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礼仪——《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第三讲
在线阅读

年画

年画

之后就是拜年了。根据彼此不同的关系,拜年有四种拜法。一种是走亲戚的拜年。初一带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佛像、祖宗牌位三叩首,然后再向长辈依次拜访。第二种是礼节性的拜访,即向同事朋友拜年,不能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告辞,而且主人受拜之后就要回拜你。第三种是感谢性的拜访。一年来你欠别人的情,就要带礼物去拜访,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第四种是串门式的拜访。平常相处比较好的街坊邻居,到过年时都要恭喜发财、祝福一顺百顺,没有太多的礼节。拜年的时候还要派红包,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线编成一定形状,置于床角;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家长用红纸包着钱分给孩子。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很多红包。今天我们也有这种习俗。有个童谣就是说:“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磕头,老辈儿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

春节后的重要节日是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日中,古代的帝王要带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皇帝会象征性地走到田边亲自耕犁,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在这一天中,还要打春牛、喝春酒。打春牛并不是真的去打牛,而是用土堆成牛象征性地打一下,表示重视农业。所以这一天也叫“鞭春”或“打春”。这一天还要挂春帆、剪春绳。大家可能对这些不太熟悉,因为现在很少有这种仪式了。春帆是一种小旗子,汉代时挂在树上,象征春天来临。用彩绸扎成花的样子,叫春绳,要戴在头上。在古时,皇帝经常赏赐给百官很多吃的东西。有一种东西叫春饼,我们现在叫春卷,这本是皇帝赏赐给大臣吃的,但民间的百姓当做礼物送来送去之后就成为了时尚,并流传了下来。吃春饼也称为“咬春”,据说吃了春饼,可以使人在一年中免生疾病。

下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元宵节,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但过去白天叫上元,晚上叫元夜或元宵。中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很密切的关系。每个月的十五日必逢满月,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元宵和灯也很有关系,所以也叫灯节。元宵节时,皇帝会在楼上观灯,叫“御楼观灯”。元宵节观灯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在位的时候,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据说他派遣了一个使者从印度求来佛法,回到都城洛阳,同来的还有许多印度高僧。这时,皇帝就燃灯拜佛、弘扬佛法。这引起了一些道教人士的不满,他们就要和佛教斗法。汉明帝于是组织佛教的和尚和道教的道士在白马寺门前斗法。结果佛教赢了,汉明帝就信佛了,并规定下面的老百姓每年正月十五必须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教的崇敬。所以,元宵节和佛教是有一定关系的。此外,元宵节对于女性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上次讲《礼记》时说过: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总是关在闺门里面,很少能到外面走一下。元宵节这一天,女孩子就可以走出闺门,到外面去观灯,而且还可以出游。所以,这一天女性可以自由地到大街小巷去活动。青年男女在这一天也就有自由接触的机会了,这有点像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要吃元宵,元宵取月圆人团圆之意。

接下来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叫寒食节。寒食节的意思是要祭祖敬宗。在这一天,大家都不能烧火,事先要备好吃的东西,这天只能吃冷的,所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春秋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晋文公。晋文公继位之前曾流亡列国19年,当时有一个臣子介子推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在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因此是一个非常忠诚的臣子。晋文公继位后,要让介子推做大官,但他躲在山上不肯出来,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他露面,结果却把介子推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下令这天不许烧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这一节日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有关。可能是因为这一天要改火,要把旧的火去掉换上新的火。这是另一个讲法。

清明节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唐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清明时人们扫墓的情境和氛围。祭扫时要给坟墓铲除杂草、覆上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者在树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如果这一天不去扫墓,祖先就会不高兴、不满意,会使后代很不顺利。但我觉得仪式更主要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这一天门前要插柳枝,头上要戴柳枝。有句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所以这是清明的一种习俗。

清明节之后是端午节和夏至节。现在韩国在申报世界遗产时把端午节说成是他们的节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大就通过立法它定为公休日。端午节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名“端阳”、“重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当时屈原对楚国有许多建议,但楚王都不采纳,他痛感国家山河破碎而自己已年老,没有力量拯救楚国的危亡,后来就跳汨罗江而亡。楚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其实端午节也是夏至节,因为它最早的来历是夏至。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龙舟比赛、吃粽子、在手指上系红线,这些都是起源于比屈原更早的夏至节的习俗。唐代以后,端午节被定为农历三大节日之一。皇帝在这一日要赏赐群臣,还要喝雄黄酒来驱邪解毒。而且还要挂艾草。把艾草放在门前慢慢地烧尽,它会放出很香的香气,可以辟邪去毒。再一个就是“悬钟馗”,这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要悬挂钟馗像,用于镇宅驱邪。从近代开始,粽子被正式确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在唐代时,粽子是用来交往的。当时,日本派了许多高僧到中国来学习,所以日本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粽子的记载。最好的粽子是把九个粽子绑在一起,称为“九子粽”,表示人丁兴旺。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因为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许多人就划船追赶拯救,一直追到洞庭湖都不见踪迹,所以每年这一天就要划龙舟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把屈原吃掉。

中秋节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秋高气爽,而且在秋分前后。中秋节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到了唐代,祭月的仪式就被人们所重视,中秋节遂成为固定的节日,也成为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结了婚的女人一定要回娘家,因为中秋节是团圆节。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一些这个节日的景象。民间要登酒楼赏月,因此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富人家就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所以,中秋赏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最后,在晚上的时候,各家各户要设一个月光位,摆上月饼、瓜果,向月出的方向礼拜。献给月亮的月饼是一个大号的月饼,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一尺多。先向月礼拜,然后才能把这个月饼分给全家人吃。人人有份,谁都不能漏掉,包括家里的仆人。有多少人就要把月饼切成多少块,大小要一样。如果有孕妇,就要给她切两块,因为她代表两个人。

中秋必备的月饼

接下来就是重阳节了。重阳节又叫“重九”,也叫“登高节”、“阳数节”。古人把九看成一个阳数,两九相重就叫“重九”,两阳相重就叫“重阳”。而且“九”和长久的“久”又是同音,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据学者们考证,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当时人的天地崇拜中找到根源。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呢?因为登得越高,离天就越近,祭拜就越虔诚。古人拜天是非常讲究“诚”的。它不是诚实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敬意。从汉代开始,这个仪式就逐渐流行了。到了元、明的时候,这个节就加入了吉祥的含义。因为这个时候,道教说重阳的花糕、菊花酒可以驱邪,所以重阳节要吃花糕、喝菊花酒,讲究的就是一个吉祥。而且菊花酒还有医疗保健的作用,长期饮用有利于健康。重阳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接女儿回娘家,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女儿节”。

重阳节后是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古人很讲究阴阳,认为阳气上升的时日是吉日,因此这一天值得庆贺。而且早在周代的时候,这天就是祭神的日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冬至一直就是一个大节。虽然现在没有公休日,但民间还是很重视冬至的。在古时的冬至当天,君子要“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即是说冬至前后,朝廷的文武百官都不再处理政务,这是古代的“双休日”,要放三五天假。有人说“冬至大如年”,民间称冬至为“亚岁”,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冬至的前一天,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相互劝酒畅饮,这叫“节酒”。冬至这一天要祭拜先祖,还要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我们中国人在吉利的日子里,都是要祭拜先祖的。从宋代开始,民间又有了“数九”的习俗。什么是“数九”呢?就是从冬至开始,九天为一个周期,循环排列,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数九”之后就是“春风送暖”,春天就来临了。所以这九九八十一天是最冷的。广东人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是数九寒冬,但是在北方现在就已经开始穿棉袄了。有些画家画梅花时只画八十一朵,一开始不上颜色,从冬至这天开始每天涂一朵,等到八十一朵梅花全部涂完了,春天就来了,这叫“九九消寒图”。还有一种“九九迎春联”,即上下联都是九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九画,每天描一画,等到八十一画描完后春天就来了。古代人很有空闲时间,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忙,因此就弄出许多活动来,现代人很难再做这些事情了。

上面所讲的八个节日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我们现在强调传统文化,因此要继承这些节日。否则让别的国家“抢注”了,我们就太吃亏了。

下面我讲一下中国“育子”的一些礼仪。

第一个是诞辰礼。它包括很多环节,首先是报喜。当女人生了孩子后,首先要到岳父家去报喜。如果是男孩,就用红纸包一支毛笔去报喜;如果是女孩,就用红纸包一个花手帕。也有分别送公鸡和母鸡的。有的是送酒,酒壶上拴红绳子就表示生男,拴红绸子就表示生女。到岳父家报喜后,岳父家要回赠,而且数量要比你送的礼物多。如果送鸡蛋,单数表示生的是男孩,双数表示女孩。岳父家收到喜蛋后,要双倍奉还。

第二个环节是“洗三澡”。这是出生第三天最重要的礼仪,要汇集亲友为婴儿洗澡。这个仪式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洗三澡”时,母亲的床上要挂床公、床母的像,还要摆一些贡品。在洗澡的时候,要把艾草放进水中,还要放花生、枣、栗子、桂圆等东西,要不断地往水里面添铜钱。

第三个是“满月”。这个大家都知道,孩子满月要摆满月酒,还要剃满月头。这个我就不多讲了。

第四个就是“命名”,即怎样给孩子起名字,这是非常重要的。男孩子要起诸如财、贵、俊、杰等,女孩要取花、芳、珠、玉等名字。

第五个是“抓周”。当小孩子一岁的时候,要预测小孩子将来的爱好和志向。在他满周岁那天,要给他洗澡、换衣服,然后在他面前放一大堆东西,有弓箭、纸、笔等各种玩具。如果是女孩子,还要放一些针线、剪刀之类的东西。大人们不要诱导他,看他自己会去抓什么。同学们看过《红楼梦》,贾宝玉一岁生日的时候,贾府摆了很多东西在贾宝玉面前,但他什么都不抓,只抓些女孩用的胭脂、脂粉之类的东西往口里塞。他的父亲非常生气,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只能在女人堆里混,后来他也真的只是在女人堆里混了。

第六个是“家教”。因为在中国古代,小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文化知识和礼仪的教育。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母亲没有奶水,就要给孩子请一个乳母,这个人必须是品行端正的良家妇女,因为乳母对孩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孩子能吃饭时,就要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在古时候是不能用左手拿筷子的。当他可以说话时,就教他认识姓名。懂事后,教他恭敬长辈的道理,对一些没大没小的行为要加以训斥。六岁的时候,要教孩子数数和上下左右的方位。七岁,要教他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规矩。八岁后,就不能随便出门了,出门、入户、吃饭都必须懂得谦让长者。八岁还要在家里开始读《尚书》,九岁读《春秋》,十岁外出拜老师。

如果是男孩子十岁出门拜师,无论是进私塾还是进学校,都要行叩拜礼。《论语》里面讲:学生拜老师时,第一次要送十条干肉。说是学费也可以,说是礼物也行。古代人吃肉比较难,所以要把肉腌上慢慢地吃,送干肉表示对老师的敬意。春秋以后,拜老师就不一定送干肉了,但拜师的仪式还是保存下来了。小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他非常重要,这个老师被称为“蒙师”,见蒙师时所行拜的就是“发蒙礼”。行“发蒙礼”必须选择良辰吉日,还要给老师送很多礼物,至少要十碗菜,并和老师一起吃,吃完后要在红地毯上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会手把手地教他写“上大人”三个字,在三个字上加圈,表示正式收其为弟子,学生则再次跪拜表示感谢。古代有个规矩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中国人是很讲究师道尊严以及师生情感的。我们讲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排在第五位的。我觉得中国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值得传承的。当然,讲师道尊严与师生情感,并不是说学生对老师就一定要毕恭毕敬,对老师讲的就全然接受,而是要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和态度。

第三大部分,我们讲一下成人的礼仪。

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行“冠礼”。我们现在的成年礼是18岁,18岁就是成人、就要行事为人负起责任了,父母也就不再必须供养子女了,子女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古时候冠礼是20岁时举行的,地点是祖庙。根据文献的记载,这个仪式始于周朝。按照周朝的制度,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行礼的时候,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亲)、受冠者及大宾都要穿礼服,即“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也就是,先要加布做的帽子,然后加皮做的帽子,最后一种帽子叫爵弁。加冠完毕后,由大宾向受冠者读祝词。祝词的大义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里,给你加上成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等。这都是些好听的话。宣读完祝词后,受礼者拜见其母,然后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古代人出生时起的是名,成年时就要取字了。

女子也有成年礼。根据规定,女子15岁时就要行成年礼了,称为“笄礼”。后来,笄礼的举行往往在临出嫁之前,而不一定要在15岁时了。笄礼也叫“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要行笄礼。受笄就是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女子幼年的头发是可以披着的,但行笄礼后,就要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也就是母亲。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了。

女子成人礼

第四部分,我们讲一下丧葬礼仪。

丧礼始于人之间的爱亲、思亲、孝亲之情。古人十分重视丧葬的礼仪,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程序。人临死时,要脱掉内衣,换上准备好的寿衣,并把他放在正寝的地方。为什么在临死之前做这些呢?因为死后身体可能就僵硬了,不能动了。

然后要招魂,即给死者入殓。招魂是由一个人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喊死者的名字,要连喊三声,之后要把衣服卷起来,丢到下面去。下面要有人接住这个衣服,并把它盖到死者的身上,这就是招魂仪式。过去的人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入殓之前,要为死者沐浴、剪指甲等等,表示让他干干净净地离开,去到另一个世界也是干干净净的。入殓有小殓、大殓之别。小殓就是为死者裹上上衣放在棺材里面,时间是在死者死去的第二天,这叫小殓。大殓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举行。无论小殓还是大殓,死者的亲属都要在死者身旁。在古时,小殓、大殓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到清朝时就合二为一了。大殓是死后最重要的礼节。殓尸入棺后,要由内室转移到坛上去。先设酒食以送死者,即不能让死者饿着肚子到另一个世界,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有吃的。这些酒食要摆在死者的牌位之前。古人说要“送形而亡,迎魂而还”,就是要送走他的形体,迎接他的灵魂。

大殓之后就要出殡送葬了。这一仪式起自汉朝。因为汉朝佛教很流行,所以送葬时要请和尚来念诵经文。到达葬地之后,有钱的人家还要扎很多纸做的女仆人、牛、马、纸钱等投到火里面,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使用这些东西。这一整套仪式都是丧仪。

在丧仪之后还要“居丧”。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在居丧期间要穿丧服。丧服有五种,由重到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代表三年,齐衰是一年,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缌麻是三个月。什么样的人是斩衰呢?诸侯为天子、大臣为君王、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这些情况下要穿斩衰。齐衰是低一层的。比如女子娘家的父母死了,就要穿“齐衰”;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爷爷奶奶都是穿“齐衰”。穿“大功”表示死去的是自己的表亲,关系更远一层。穿小功、缌麻就表示与死者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了。按照礼制,有许多居丧的规定要遵守。如果儿子为父亲守“斩衰”,即使在外做官也要回来居丧三年,齐衰则居家一年就可以了。各种情况的服装是不同的,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在居丧期间,一般的老百姓要谢绝所有的应酬,做官的要辞去职务在家守孝,直到居丧期满才可以再出去做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不孝。

最后,我讲一些重要的祭祀礼仪。

第一是封禅与郊祀。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仪式,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起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封的举行一般都在泰山。古代的皇帝都要到泰山去祭天,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山高,离天近。人间的帝王到泰山祭天,表示他受命于天,所以他的统治有合法的根据。禅是在泰山附近的云亭山举行的。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所以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举行封禅的具体时间,各个朝代不太一样,但一般都是在春天。古人利用对天的崇拜,以天命转移来解释自己从别人手中夺取天下的合理性,从而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地位。所以,每当下一个朝代取代上一个朝代时,帝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封”。此外,郊祀也是古代祭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时就开始实行了。郊祀是在冬至那天祭天于南郊,夏至那天祭地于北郊。后来就有天地合祭了。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中包含了一种神圣性。

第二是社稷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所以社稷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因为每个朝代之初都要“筑社”,国家灭亡时社稷坛都要被废弃,新的朝代则要重新建社稷坛,所以国家的兴亡必然反映在社稷坛建制的改变,可见社稷是非常重要的。社稷不单单是君王的事情,在古代各个阶层都有祭社的活动。民间以祭社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居民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做“社”。立社不但要封土为坛,而且要种植适合当地土壤的树木。今天在一些农村,还保留了自己的社稷。祭社时,人们要准备社饭、社糕和社饼。同社的人聚合后要一起唱歌、喝酒、吹箫,非常热闹。周代时,“社”这个活动是男女的狂欢节。我们前面讲过,男女一定要有媒人才能成亲,但在春天“社”日的时候,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家,土地神一直都受到重视,所以社稷由来已久。西周时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国家祭祀。按照礼仪,周王的社稷坛要用五色土铺垫,土色要随其方位变化,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象征五方。祭社还要用牛、羊、猪这三种动物,还要钟鼓齐鸣、载歌载舞,因而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第三是宗庙祭,也称太庙祭。宗庙也叫太庙,是帝王供奉祖先的庙。历代帝王都认为君权是由天神交授的,是从他们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所以宗庙也是国家的象征。宗庙的祭祀活动很多,每月初一举行就叫月祭,春夏秋冬各季举行一次,称为四时之祭,也有一年一次的年祭。周代礼制规定,士以上的人也可以设家庙祭祖。清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祭家庙,七品以上四品以下的官员只在秋冬两季可以祭自己的祖先。八品、九品的官员只有春季一祭。

第四是祭祖。祭祖是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正月的时候,同宗共姓的族人带着祭品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人的功绩,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祈求子孙百世荣昌。祭祖的形式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在宗祠里拜祖。普通的老百姓在家里面都供了祖先牌位,现在广东人还有这种习俗,其他地方已经很少了。祭拜时按长幼的顺序先后跪拜。隆重的祭祖仪式要设主祭一人、陪祭二人、通赞二人、引赞二人,仪式在通赞的主持下,在鼓乐声中举行。整个仪式大约要一个多小时。

最后讲一下“祭灶”。祭灶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礼仪,不但中国有,西方也有。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祭灶仪式。可见,灶神在很多民族中都是非常神圣的,是人们信奉的最古老的神之一。灶神起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到了夏朝的时候,灶神才逐渐与火神分离。为什么要祭拜灶神呢?人们最初认为,灶神和天上的神关系最好,灶神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上天告状,告诉天神地上的人都做了什么坏事。有大罪的人就要减寿三百天,有小罪的人就要减寿一百天。后来灶神每年只上天一次,祭灶的时间就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因为这是灶神上天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错,家里守着一位监护神,大家都怕他上天告状,所以对灶神的忌讳是最多的。比如在这一天中,不能把刀放在灶台的上面,也不能用灶里的火来烧香,不能在灶的跟前讲坏话、发牢骚,更不能在灶前哭泣、唱歌、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不能把很脏的东西放在炉火中燃烧。古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牌位,认为他是司命之神,是一家人的保护神。在古希腊,灶神也被认为是保护神。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祭灶时有许多程序。在祭灶当天,无论大户、小户,都要将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厨房的神龛上要贴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意思是希望灶王爷上天时多说好话,不要讲我们的坏话,下来时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这天要把过去旧的灶神揭下来焚化,叫“送灶”。然后再把新的神贴上去。在除夕夜,家长要摆上祭祀的贡品,焚香并在灶神处叩拜。人们相信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监察这一家。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时,就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汇报,再把这一家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给灶神,带回人间。所以灶神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祭灶不仅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最后,祭灶的人要跪在灶神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身后,因为鸡是灶王爷升天所骑的马,红色的鸡就叫红马,白色的鸡就叫白马。男主人要为灶王爷斟酒,口中念念有词,最后高喊一声“离”,同时用酒浇鸡头,好像是请鸡喝酒,鸡肯定会有反应,就说明灶王领了你的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麻烦了,还要继续浇,一直浇到它动,才表明灶王领情了,上天就不会说你的坏话,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祭灶仪式结束后,还要吃祭灶的食品,如糖糕、油饼和豆腐汤等。

我们关于礼仪的讲座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最后我做一个总结。

第一,为什么礼仪很重要呢?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懂得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两件事情:一是学做事,一是学做人。学做事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学本领,学技术。学做人就是要学会怎样同别人相处。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礼仪,通过各种礼仪的慢慢熏陶,你就会知道如何去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也会学会如何扮演人生不同的角色。虽然古今的礼仪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但它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礼仪对做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与总结。在礼仪中,人们学会敬畏自然,敬天畏地。我觉得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之情,没有怕的思想人就什么都敢做,天不怕地不怕地去改造自然,把自然改造得面目全非,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经常讲“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一种敬畏自然的心。基督教的《圣经》开篇就是《创世记》,讲神如何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把万物交给人来管理。所以人只是代表神来管理自然,不能随便改变自然;人应做忠心的管家,而没有权力做自然的主人。在中国,《尚书》、《春秋》等儒家的四书五经都会讲到天地阴阳,道家、道教的经典更是讲天地阴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敬拜的东西,对自然没有敬畏之心是非常可怕的。古人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这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科学认知,但它却有一种敬畏之心在里面,如果乱来就要受到惩罚。除了敬畏自然之外,人和人之间还要学会社会生活。一个人有家庭生活、有社区生活、有国家生活,如何才能使各方面的生活都和睦、和谐,就需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这些仪式其实就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

第三,礼仪的传统性、神圣性和崇高性。我今天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了许多节庆的礼仪、人生的礼仪、宗教的礼仪,这些礼仪都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许多周代的礼仪到清朝时还在用,它们已经成了一种风俗,是我们文化的精髓。而且风俗还有它的神圣性。当我们祭天、祭地时,会感到自己是在和天地交流,这种交流是很神圣的。在这种神圣中,我们体会到了崇高,而崇高的东西往往有美和善在里面。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礼仪,它们是非常神圣的。在这些仪式中,你可以体会自己作为天地间一个人的尊严。《易经》里面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间,有一种做人的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懂得这些礼仪,如果不懂得这些礼仪,就和禽兽一样,没有做人的感觉。如果没有礼仪所培养的内在的德性,就不会感受到做人的崇高与尊严。所以,礼仪是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

第四,礼仪是与时俱进的。很多过去的礼仪在现在都不实行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像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等都渐渐地为我们所接受,年轻人还会过情人节。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后现代、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和全球接轨。其实,世界上很多文化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许多西方的礼仪也和我们的礼仪一样有神圣性的因素,都有敬畏自然、与人和睦相处的精神在里面。感恩节就有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上帝的感恩。所以,我们要在礼仪中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有做人的尊严,做人才会做得堂堂正正,让别人愉快,也让自己愉快。希望大家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学会做事、做人。

我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重要的场合,在这些场合中是要讲究礼仪的。在古代,最重要的礼仪是节庆的礼仪。我们今天也有很多节庆,在这些日子中,有许多礼仪是必须注意的。今天我会为大家介绍许多中国传统的节庆礼仪。

第一个就是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大家知道春节起源于什么吗?它起源于“蜡(zhà)祭”。这是古人在年终时举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报谢典礼,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我想问问大家,今天是什么节日?(学生齐答:感恩节)今天是感恩节,我祝大家感恩节愉快。(掌声)感恩节是怎么来的呢?感恩节是美国的一个节日。最初有一批清教徒来到了北美大陆,当地的印第安人帮他们度过了一个寒冬。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开垦土地,播下种子,第二年就获得了丰收。他们就把庆祝丰收的日子定为感恩节。其实,春节就是感恩节,是对土地的感恩,对自然的感恩,对太阳的感恩。从春节的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一种感恩的意思在里面。

人们的过年活动从腊月就开始了。大家知道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就是把各种坚果、豆类放在一起煮粥。之后还要祭灶,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还要扫年。为什么要扫年呢?因为任何节日都有神圣的意思在里面。古人为了把一年的病疫、晦气都消除掉,包括这一年的贫穷等这些不好的东西,都要通过扫年把它消除掉。这是年终扫除晦气、穷气等各种不好的事情的重要活动。所以,春节之前一定要洗头、洗澡,个人要清洁,家庭也要清洁,要彻彻底底地打扫,这是必须要做的。

到大年三十的时候就要换门神、贴春联、挂年画。大门上要贴两个门神。门神是什么人呢?门神是唐代初年的两员大将,一个叫秦叔宝,另一个叫尉迟敬德。在孔子的家乡,还有文神。两个文神,两个武神,是不一样的。除了贴门神外,还必须贴春联、挂年画。另外,还要在门上倒贴福字。这个传统起源于清朝。清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亲王叫恭亲王。有一年春节时,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主子的欢心,写了几个很大的福字贴在门上。但有一个仆人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的妻子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要把那个人解雇了。但管家能言善辩,他临时解释说:“我听说恭亲王府的福倒了,如今真的到了。”他是用这两个字的谐音来解释。夫人听了就很高兴,并赏赐了管家和那个仆人。从此,福字就倒着贴了。再者就是贴春联。春联主要表示吉祥、喜庆的意思。还有就是年画。最开始的年画是四美图,画的是古代的四大美人,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后来逐渐有了五谷丰登、牛、婴孩、风景、花鸟等内容。年画的色彩一定要鲜明。有的地方还贴窗花。大家注意,如果你和外国人有交往,把窗花拿去送老外,那是最受欢迎的。

接下来就是正月初一了,这一天要接神。我们现代人已经不知道怎么接神了,古代人这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接神。他们要接财神、接喜神。具体的仪式是向财神或喜神的方向行一百步,然后焚香、礼拜,打着灯笼把神接回家来。伴随着张灯仪式,还要燃放爆竹,目的是把妖魔鬼怪送走,然后才能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这一天,大家一定要吃饺子。南方人不一定吃饺子,但北方人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因为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含义。人们把馅包在饺子里,用来寄托对新一年的期望。若是在饺子里包进金如意,表示来年万事如意;若是包进糖和蜜,表示来年甜甜蜜蜜;若是包进长生果,也就是花生仁,表示祝愿健康长寿。所以,饺子是大年初一一定要吃的。南方有的地方是吃米饭,有的地方是吃面条,或者吃汤圆。面条的意思就是长寿,汤圆表示团团圆圆。举行完这些仪式后,大家就要开始拜年了。首先要拜长辈、拜主人,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春节期间,也有许多禁忌。古人把大年初一到初八定为鸡、狗、猪、羊、牛、马、人、谷日,并根据当天是风还是雪、是阴还是晴等不同天气来预兆来年的兴衰。第七天是人的日子,是属于人的东西,所以要用七样东西做成七样菜,还要用五色的彩球剪成人形。而且初七禁止惩罚人,不管小孩犯了什么错,都不能打骂小孩子;政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犯人。在这几天中,鸡日不能杀鸡,牛日不能杀牛。总之,不能杀代表当日的动物。而且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倒垃圾,因为倒垃圾就预示着破财。还有,不能拿剪刀剪东西,不能摔坏东西,因为摔坏一个杯、碗等预示这一年的运气就不好了。这些都是春节的禁忌。

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大家注意,守岁的饭叫“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食之元,是三元时刻。三元时刻是很重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守。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天黑一直吃到深夜,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就是三元的时刻。这时是旺气冲天的时刻,所以很重要,一定要守岁。

年画

年画

之后就是拜年了。根据彼此不同的关系,拜年有四种拜法。一种是走亲戚的拜年。初一带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佛像、祖宗牌位三叩首,然后再向长辈依次拜访。第二种是礼节性的拜访,即向同事朋友拜年,不能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告辞,而且主人受拜之后就要回拜你。第三种是感谢性的拜访。一年来你欠别人的情,就要带礼物去拜访,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第四种是串门式的拜访。平常相处比较好的街坊邻居,到过年时都要恭喜发财、祝福一顺百顺,没有太多的礼节。拜年的时候还要派红包,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线编成一定形状,置于床角;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家长用红纸包着钱分给孩子。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很多红包。今天我们也有这种习俗。有个童谣就是说:“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磕头,老辈儿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

春节后的重要节日是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日中,古代的帝王要带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皇帝会象征性地走到田边亲自耕犁,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在这一天中,还要打春牛、喝春酒。打春牛并不是真的去打牛,而是用土堆成牛象征性地打一下,表示重视农业。所以这一天也叫“鞭春”或“打春”。这一天还要挂春帆、剪春绳。大家可能对这些不太熟悉,因为现在很少有这种仪式了。春帆是一种小旗子,汉代时挂在树上,象征春天来临。用彩绸扎成花的样子,叫春绳,要戴在头上。在古时,皇帝经常赏赐给百官很多吃的东西。有一种东西叫春饼,我们现在叫春卷,这本是皇帝赏赐给大臣吃的,但民间的百姓当做礼物送来送去之后就成为了时尚,并流传了下来。吃春饼也称为“咬春”,据说吃了春饼,可以使人在一年中免生疾病。

下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元宵节,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但过去白天叫上元,晚上叫元夜或元宵。中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很密切的关系。每个月的十五日必逢满月,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元宵和灯也很有关系,所以也叫灯节。元宵节时,皇帝会在楼上观灯,叫“御楼观灯”。元宵节观灯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在位的时候,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据说他派遣了一个使者从印度求来佛法,回到都城洛阳,同来的还有许多印度高僧。这时,皇帝就燃灯拜佛、弘扬佛法。这引起了一些道教人士的不满,他们就要和佛教斗法。汉明帝于是组织佛教的和尚和道教的道士在白马寺门前斗法。结果佛教赢了,汉明帝就信佛了,并规定下面的老百姓每年正月十五必须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教的崇敬。所以,元宵节和佛教是有一定关系的。此外,元宵节对于女性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上次讲《礼记》时说过: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总是关在闺门里面,很少能到外面走一下。元宵节这一天,女孩子就可以走出闺门,到外面去观灯,而且还可以出游。所以,这一天女性可以自由地到大街小巷去活动。青年男女在这一天也就有自由接触的机会了,这有点像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要吃元宵,元宵取月圆人团圆之意。

接下来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叫寒食节。寒食节的意思是要祭祖敬宗。在这一天,大家都不能烧火,事先要备好吃的东西,这天只能吃冷的,所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春秋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晋文公。晋文公继位之前曾流亡列国19年,当时有一个臣子介子推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在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因此是一个非常忠诚的臣子。晋文公继位后,要让介子推做大官,但他躲在山上不肯出来,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他露面,结果却把介子推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下令这天不许烧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这一节日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有关。可能是因为这一天要改火,要把旧的火去掉换上新的火。这是另一个讲法。

清明节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唐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清明时人们扫墓的情境和氛围。祭扫时要给坟墓铲除杂草、覆上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者在树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如果这一天不去扫墓,祖先就会不高兴、不满意,会使后代很不顺利。但我觉得仪式更主要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这一天门前要插柳枝,头上要戴柳枝。有句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所以这是清明的一种习俗。

清明节之后是端午节和夏至节。现在韩国在申报世界遗产时把端午节说成是他们的节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大就通过立法它定为公休日。端午节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名“端阳”、“重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当时屈原对楚国有许多建议,但楚王都不采纳,他痛感国家山河破碎而自己已年老,没有力量拯救楚国的危亡,后来就跳汨罗江而亡。楚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其实端午节也是夏至节,因为它最早的来历是夏至。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龙舟比赛、吃粽子、在手指上系红线,这些都是起源于比屈原更早的夏至节的习俗。唐代以后,端午节被定为农历三大节日之一。皇帝在这一日要赏赐群臣,还要喝雄黄酒来驱邪解毒。而且还要挂艾草。把艾草放在门前慢慢地烧尽,它会放出很香的香气,可以辟邪去毒。再一个就是“悬钟馗”,这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要悬挂钟馗像,用于镇宅驱邪。从近代开始,粽子被正式确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在唐代时,粽子是用来交往的。当时,日本派了许多高僧到中国来学习,所以日本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粽子的记载。最好的粽子是把九个粽子绑在一起,称为“九子粽”,表示人丁兴旺。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因为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许多人就划船追赶拯救,一直追到洞庭湖都不见踪迹,所以每年这一天就要划龙舟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把屈原吃掉。

中秋节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秋高气爽,而且在秋分前后。中秋节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到了唐代,祭月的仪式就被人们所重视,中秋节遂成为固定的节日,也成为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结了婚的女人一定要回娘家,因为中秋节是团圆节。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一些这个节日的景象。民间要登酒楼赏月,因此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富人家就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所以,中秋赏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最后,在晚上的时候,各家各户要设一个月光位,摆上月饼、瓜果,向月出的方向礼拜。献给月亮的月饼是一个大号的月饼,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一尺多。先向月礼拜,然后才能把这个月饼分给全家人吃。人人有份,谁都不能漏掉,包括家里的仆人。有多少人就要把月饼切成多少块,大小要一样。如果有孕妇,就要给她切两块,因为她代表两个人。

中秋必备的月饼

接下来就是重阳节了。重阳节又叫“重九”,也叫“登高节”、“阳数节”。古人把九看成一个阳数,两九相重就叫“重九”,两阳相重就叫“重阳”。而且“九”和长久的“久”又是同音,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据学者们考证,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当时人的天地崇拜中找到根源。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呢?因为登得越高,离天就越近,祭拜就越虔诚。古人拜天是非常讲究“诚”的。它不是诚实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敬意。从汉代开始,这个仪式就逐渐流行了。到了元、明的时候,这个节就加入了吉祥的含义。因为这个时候,道教说重阳的花糕、菊花酒可以驱邪,所以重阳节要吃花糕、喝菊花酒,讲究的就是一个吉祥。而且菊花酒还有医疗保健的作用,长期饮用有利于健康。重阳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接女儿回娘家,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女儿节”。

重阳节后是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古人很讲究阴阳,认为阳气上升的时日是吉日,因此这一天值得庆贺。而且早在周代的时候,这天就是祭神的日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冬至一直就是一个大节。虽然现在没有公休日,但民间还是很重视冬至的。在古时的冬至当天,君子要“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即是说冬至前后,朝廷的文武百官都不再处理政务,这是古代的“双休日”,要放三五天假。有人说“冬至大如年”,民间称冬至为“亚岁”,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冬至的前一天,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相互劝酒畅饮,这叫“节酒”。冬至这一天要祭拜先祖,还要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我们中国人在吉利的日子里,都是要祭拜先祖的。从宋代开始,民间又有了“数九”的习俗。什么是“数九”呢?就是从冬至开始,九天为一个周期,循环排列,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数九”之后就是“春风送暖”,春天就来临了。所以这九九八十一天是最冷的。广东人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是数九寒冬,但是在北方现在就已经开始穿棉袄了。有些画家画梅花时只画八十一朵,一开始不上颜色,从冬至这天开始每天涂一朵,等到八十一朵梅花全部涂完了,春天就来了,这叫“九九消寒图”。还有一种“九九迎春联”,即上下联都是九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九画,每天描一画,等到八十一画描完后春天就来了。古代人很有空闲时间,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忙,因此就弄出许多活动来,现代人很难再做这些事情了。

上面所讲的八个节日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我们现在强调传统文化,因此要继承这些节日。否则让别的国家“抢注”了,我们就太吃亏了。

下面我讲一下中国“育子”的一些礼仪。

第一个是诞辰礼。它包括很多环节,首先是报喜。当女人生了孩子后,首先要到岳父家去报喜。如果是男孩,就用红纸包一支毛笔去报喜;如果是女孩,就用红纸包一个花手帕。也有分别送公鸡和母鸡的。有的是送酒,酒壶上拴红绳子就表示生男,拴红绸子就表示生女。到岳父家报喜后,岳父家要回赠,而且数量要比你送的礼物多。如果送鸡蛋,单数表示生的是男孩,双数表示女孩。岳父家收到喜蛋后,要双倍奉还。

第二个环节是“洗三澡”。这是出生第三天最重要的礼仪,要汇集亲友为婴儿洗澡。这个仪式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洗三澡”时,母亲的床上要挂床公、床母的像,还要摆一些贡品。在洗澡的时候,要把艾草放进水中,还要放花生、枣、栗子、桂圆等东西,要不断地往水里面添铜钱。

第三个是“满月”。这个大家都知道,孩子满月要摆满月酒,还要剃满月头。这个我就不多讲了。

第四个就是“命名”,即怎样给孩子起名字,这是非常重要的。男孩子要起诸如财、贵、俊、杰等,女孩要取花、芳、珠、玉等名字。

第五个是“抓周”。当小孩子一岁的时候,要预测小孩子将来的爱好和志向。在他满周岁那天,要给他洗澡、换衣服,然后在他面前放一大堆东西,有弓箭、纸、笔等各种玩具。如果是女孩子,还要放一些针线、剪刀之类的东西。大人们不要诱导他,看他自己会去抓什么。同学们看过《红楼梦》,贾宝玉一岁生日的时候,贾府摆了很多东西在贾宝玉面前,但他什么都不抓,只抓些女孩用的胭脂、脂粉之类的东西往口里塞。他的父亲非常生气,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只能在女人堆里混,后来他也真的只是在女人堆里混了。

第六个是“家教”。因为在中国古代,小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文化知识和礼仪的教育。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母亲没有奶水,就要给孩子请一个乳母,这个人必须是品行端正的良家妇女,因为乳母对孩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孩子能吃饭时,就要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在古时候是不能用左手拿筷子的。当他可以说话时,就教他认识姓名。懂事后,教他恭敬长辈的道理,对一些没大没小的行为要加以训斥。六岁的时候,要教孩子数数和上下左右的方位。七岁,要教他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规矩。八岁后,就不能随便出门了,出门、入户、吃饭都必须懂得谦让长者。八岁还要在家里开始读《尚书》,九岁读《春秋》,十岁外出拜老师。

如果是男孩子十岁出门拜师,无论是进私塾还是进学校,都要行叩拜礼。《论语》里面讲:学生拜老师时,第一次要送十条干肉。说是学费也可以,说是礼物也行。古代人吃肉比较难,所以要把肉腌上慢慢地吃,送干肉表示对老师的敬意。春秋以后,拜老师就不一定送干肉了,但拜师的仪式还是保存下来了。小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他非常重要,这个老师被称为“蒙师”,见蒙师时所行拜的就是“发蒙礼”。行“发蒙礼”必须选择良辰吉日,还要给老师送很多礼物,至少要十碗菜,并和老师一起吃,吃完后要在红地毯上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会手把手地教他写“上大人”三个字,在三个字上加圈,表示正式收其为弟子,学生则再次跪拜表示感谢。古代有个规矩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中国人是很讲究师道尊严以及师生情感的。我们讲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排在第五位的。我觉得中国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值得传承的。当然,讲师道尊严与师生情感,并不是说学生对老师就一定要毕恭毕敬,对老师讲的就全然接受,而是要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和态度。

第三大部分,我们讲一下成人的礼仪。

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行“冠礼”。我们现在的成年礼是18岁,18岁就是成人、就要行事为人负起责任了,父母也就不再必须供养子女了,子女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古时候冠礼是20岁时举行的,地点是祖庙。根据文献的记载,这个仪式始于周朝。按照周朝的制度,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行礼的时候,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亲)、受冠者及大宾都要穿礼服,即“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也就是,先要加布做的帽子,然后加皮做的帽子,最后一种帽子叫爵弁。加冠完毕后,由大宾向受冠者读祝词。祝词的大义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里,给你加上成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等。这都是些好听的话。宣读完祝词后,受礼者拜见其母,然后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古代人出生时起的是名,成年时就要取字了。

女子也有成年礼。根据规定,女子15岁时就要行成年礼了,称为“笄礼”。后来,笄礼的举行往往在临出嫁之前,而不一定要在15岁时了。笄礼也叫“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要行笄礼。受笄就是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女子幼年的头发是可以披着的,但行笄礼后,就要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也就是母亲。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了。

女子成人礼

第四部分,我们讲一下丧葬礼仪。

丧礼始于人之间的爱亲、思亲、孝亲之情。古人十分重视丧葬的礼仪,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程序。人临死时,要脱掉内衣,换上准备好的寿衣,并把他放在正寝的地方。为什么在临死之前做这些呢?因为死后身体可能就僵硬了,不能动了。

然后要招魂,即给死者入殓。招魂是由一个人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喊死者的名字,要连喊三声,之后要把衣服卷起来,丢到下面去。下面要有人接住这个衣服,并把它盖到死者的身上,这就是招魂仪式。过去的人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入殓之前,要为死者沐浴、剪指甲等等,表示让他干干净净地离开,去到另一个世界也是干干净净的。入殓有小殓、大殓之别。小殓就是为死者裹上上衣放在棺材里面,时间是在死者死去的第二天,这叫小殓。大殓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举行。无论小殓还是大殓,死者的亲属都要在死者身旁。在古时,小殓、大殓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到清朝时就合二为一了。大殓是死后最重要的礼节。殓尸入棺后,要由内室转移到坛上去。先设酒食以送死者,即不能让死者饿着肚子到另一个世界,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有吃的。这些酒食要摆在死者的牌位之前。古人说要“送形而亡,迎魂而还”,就是要送走他的形体,迎接他的灵魂。

大殓之后就要出殡送葬了。这一仪式起自汉朝。因为汉朝佛教很流行,所以送葬时要请和尚来念诵经文。到达葬地之后,有钱的人家还要扎很多纸做的女仆人、牛、马、纸钱等投到火里面,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使用这些东西。这一整套仪式都是丧仪。

在丧仪之后还要“居丧”。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在居丧期间要穿丧服。丧服有五种,由重到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代表三年,齐衰是一年,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缌麻是三个月。什么样的人是斩衰呢?诸侯为天子、大臣为君王、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这些情况下要穿斩衰。齐衰是低一层的。比如女子娘家的父母死了,就要穿“齐衰”;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爷爷奶奶都是穿“齐衰”。穿“大功”表示死去的是自己的表亲,关系更远一层。穿小功、缌麻就表示与死者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了。按照礼制,有许多居丧的规定要遵守。如果儿子为父亲守“斩衰”,即使在外做官也要回来居丧三年,齐衰则居家一年就可以了。各种情况的服装是不同的,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在居丧期间,一般的老百姓要谢绝所有的应酬,做官的要辞去职务在家守孝,直到居丧期满才可以再出去做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不孝。

最后,我讲一些重要的祭祀礼仪。

第一是封禅与郊祀。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仪式,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起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封的举行一般都在泰山。古代的皇帝都要到泰山去祭天,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山高,离天近。人间的帝王到泰山祭天,表示他受命于天,所以他的统治有合法的根据。禅是在泰山附近的云亭山举行的。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所以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举行封禅的具体时间,各个朝代不太一样,但一般都是在春天。古人利用对天的崇拜,以天命转移来解释自己从别人手中夺取天下的合理性,从而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地位。所以,每当下一个朝代取代上一个朝代时,帝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封”。此外,郊祀也是古代祭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时就开始实行了。郊祀是在冬至那天祭天于南郊,夏至那天祭地于北郊。后来就有天地合祭了。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中包含了一种神圣性。

第二是社稷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所以社稷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因为每个朝代之初都要“筑社”,国家灭亡时社稷坛都要被废弃,新的朝代则要重新建社稷坛,所以国家的兴亡必然反映在社稷坛建制的改变,可见社稷是非常重要的。社稷不单单是君王的事情,在古代各个阶层都有祭社的活动。民间以祭社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居民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做“社”。立社不但要封土为坛,而且要种植适合当地土壤的树木。今天在一些农村,还保留了自己的社稷。祭社时,人们要准备社饭、社糕和社饼。同社的人聚合后要一起唱歌、喝酒、吹箫,非常热闹。周代时,“社”这个活动是男女的狂欢节。我们前面讲过,男女一定要有媒人才能成亲,但在春天“社”日的时候,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家,土地神一直都受到重视,所以社稷由来已久。西周时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国家祭祀。按照礼仪,周王的社稷坛要用五色土铺垫,土色要随其方位变化,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象征五方。祭社还要用牛、羊、猪这三种动物,还要钟鼓齐鸣、载歌载舞,因而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第三是宗庙祭,也称太庙祭。宗庙也叫太庙,是帝王供奉祖先的庙。历代帝王都认为君权是由天神交授的,是从他们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所以宗庙也是国家的象征。宗庙的祭祀活动很多,每月初一举行就叫月祭,春夏秋冬各季举行一次,称为四时之祭,也有一年一次的年祭。周代礼制规定,士以上的人也可以设家庙祭祖。清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祭家庙,七品以上四品以下的官员只在秋冬两季可以祭自己的祖先。八品、九品的官员只有春季一祭。

第四是祭祖。祭祖是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正月的时候,同宗共姓的族人带着祭品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人的功绩,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祈求子孙百世荣昌。祭祖的形式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在宗祠里拜祖。普通的老百姓在家里面都供了祖先牌位,现在广东人还有这种习俗,其他地方已经很少了。祭拜时按长幼的顺序先后跪拜。隆重的祭祖仪式要设主祭一人、陪祭二人、通赞二人、引赞二人,仪式在通赞的主持下,在鼓乐声中举行。整个仪式大约要一个多小时。

最后讲一下“祭灶”。祭灶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礼仪,不但中国有,西方也有。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祭灶仪式。可见,灶神在很多民族中都是非常神圣的,是人们信奉的最古老的神之一。灶神起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到了夏朝的时候,灶神才逐渐与火神分离。为什么要祭拜灶神呢?人们最初认为,灶神和天上的神关系最好,灶神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上天告状,告诉天神地上的人都做了什么坏事。有大罪的人就要减寿三百天,有小罪的人就要减寿一百天。后来灶神每年只上天一次,祭灶的时间就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因为这是灶神上天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错,家里守着一位监护神,大家都怕他上天告状,所以对灶神的忌讳是最多的。比如在这一天中,不能把刀放在灶台的上面,也不能用灶里的火来烧香,不能在灶的跟前讲坏话、发牢骚,更不能在灶前哭泣、唱歌、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不能把很脏的东西放在炉火中燃烧。古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牌位,认为他是司命之神,是一家人的保护神。在古希腊,灶神也被认为是保护神。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祭灶时有许多程序。在祭灶当天,无论大户、小户,都要将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厨房的神龛上要贴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意思是希望灶王爷上天时多说好话,不要讲我们的坏话,下来时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这天要把过去旧的灶神揭下来焚化,叫“送灶”。然后再把新的神贴上去。在除夕夜,家长要摆上祭祀的贡品,焚香并在灶神处叩拜。人们相信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监察这一家。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时,就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汇报,再把这一家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给灶神,带回人间。所以灶神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祭灶不仅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最后,祭灶的人要跪在灶神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身后,因为鸡是灶王爷升天所骑的马,红色的鸡就叫红马,白色的鸡就叫白马。男主人要为灶王爷斟酒,口中念念有词,最后高喊一声“离”,同时用酒浇鸡头,好像是请鸡喝酒,鸡肯定会有反应,就说明灶王领了你的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麻烦了,还要继续浇,一直浇到它动,才表明灶王领情了,上天就不会说你的坏话,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祭灶仪式结束后,还要吃祭灶的食品,如糖糕、油饼和豆腐汤等。

我们关于礼仪的讲座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最后我做一个总结。

第一,为什么礼仪很重要呢?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懂得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两件事情:一是学做事,一是学做人。学做事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学本领,学技术。学做人就是要学会怎样同别人相处。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礼仪,通过各种礼仪的慢慢熏陶,你就会知道如何去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也会学会如何扮演人生不同的角色。虽然古今的礼仪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但它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礼仪对做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与总结。在礼仪中,人们学会敬畏自然,敬天畏地。我觉得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之情,没有怕的思想人就什么都敢做,天不怕地不怕地去改造自然,把自然改造得面目全非,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经常讲“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一种敬畏自然的心。基督教的《圣经》开篇就是《创世记》,讲神如何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把万物交给人来管理。所以人只是代表神来管理自然,不能随便改变自然;人应做忠心的管家,而没有权力做自然的主人。在中国,《尚书》、《春秋》等儒家的四书五经都会讲到天地阴阳,道家、道教的经典更是讲天地阴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敬拜的东西,对自然没有敬畏之心是非常可怕的。古人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这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科学认知,但它却有一种敬畏之心在里面,如果乱来就要受到惩罚。除了敬畏自然之外,人和人之间还要学会社会生活。一个人有家庭生活、有社区生活、有国家生活,如何才能使各方面的生活都和睦、和谐,就需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这些仪式其实就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

第三,礼仪的传统性、神圣性和崇高性。我今天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了许多节庆的礼仪、人生的礼仪、宗教的礼仪,这些礼仪都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许多周代的礼仪到清朝时还在用,它们已经成了一种风俗,是我们文化的精髓。而且风俗还有它的神圣性。当我们祭天、祭地时,会感到自己是在和天地交流,这种交流是很神圣的。在这种神圣中,我们体会到了崇高,而崇高的东西往往有美和善在里面。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礼仪,它们是非常神圣的。在这些仪式中,你可以体会自己作为天地间一个人的尊严。《易经》里面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间,有一种做人的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懂得这些礼仪,如果不懂得这些礼仪,就和禽兽一样,没有做人的感觉。如果没有礼仪所培养的内在的德性,就不会感受到做人的崇高与尊严。所以,礼仪是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

第四,礼仪是与时俱进的。很多过去的礼仪在现在都不实行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像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等都渐渐地为我们所接受,年轻人还会过情人节。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后现代、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和全球接轨。其实,世界上很多文化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许多西方的礼仪也和我们的礼仪一样有神圣性的因素,都有敬畏自然、与人和睦相处的精神在里面。感恩节就有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上帝的感恩。所以,我们要在礼仪中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有做人的尊严,做人才会做得堂堂正正,让别人愉快,也让自己愉快。希望大家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学会做事、做人。

我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