学礼没有。他儿子说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习礼,难以立身做人。所以他教儿子学诗学礼,历来被传为美谈。孔子这个诗礼传家的家风一代代传下来,成为古训。所以明朝弘治年间,朝廷在孔子故宅内专门建“诗礼堂”来纪念孔子。

接下来就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的学说。孟子也主张以德服人,还主张舍生取义,主张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关于婚姻,孟子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就是说,男人生来应该有个家室,而女人生来就应该有家。“室”是对男人而言,“家”是对女人而言,家室就是家庭。“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古代的婚姻是非常重礼的,一定要讲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春秋战国是个乱世,很多人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既不听父母的话,也不去找媒人提亲,而是从门缝里看看谁漂亮,然后晚上就翻墙进去。在孟子看来,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是这样,父母、国人都要鄙视你,因为你这种行为是最没有礼的。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大思想家。荀子隆礼重法,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所以“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就是说,礼对于国家是很重要的,就像是称轻重的量具,就像是木匠用来量曲和直的工具。一个人如果没有礼,就不知道怎么生活;做事情如果没有礼,就不会成功;如果国家没有礼,就不会安定、安宁。所以荀子很注重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人一定要在有礼的环境里面去培养这个礼。

荀子的书中专门有一篇是讲礼的,叫《礼论》。《礼论》这一篇是专门讲礼的起源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相争,相争就会乱,乱会导致穷,穷就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有些不喜欢这种乱世的贤明君王就会制礼仪,使各样事情都有秩序,使人的欲望有合适、合理的发泄渠道,给人以合理的满足。这篇文章还谈到了礼的必要性。

礼制的强化时期从秦朝开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的集权制度为后来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打下基础。礼制最强化的时期是西汉。西汉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又把儒家的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后来汉武帝刘彻就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的礼制成为帝制。现在看来,这里确有很多不合理的内容,如怎么去看“三纲五常”,这是后话。这个时候把儒家的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对中国的汉朝以及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大问题是古代礼仪的二元结构,即贵族礼仪与民间礼仪。

中国历来就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仪,因为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整个社会就强调强调差别和秩序。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是古代社会,尤其强调君臣不同、男女不同、父子不同等差别。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这种差别才形成秩序。强调差别和身份的社会本质,是要使处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贵族礼仪和处于中下阶层的民间礼仪之间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有贵族礼仪和民间礼仪之分。

贵族礼仪是上流社会有知识、有社会地位、有教养的人的礼仪,这和民间老百姓之间的礼仪是不同的。贵族礼仪就是一种君子之道。贵族礼仪和官方礼仪在上层统治阶级、上流社会中实行,它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大家看,“仁”字的结构就是表示两个人,两个人或两人以上就会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主张,“仁”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人与人之间以“仁”相待。这个“仁”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就是要求每个人做君子。若是君子,自然就有贵族礼仪显示出来。君子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格典范。“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优雅纯清的艺术气质是古代贵族礼仪对人格培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贵族气质。西方英语语言中的“gentleman”就相当于我们古文中的君子,因为这个词表示具有谦谦风度的绅士。

孔子就认为人分为两种,要么是君子,要么是小人。君子就是很有人格修养的人。孔子把那些不讲道理的人称作是小人。“君子”最古老的含义就是指受过教育、有良好品德和端庄的仪表风度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就不懂得礼仪、风度,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小人。凡是受过教育、有良好修养、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应该表现出君子的气质。所以,传统的中国长辈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要“亲君子,远小人”。因为,接近君子就会受君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接近小人就会变得没有道德、文化,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关于君子有很多名言,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君子和其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还是会互相尊重,且保持自己的不同看法,但小人就会吵个面红耳赤、翻天覆地。还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说,君子常常反思自己的问题,小人则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等等。“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是指君子总是追求大道、正道,小人则追求欲望。还有“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是说,灾祸来了,君子就像子路一样不畏惧;福报来了,君子也不会喜形于色。另外还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等。还有“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等等。所以,君子总是和小人相对。中国古代从孔子的《论语》开始,到三国、唐代、宋代、明代,一直都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相对而成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讲了一个道理,作为君子的人应该是很有修养、气度、礼仪、尊严、不威自重的人,小人则是没有道德或者没有文化知识和礼仪的人。

贵族礼仪是一种君子风范,民间礼仪则是礼俗共生。民间礼仪和风俗习惯分不开。民俗起源于较早的社会规范。在古代,民俗发挥着法律的作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守着民俗的指令。所以民俗就是一种礼俗,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保护系统。孔子就力图把原始的民俗观改造成与贵族礼制体制相结合的学问,以名教为前提,贯彻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从而形成礼俗共生的局面。礼属于贵族社会,俗属于民间社会,两者相伴而生。而且,民间社会要向贵族社会看齐,要学习贵族社会的君子风度,并和民俗的东西相结合,才能形成民间礼仪。

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讲礼仪文化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古代的礼仪文化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呢?礼仪的作用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说明古今礼仪文化一脉相承,更表示传统的礼仪文化或礼乐文化与现代人文理念在很多方面是相契合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一个人把自己修好了,很多个人把自己修好了,那么其家其国就会是太平的,天下也是太平的。

用今天的话讲,修身就是一个素质问题。若是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文明的政治背景,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今天应该保留的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与自然和谐等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这个“师道尊严”不是指怕老师,而是指尊敬老师和尊敬长辈。这些文化内涵保留下来,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基础。例如,古代人有专门的成年礼、婚礼等,现在已经没有成年礼了。这些传统的礼仪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在行使这些仪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亲情和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的尊重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古代人很注重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化。今天也是这样,重视细节与否就反映了人有没有文化。所以在古人看来繁文缛节是有必要的,因为在这一个个细节当中潜移默化地、不自觉地就培养起了我们的修养、仪表、风度等风范。今天,我们不要繁文缛节,但要注重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内涵,也就没有礼仪文化。所以这些古代的东西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我们要重建当代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共同的行为语言。所以,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价值的礼仪文化,同时还要借鉴西方“gentleman”的绅士风度。我自己的体会是,若是我们把中国古代的一些东西和西方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那我们的礼仪文化应该是很丰富的。我前不久从美国回来,我感觉作为一个女性在美国是很受尊重的,常有人为你开车、拿东西等等。这是一种绅士的“女士优先”。在国内我们则少有这种感受和经历。所以,若是我们能把西方这种绅士风度和中国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够保证我们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体现一种共同的行为语言。无论我们去到哪一个地方,越是有文化的地方就越重视礼仪。没有礼仪的地方是野蛮的地方,没有礼仪的人是野蛮的人,没有礼仪的民族就是野蛮的民族。越有文明教养的人,就越有礼仪的气度和风范。有人说,大学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但现在很多人说大学生是丑陋的,因为有一些大学生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样也没有礼仪,这可能和整个教育系统有关。若要改变,我觉得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德治教的重要举措。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讲礼貌懂礼仪,到中小学、高校都要对礼仪教育提高认识,希望中国年轻一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以为,当代中国的礼仪教育应该遵循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做人的原则,即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心理龌龊,无论其行为举止如何彬彬有礼,都是一个伪君子。所以灵魂首先要清洁、干净,做一个有道德、有内涵的人。君子一定有德,无德非君子也。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做人,有了内涵才能和外表相配。第二个就是以诚相待。诚是来自人内心对对方的真正的尊重,所以诚是礼仪的灵魂。第三个是谦恭尊敬的原则。古语讲:“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你尊敬我,我就会尊敬你;你敬我一尺,我就会敬你一丈。所以诚和敬、以诚相待和谦恭尊重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诚,敬显得虚伪;没有敬,诚也就无从谈起。第四个是同情关怀的原则。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一定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同情关怀的原则。第五个是细致周到的原则。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所谓礼多不是指繁文缛节,而是指周到细致,有时候是指细节。刚才也特别强调了,一个人没有细节就没有涵养,就没有文化。所以做人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不管是在家里和父母兄妹等家人,还是在宿舍和同学,都要细致周到地为他人考虑,从细节中体现一种做人的尊严。第六个是避讳的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的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禁忌,所以我们要入乡先问礼俗,注意别人的禁忌,这样的礼才是合理的礼。

问:古代礼仪都应该继承吗?哪些可以适应当今时代?

答:不一定都要继承。因为时代变了,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可能就要做些调整。但是这样问太笼统了,下两次讲座我们会具体讲中国古代礼仪,到时再回答哪些应该继承、哪些不应该。

问:如果别人不尊重你,你会尊重他们吗?若是尊重,那样会不会有点虚伪?

答:我也要问你们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别人不尊重我,我依然会尊重他,那样并不是虚伪,而表示我做人的诚意。他不尊重我是他做人不到位的问题,我如何做人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他是人,我就要尊重,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问:您可以举一些古代女孩子应该做到的礼仪典故吗?

答:我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吧,因为一讲就不是讲一个故事了。

问:如何把国学内容与现代人的生活、现代礼仪和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答:这方面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讲的都是把礼仪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大家做人,首先要修养自身,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细节。在处理细节的时候为他人考虑了,就可以做好礼仪了。所以人与人打交道的前提是要修身,修身做得好,可以在自己周围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

问:中国古代为何这样重视礼仪?礼仪与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作用有哪些不同?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如何使它们符合礼仪?

答:我刚刚说过,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三皇五帝的时候礼仪就萌芽了,周朝时就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了,后来的思想家也都很重视礼仪。中国过去一直是一个重视宗法血亲的农业社会,这种社会讲究人和人之间的秩序、身份和等级,如此家庭才和睦、国家才安宁。所以要维护这样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必须有礼仪在其中维系。礼仪和法律法规肯定不同。法律法规是一种外在的硬性的规定,礼仪则是一种内在的、合理的、周到的自我行为,是自我修养的外化表现。所以法律法规是外在的强制性规定,礼仪则是自觉的追求。但两者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稳定社会这样一个目的。现今社会不合礼仪的行为有很多,如何使这些行为变得符合礼仪是个大题目。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其次,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倡导。

问:中国古代礼仪是否要求男士做个绅士、女士做个淑女?

答:绅士是个西方概念,中国的说法是君子。中国古代礼仪要求男士做君子,但君子是谦谦君子,是有涵养、有文化、注重细节的人,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我觉得,君子和绅士结合起来更好。淑女并不是和君子相对应的。对于女士来讲,要看场合来决定,有时要表现出像个淑女,有时则不必。但是,无论君子还是淑女,都不是装出来的、做出来的,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礼仪修养和内在气质。

问:对“三纲五常”应如何看待?

答: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即中国古代的男人如何做男人、女人如何做女人等等。曾经就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三纲五常”的问题,我说我很喜欢“五常”,不喜欢“三纲”。因为无论在哪个社会和时代,都要讲仁义礼智信,就是要讲仁慈、义气或公义、礼节、智慧和诚信,现代社会也要发扬。“三纲”则就不一样了,不适合现代这个社会了。

问: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是对人民的束缚。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提法有点别扭,因为这种提法还是在使用一种有争议的阶级斗争的话语,不是学术语言,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我认为,礼主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不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是为了人与人更方便地打交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礼存在的必要性。

问:对于古代一些备受争议的礼仪,应该以何种方式继承?是否有复活封建阶级文化之嫌疑?

答:首先应该弄清楚哪些礼仪是备受争议的,然后我们才能探讨怎样来继承。这个问题的“阶级”色彩很浓,可能是受到中学政治课的影响。我们学习古代礼仪是古为今用,是借鉴,不是复活什么阶级文化。

问:礼仪是否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让人感到做作虚伪?

答:讲礼仪不会让人感到做作虚伪,只会让人感觉舒服。当然还要把握一个原则,即礼仪一定不是做出来的,一定是从心里面基于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的。“诚”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核心语词。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个人,就值得我们尊重。可能你有很多东西是我不喜欢的,但那只是你和我之间的不同,“君子和而不同”。所以,从内心真诚地散发出来的礼仪不会让人感到做作虚伪,而会让人感到舒适。

问: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对礼仪的看法、贡献有哪些相同和区别?三人对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这是个大题目,但我用简单的话来回答一下。这三个人都很注重礼仪,尤其是孔子。孔子对礼仪的看法都在《礼记》和《论语》当中。三人思想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认为礼仪是维持一个家庭、社会、国家和谐的最重要的工具。他们的区别是:孔子在礼的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孟子在礼的理论建树上则稍差一些,但他专门讲到了男女之间的礼仪;荀子则专门讲到了为什么要遵守礼的问题,尤其是国君之间、贵族之间为何要守礼的问题,即礼的重要性。三人礼仪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为了治国安邦,都是要创造出一个大家谦恭有礼、人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又有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的文质彬彬的社会。

');" class="a2">收藏

同学们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这里和大家作这个关于国学的讲座。我讲的主题是礼仪文化。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当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很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准则。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形式等等。一句话,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当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古代有古代的礼仪,现代有现代的礼仪。古代的礼仪和现代的礼仪可能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无论哪个年代的人们都需要互相交往,都需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规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我在这里要作三次讲座,每次讲座讲一个单元。我的第一个单元是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因为中国说起来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大家知道,中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谈到中国,西方人的首要印象就是礼仪之邦,因为他们最初了解的中国就是一个很有文明的古老的国家。中国人历来讲究礼仪。为什么要讲究礼仪?我想大家都知道礼仪并非个人生活的小节、小事情,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社会来讲,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文化素质;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一个人有没有尊严,通过他的一坐一站、走路的精神风貌都显露无遗。所以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可以增强自重、自信、自爱,处理好各种关系,为社会人的交往铺平道路。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因为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国的特点就是靠天吃饭,因为老天风调雨顺我们就有收成,靠天吃饭就意味着“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哲学思维。这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人和社会之间呢?人和人之间呢?那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催生出了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就是说,礼仪文化有一种君子风范在里面,即谦谦君子,有教养、有涵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管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君子风范,它都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文化内涵。

中国关于礼仪的典故很多。这些典故、这些故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的文明之邦。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也是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他的哥哥姐姐吃。这个故事流传千载,讲得就是兄弟姊妹之间的礼仪。若是兄弟姊妹多的话,父母就要讲一下“孔融让梨”了。

第二个故事是“程门立雪”。宋代有两个著名的儒学家,他们是兄弟俩,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他们的学说后来被朱熹继承和发展,称之为“程朱学派”。这个故事是讲宋代有两个著名的学者,一个叫杨时,一个叫游酢。他们两人向二程拜师求教,一开始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以后,这两个人也已经40岁了,而且已经考上了进士。古代的进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现代的硕士相当于古代的举人,我们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古代的秀才。这两个人都已经是进士即博士了,而且都做了官,但是还要继续求学。二程当时办了一个很著名的学校,叫嵩阳书院。他们来到书院拜访程颐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正在闭目养神。其实程颐已经知道他们来了,但他有心考察杨时和游酢的尊师礼仪是否足够,就坐着假装睡着了。杨时和游酢怕打扰先生休息,在门口恭恭敬敬地肃然站立等待。那时正是下雪的冬季,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了。等了好半天,程颐才故意说:“你们早就到了?我不知道啊。”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表示学生尊敬师长和求学意坚。我们知道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是说我们一般人要尊天、尊地、尊君、尊亲、尊师。君就是皇帝、君主;亲就是父亲、母亲;最后就是师长。这个就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文化礼仪。

第三个故事叫“君子死,冠不免”,这是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十大弟子之一。我们把孔子的十大得意弟子叫做“孔门十哲”,子路是其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史记》里面记载,子路一开始拜孔子为师时,头上插了一根公鸡毛,腰里佩带了一个公猪的牙齿,就以这样一副街头混混的打扮去见孔子了。孔子一开始就给子路讲礼,用礼来教育他,子路就觉得找对了老师。子路想孔子讲的这个礼我没有,我要好好地向他学。然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了,并做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孔子曾说,我到处去讲我的道,如果我的道推行不开的话,我就乘一个小木筏四处周游,那么跟随我的人里面肯定包括子路。可见子路对老师是最忠心耿耿的人。后来子路被卫国的一个大臣聘用。卫国发生政变时,子路就想:既然我在这里吃人家的饭,那么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不能逃避,我要忠心地为这个国家而战斗。最后子路负了伤,头上的帽缨(古代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物)都被击断了。子路说:我死的时候也要按照礼仪,像大丈夫那样去死,不能把帽子拿下来,于是他把缨系好从容就死。所以这个故事叫做“君子死,冠不免”。“冠”不能拿下来,表示一种气节。

讲完了三个故事,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问题——礼仪的解释。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我们这里讲礼仪,其实中国古代的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理论、一种体系,即一种理论化的东西,是理论的建构。仪是礼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态。可以说,礼是内核,仪是外在的表现形态。但是这个表现形态不是乱表现,而是根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所以我们讲礼仪,首先要搞清楚礼是什么,然后仪是怎么来表现这种礼的,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然后才知道怎么去表现。

第二点,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中国自古以来即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那么关于礼仪的起源,也就是礼仪如何形成、什么时候形成的问题,可以给大家介绍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在原始人群形成氏族社会以后,随着人们的集体生产劳动以及社会交往的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最初的礼仪。因为在进行集体劳动生产的时候,原始人会带着各种装饰对生产过程进行简单的膜拜,即表演、打猎、种植和其他的各种动作等等。在取得胜利和丰收的时刻,他们也采用一定的形式表达愉快和喜悦的心情。例如秋天的时候他们会跳丰收舞,打猎成功的时候会跳庆功舞。因此在生产活动当中逐渐形成的庆祝形式,就成了礼仪最初的来源。也就是说,如何来表现这种生产,如何来表现获得生产丰收或者打猎成功的这种喜悦,这是礼仪产生的源头。所以礼仪是劳动生活的产物,是劳动生活真实而高度的反映。它从生活当中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生活。从礼仪活动中人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幸福,鼓舞信心,产生新的力量,从而创造劳动价值,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这是第一种观点,即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

第二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宗教,也就是起源于对神的尊重。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变化无常的天气、昼夜的变化、季节的更替以及洪水、地震、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都没有办法解释。那么,人的脑海里面就会产生出一种虚幻的观念,认为在自然周围有超自然。所谓超自然,就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威力无穷、不可捉摸,主宰着世上的一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这个力量就是神。人类跟这种超自然的神力相比太渺小、太脆弱、太软弱无力了。那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就要讨好神,希望神来保佑自己,因而就开始对这种自然力量进行崇拜,比方说太阳神、月亮神,还有各种星辰、山神、海神、石头神,甚至树神、各种飞禽走兽等等,都成了崇拜对象。人们如果和这个崇拜对象进行交往,就要通过跳舞或者祭祀的方式来完成。祭祀就是把劳动取得的果实奉献给神,以祈求神来保佑自己。人和神的这种交往就慢慢发展成了礼仪。这种礼仪不是对国王或国君,而是对天地万物之神,是对看不见的力量的尊重或敬畏。所以礼仪是一种对神的敬畏。我们现代人天不怕、地不怕,很少再讲这种敬畏了。实际上,人类对天地还是应当有敬畏之心,不管科学怎么进步,人类的力量毕竟有限。这个观点说明礼仪起源于对神的尊重。

第三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随着原始社会的氏族即血缘亲属集团的形成,人类开始崇拜自己的祖先。一个氏族的祖先生前是这个氏族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死后他的灵魂就会被当成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就会形成对祖先的崇拜,希望祖先来保护自己,后来就发展为对自己祖宗的崇拜。直到今天,这种崇拜一直都是源远流长的。我来到广东工作以后,惊奇地发现广东这个地方对祖先的崇拜很兴盛。有一次学生跟我讲,要请假回去拜山。我一开始不懂拜山的含义,到后来才知道广东人说拜山就是拜祖宗,有的家里面还有祖宗牌位、家族的牌位。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看到的。大家看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依然保持这种传统。为什么要拜祖先?在我们的观念里面,这是个仪式。为什么有这个仪式?其实,这个仪式里面包含很多很深的含义。在原始社会,这个仪式表明:原始人相信人死后进到另外一个世界,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他的魂会对我们后人有股力量,即有影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会赐予我们福气,保佑我们,也会来干扰或扰乱我们,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后来这种仪式还表示我们对祖宗和先人的一种敬重,因为我们是从祖宗、从先人那里延续下来的。我们中国人喜欢讲源远流长,家族世世代代流传,如果没有后代就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为什么要有“后”呢?有“后”就意味着有人去祭拜祖先,有人去给祖先上香,没有“后”就没有这一切。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所以礼仪也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这三种观点中哪一种是最主要的呢?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大家就姑且听之,不做评判了。

那么中国人的礼仪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几个阶段。

礼仪中的玉器

第一个阶段是礼仪的萌芽时期,这个萌芽时期相当于我们传说当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其实,三皇五帝在学界说法是不一致的,有很多种意见。一般来讲,三皇就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燧人氏教会人们钻木取火,用火烤熟了食物来吃。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驯养牲畜。神农氏教会人们种植庄稼。也有人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和泰皇。五帝,通常来说,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当部落首领不是像后世那样由皇帝的后代直接继承,而是禅让。所谓禅让,就有礼仪在里面。也就是上一任首领年老以后,由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推举有道德的人来当部落首领,这个人一定得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而不是说父死子继。我们凭什么选一个人当我们的首领,它有礼在里面。所以说,五帝都是品德很高尚的人。

到了尧和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种礼仪,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尧、舜、禹都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们本身就是遵守礼仪的典范。比方说尧年轻的时候,大家认为他十分尊敬老年人,同辈之间也是礼让三分,所以大家都夸奖他,他的威望很高。舜也是历代被奉为遵守礼仪的楷模。中国有关于孝的古代传说,就是“二十四孝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的第一篇就是“大舜耕田”。传说大舜当时在一个叫历山的地方耕田,为人非常谦虚,任劳任怨。他奉养他的父亲和继母,把继母当做生母一样看待,对同父异母的弟弟也非常好。他自己耕田养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几个弟弟,从不发生争执。当地的老百姓都说他的好话。所以后来人们就选舜出来做部落的首领。据说舜所在的地方,不到一年就发展成为一个村落或者发展成为一个乡镇,不到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后来他就成了首领。那个时候是礼仪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礼仪的形成时期,在西周时期。

大家知道,学术界现在对夏朝之前的历史还认识模糊,不太清楚,没有什么考古的证据,所以几乎没有办法来全面考证。我们的甲骨文最多也只能认识商朝。商也称为殷商,商的礼仪也叫殷礼。据说那时候已经存在着不止一部以礼为主题的经典性著作了。商朝很注重礼数,商朝人也祭鬼、祭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商人很迷信,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去占卜问神。占卜问神不是随便就可以做的,而是有很多仪式性的动作。所以,如何遵循一定的仪式和鬼神沟通,那就是礼。

接下来就是周礼。周礼使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之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理论提升,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的礼仪之邦就是在周朝开始形成的。周朝前期有三位很重要的国王,一个叫文王,一个叫武王,一个叫成王。三位君王“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就是这三位贤明的君主开始制礼作乐,开始大力推行礼乐文化。在古代,礼和乐总是并称的,因为有礼有乐才有和,即有礼有乐才达到和这样一种很高的境界。“度制于是政”是说,用这种制度去管理国家,这样百姓就能和睦、和谐。我们今天总是讲和谐社会,其实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提和谐了。“颂声兴”,就是有礼有乐、有这样的管理,政治就会清明,然后社会一片和谐,那么很多时候就歌舞升平了。

相传周公自己制礼作乐,而且周朝开始设置礼官,由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然后就形成了《仪礼》这本书。这是现存最早的礼仪专著,是对各类具体礼仪形式的记录。当然,《仪礼》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周朝,因为它保存了对周代许多礼仪的记载。这本书没有被秦始皇烧掉,经过秦朝保存下来了,到汉朝的时候被发掘出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礼仪的发展时期。礼仪的发展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总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这样一些思想巨人。这些思想巨人们发展和革新了一直以来的各种理论。孔子很魁梧,身高两米以上。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过去“学在官府”,即人们必须到政府办的学校才能读书,但孔子最先兴起私人办学。“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从而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诗》是《诗经》,《书》是《尚书》,“赞《周易》”就是崇拜《周易》。孔子对礼仪文化的很多记载、很多认识都保存在《礼记》当中。中国有“三礼”,即有三本关于礼仪的重要著作:一部是《周礼》,即周朝的礼仪。这是关于周朝政府系统的官吏制度,是政府系统的一些礼仪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政府部门的礼仪文化的总结。另外一部《仪礼》,就是社会生活特别是士阶层生活的各种礼仪的总结。还有一部就是《礼记》。《礼记》是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后人根据孔子对周朝礼仪的研究及其发展,从而把孔子的言论记载下来,保存在《礼记》里面的。所以《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而且这三本书中,最主要的是《礼记》。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文质彬彬以后才成为一个君子。孔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和礼仪的本质与功能,这些在《礼记》里面都有记载。

孔子自己办学的地点是一个有杏树的地方,他在树下教学。我们现在都在房子里面教学,古代的人都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面讲学,古代印度人是在森林里面讲学。古代中国人当老师,是在树底下讲学,铺一个台子当讲台,就叫“杏坛”。孔子的课程是“六艺”,即他给学生教六门课。第一门课就是礼,他首先教学生讲礼。就子路来说,他完全是一个不懂礼的街头混混,所以孔子首先要教他礼。礼是第一门课;然后是乐;之后是射;然后是御,御是驾驶;再就是书和数,书是书法,数是数学。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

孔子教育学生是“有教无类”,即招生不问年龄、不问出身、不分国籍,因为春秋时有很多国家。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孔子都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是有一点,孔子要收学费。这个学费就是礼的表示。《论语》里面,孔子有句话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是说,你只要带了礼物来拜师,那我就不会不教你。一定要带礼物来,这就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不少人认为“束脩”这个词是指十条腊肉,但这个解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十条腊肉既不算厚礼,也不算薄礼。春秋那个时期物质上并不丰富,所以吃肉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冬天这个肉都是多腌一点,留着慢慢吃。腊肉也不算什么厚礼,一般的穷苦百姓也拿得出来。正因为这样,孔门就有很多出身寒门即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像颜回、子路的家里都比较穷。但孔子并不在乎贫富,只有一条,就是必须拜师,拜师必须带礼物来,这是个仪式。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即学问、言行、忠恕、信义四个方面,其实都是培养那种有礼仪在内的君子风范。孔子为弟子定了四条纪律。第一是不揣测,即不要随便揣测这个或那个。接下来是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孔子是诗礼传家。刚才我们讲孔子高大魁梧,但孔子对周礼很有研究,所以他在拜见国君时都坚持跪下去。他那么高大魁梧的人,要跪下去是很艰难的,不像瘦小的人那样轻巧,但他总是要给他的学生作表率。在孔子看来,见了国君要施一定的礼仪,学生见老师也要有一定礼仪。孔子还教儿子也要学礼。有一个故事说,孔子在院子里独自散步,他的儿子走过来。孔子叫住他,问他读完《诗经》没有,儿子说还没有。那个时候,诸侯之间主宾的问答,以及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都要以《诗》曰什么、《书》曰什么这样的形式来讲。用我们今天的话叫“掉书袋”,以显示出自己的学问和教养。所以,每个人都要阅读并记住《诗经》里面的话。因此孔子就对他的儿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诗》,就没办法跟人交往,所以就让儿子回去认真地学《诗经》。隔了一段时间,他儿子在院子里的时候又被孔子叫住,孔子问他学礼没有。他儿子说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习礼,难以立身做人。所以他教儿子学诗学礼,历来被传为美谈。孔子这个诗礼传家的家风一代代传下来,成为古训。所以明朝弘治年间,朝廷在孔子故宅内专门建“诗礼堂”来纪念孔子。

接下来就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的学说。孟子也主张以德服人,还主张舍生取义,主张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关于婚姻,孟子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就是说,男人生来应该有个家室,而女人生来就应该有家。“室”是对男人而言,“家”是对女人而言,家室就是家庭。“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古代的婚姻是非常重礼的,一定要讲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春秋战国是个乱世,很多人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既不听父母的话,也不去找媒人提亲,而是从门缝里看看谁漂亮,然后晚上就翻墙进去。在孟子看来,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是这样,父母、国人都要鄙视你,因为你这种行为是最没有礼的。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大思想家。荀子隆礼重法,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所以“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就是说,礼对于国家是很重要的,就像是称轻重的量具,就像是木匠用来量曲和直的工具。一个人如果没有礼,就不知道怎么生活;做事情如果没有礼,就不会成功;如果国家没有礼,就不会安定、安宁。所以荀子很注重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人一定要在有礼的环境里面去培养这个礼。

荀子的书中专门有一篇是讲礼的,叫《礼论》。《礼论》这一篇是专门讲礼的起源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相争,相争就会乱,乱会导致穷,穷就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有些不喜欢这种乱世的贤明君王就会制礼仪,使各样事情都有秩序,使人的欲望有合适、合理的发泄渠道,给人以合理的满足。这篇文章还谈到了礼的必要性。

礼制的强化时期从秦朝开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的集权制度为后来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打下基础。礼制最强化的时期是西汉。西汉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又把儒家的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后来汉武帝刘彻就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的礼制成为帝制。现在看来,这里确有很多不合理的内容,如怎么去看“三纲五常”,这是后话。这个时候把儒家的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对中国的汉朝以及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大问题是古代礼仪的二元结构,即贵族礼仪与民间礼仪。

中国历来就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仪,因为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整个社会就强调强调差别和秩序。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是古代社会,尤其强调君臣不同、男女不同、父子不同等差别。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这种差别才形成秩序。强调差别和身份的社会本质,是要使处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贵族礼仪和处于中下阶层的民间礼仪之间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有贵族礼仪和民间礼仪之分。

贵族礼仪是上流社会有知识、有社会地位、有教养的人的礼仪,这和民间老百姓之间的礼仪是不同的。贵族礼仪就是一种君子之道。贵族礼仪和官方礼仪在上层统治阶级、上流社会中实行,它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大家看,“仁”字的结构就是表示两个人,两个人或两人以上就会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主张,“仁”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人与人之间以“仁”相待。这个“仁”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就是要求每个人做君子。若是君子,自然就有贵族礼仪显示出来。君子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格典范。“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优雅纯清的艺术气质是古代贵族礼仪对人格培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贵族气质。西方英语语言中的“gentleman”就相当于我们古文中的君子,因为这个词表示具有谦谦风度的绅士。

孔子就认为人分为两种,要么是君子,要么是小人。君子就是很有人格修养的人。孔子把那些不讲道理的人称作是小人。“君子”最古老的含义就是指受过教育、有良好品德和端庄的仪表风度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就不懂得礼仪、风度,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小人。凡是受过教育、有良好修养、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应该表现出君子的气质。所以,传统的中国长辈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要“亲君子,远小人”。因为,接近君子就会受君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接近小人就会变得没有道德、文化,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关于君子有很多名言,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君子和其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还是会互相尊重,且保持自己的不同看法,但小人就会吵个面红耳赤、翻天覆地。还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说,君子常常反思自己的问题,小人则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等等。“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是指君子总是追求大道、正道,小人则追求欲望。还有“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是说,灾祸来了,君子就像子路一样不畏惧;福报来了,君子也不会喜形于色。另外还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等。还有“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等等。所以,君子总是和小人相对。中国古代从孔子的《论语》开始,到三国、唐代、宋代、明代,一直都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相对而成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讲了一个道理,作为君子的人应该是很有修养、气度、礼仪、尊严、不威自重的人,小人则是没有道德或者没有文化知识和礼仪的人。

贵族礼仪是一种君子风范,民间礼仪则是礼俗共生。民间礼仪和风俗习惯分不开。民俗起源于较早的社会规范。在古代,民俗发挥着法律的作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守着民俗的指令。所以民俗就是一种礼俗,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保护系统。孔子就力图把原始的民俗观改造成与贵族礼制体制相结合的学问,以名教为前提,贯彻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从而形成礼俗共生的局面。礼属于贵族社会,俗属于民间社会,两者相伴而生。而且,民间社会要向贵族社会看齐,要学习贵族社会的君子风度,并和民俗的东西相结合,才能形成民间礼仪。

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讲礼仪文化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古代的礼仪文化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呢?礼仪的作用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说明古今礼仪文化一脉相承,更表示传统的礼仪文化或礼乐文化与现代人文理念在很多方面是相契合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一个人把自己修好了,很多个人把自己修好了,那么其家其国就会是太平的,天下也是太平的。

用今天的话讲,修身就是一个素质问题。若是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文明的政治背景,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今天应该保留的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与自然和谐等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这个“师道尊严”不是指怕老师,而是指尊敬老师和尊敬长辈。这些文化内涵保留下来,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基础。例如,古代人有专门的成年礼、婚礼等,现在已经没有成年礼了。这些传统的礼仪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在行使这些仪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亲情和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的尊重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古代人很注重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化。今天也是这样,重视细节与否就反映了人有没有文化。所以在古人看来繁文缛节是有必要的,因为在这一个个细节当中潜移默化地、不自觉地就培养起了我们的修养、仪表、风度等风范。今天,我们不要繁文缛节,但要注重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内涵,也就没有礼仪文化。所以这些古代的东西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我们要重建当代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共同的行为语言。所以,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价值的礼仪文化,同时还要借鉴西方“gentleman”的绅士风度。我自己的体会是,若是我们把中国古代的一些东西和西方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那我们的礼仪文化应该是很丰富的。我前不久从美国回来,我感觉作为一个女性在美国是很受尊重的,常有人为你开车、拿东西等等。这是一种绅士的“女士优先”。在国内我们则少有这种感受和经历。所以,若是我们能把西方这种绅士风度和中国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够保证我们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体现一种共同的行为语言。无论我们去到哪一个地方,越是有文化的地方就越重视礼仪。没有礼仪的地方是野蛮的地方,没有礼仪的人是野蛮的人,没有礼仪的民族就是野蛮的民族。越有文明教养的人,就越有礼仪的气度和风范。有人说,大学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但现在很多人说大学生是丑陋的,因为有一些大学生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样也没有礼仪,这可能和整个教育系统有关。若要改变,我觉得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德治教的重要举措。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讲礼貌懂礼仪,到中小学、高校都要对礼仪教育提高认识,希望中国年轻一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以为,当代中国的礼仪教育应该遵循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做人的原则,即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心理龌龊,无论其行为举止如何彬彬有礼,都是一个伪君子。所以灵魂首先要清洁、干净,做一个有道德、有内涵的人。君子一定有德,无德非君子也。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做人,有了内涵才能和外表相配。第二个就是以诚相待。诚是来自人内心对对方的真正的尊重,所以诚是礼仪的灵魂。第三个是谦恭尊敬的原则。古语讲:“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你尊敬我,我就会尊敬你;你敬我一尺,我就会敬你一丈。所以诚和敬、以诚相待和谦恭尊重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诚,敬显得虚伪;没有敬,诚也就无从谈起。第四个是同情关怀的原则。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一定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同情关怀的原则。第五个是细致周到的原则。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所谓礼多不是指繁文缛节,而是指周到细致,有时候是指细节。刚才也特别强调了,一个人没有细节就没有涵养,就没有文化。所以做人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不管是在家里和父母兄妹等家人,还是在宿舍和同学,都要细致周到地为他人考虑,从细节中体现一种做人的尊严。第六个是避讳的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的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禁忌,所以我们要入乡先问礼俗,注意别人的禁忌,这样的礼才是合理的礼。

问:古代礼仪都应该继承吗?哪些可以适应当今时代?

答:不一定都要继承。因为时代变了,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可能就要做些调整。但是这样问太笼统了,下两次讲座我们会具体讲中国古代礼仪,到时再回答哪些应该继承、哪些不应该。

问:如果别人不尊重你,你会尊重他们吗?若是尊重,那样会不会有点虚伪?

答:我也要问你们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别人不尊重我,我依然会尊重他,那样并不是虚伪,而表示我做人的诚意。他不尊重我是他做人不到位的问题,我如何做人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他是人,我就要尊重,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问:您可以举一些古代女孩子应该做到的礼仪典故吗?

答:我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吧,因为一讲就不是讲一个故事了。

问:如何把国学内容与现代人的生活、现代礼仪和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答:这方面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讲的都是把礼仪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大家做人,首先要修养自身,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细节。在处理细节的时候为他人考虑了,就可以做好礼仪了。所以人与人打交道的前提是要修身,修身做得好,可以在自己周围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

问:中国古代为何这样重视礼仪?礼仪与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作用有哪些不同?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如何使它们符合礼仪?

答:我刚刚说过,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三皇五帝的时候礼仪就萌芽了,周朝时就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了,后来的思想家也都很重视礼仪。中国过去一直是一个重视宗法血亲的农业社会,这种社会讲究人和人之间的秩序、身份和等级,如此家庭才和睦、国家才安宁。所以要维护这样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必须有礼仪在其中维系。礼仪和法律法规肯定不同。法律法规是一种外在的硬性的规定,礼仪则是一种内在的、合理的、周到的自我行为,是自我修养的外化表现。所以法律法规是外在的强制性规定,礼仪则是自觉的追求。但两者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稳定社会这样一个目的。现今社会不合礼仪的行为有很多,如何使这些行为变得符合礼仪是个大题目。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其次,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倡导。

问:中国古代礼仪是否要求男士做个绅士、女士做个淑女?

答:绅士是个西方概念,中国的说法是君子。中国古代礼仪要求男士做君子,但君子是谦谦君子,是有涵养、有文化、注重细节的人,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我觉得,君子和绅士结合起来更好。淑女并不是和君子相对应的。对于女士来讲,要看场合来决定,有时要表现出像个淑女,有时则不必。但是,无论君子还是淑女,都不是装出来的、做出来的,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礼仪修养和内在气质。

问:对“三纲五常”应如何看待?

答: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即中国古代的男人如何做男人、女人如何做女人等等。曾经就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三纲五常”的问题,我说我很喜欢“五常”,不喜欢“三纲”。因为无论在哪个社会和时代,都要讲仁义礼智信,就是要讲仁慈、义气或公义、礼节、智慧和诚信,现代社会也要发扬。“三纲”则就不一样了,不适合现代这个社会了。

问: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是对人民的束缚。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提法有点别扭,因为这种提法还是在使用一种有争议的阶级斗争的话语,不是学术语言,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我认为,礼主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不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是为了人与人更方便地打交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礼存在的必要性。

问:对于古代一些备受争议的礼仪,应该以何种方式继承?是否有复活封建阶级文化之嫌疑?

答:首先应该弄清楚哪些礼仪是备受争议的,然后我们才能探讨怎样来继承。这个问题的“阶级”色彩很浓,可能是受到中学政治课的影响。我们学习古代礼仪是古为今用,是借鉴,不是复活什么阶级文化。

问:礼仪是否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让人感到做作虚伪?

答:讲礼仪不会让人感到做作虚伪,只会让人感觉舒服。当然还要把握一个原则,即礼仪一定不是做出来的,一定是从心里面基于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的。“诚”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核心语词。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个人,就值得我们尊重。可能你有很多东西是我不喜欢的,但那只是你和我之间的不同,“君子和而不同”。所以,从内心真诚地散发出来的礼仪不会让人感到做作虚伪,而会让人感到舒适。

问: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对礼仪的看法、贡献有哪些相同和区别?三人对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这是个大题目,但我用简单的话来回答一下。这三个人都很注重礼仪,尤其是孔子。孔子对礼仪的看法都在《礼记》和《论语》当中。三人思想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认为礼仪是维持一个家庭、社会、国家和谐的最重要的工具。他们的区别是:孔子在礼的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孟子在礼的理论建树上则稍差一些,但他专门讲到了男女之间的礼仪;荀子则专门讲到了为什么要遵守礼的问题,尤其是国君之间、贵族之间为何要守礼的问题,即礼的重要性。三人礼仪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为了治国安邦,都是要创造出一个大家谦恭有礼、人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又有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的文质彬彬的社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