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第四种大家很熟悉:朗诵。现在朗诵大行其道。很多有名的话剧家都开过朗诵晚会,受到很多年轻朋友的欢迎。但是朗诵与古典诗词吟诵不是一回事。朗诵无调,无谱,有节律,也注意了声音的抑扬顿挫,吐字也非常清晰。它的代表形式如话剧的表演腔。话剧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都是很夸张的,连动作带发声都很夸张。还有一种就是普通大中小学采用的教学腔,比如朗诵王维的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它没有音乐感,但是有节奏,也有抑扬顿挫,没有调子,没有谱,只要吐字清晰就可以了;哪个音该长,哪个音该短,没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全国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大家也就多用普通话来朗诵了。朗诵就是以上这几点要求,一般人不用学都可以朗诵,只要有节奏就行了。所以这种形式跟古代文人的吟诵是不同的。文人那种潇洒儒雅之风,朗诵表现不出来。
第五种就是吟诵。它的特点是有调,但是没有谱。我们强调没有谱。浙江、江西那些朋友和教授们每首诗词都填一个谱上去,我不同意这种方法。我们粤语的吟诵没有谱子,但是有节奏。我们引入了一些音乐感。吐字要清晰。吟诵本身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表达形式。这种吟诵就是我所说的传统。千百年来,或是近代一百年来我们所要承传的东西,也是学习古典诗、词、文一定要学习的一种诵读方式,可以通称为文人读书腔。而前面提到的四种形式都不是传统,都不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种是“天籁声”。一些本身对诗词认识不是很深入,音乐细胞也不够发达的人自己吟唱,自己喜欢如何就如何,我们美其名曰天籁声。天籁,就是自然界的声音,发出什么声音就是什么声音。所以没有格律,也没有音律,无谱无律,今天吟完,明天再吟又不同了,不可能保存下来。
以上是用语音表达文字的六种形式,我们极力推广的就是以一应万的吟诵形式。因为只有吟诵才能在学习古诗古词古文时,把我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声音的轻重、徐疾、缓急表现出来。吟诵的方法很简单,但是要吟得好,一定要对作品有深刻的感受,才能把它的感情表现出来。虽然诗和词不同,但吟诵是与诗、词、文共生的文化传承。光学诗,光学词,光学写古文,还不算完整,还需把吟诵加进去。有志于学古典诗词的,一定要学吟诵。不但要诗词进校园,还要伴随着吟诵进校园,诗词文是和吟诵共生的。
很多地方都有方言。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无论到哪儿都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进行公关。但是我们一定要保留地方语言,只有地方语言,才是保留当地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历史根据和载体。有些人提出取消地方语言,90%的人反对。地方语言不能取消!我们不仅要共性,还要有个性。取消了地方语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了。这是很明确很严肃的问题。地方语言有各种各样的特色。
中央音乐学院把我们几个省的吟诵作品拿出台上展示,百花齐放!我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地方语言都与当地的戏曲靠近。为什么呢?原来自从南宋词的流行唱法失传了以后,衍变成了元曲。元曲分两大派,一派是北曲,一派是南曲。这两种曲派在两百多年间垄断了整个乐坛。元曲消亡以后,就好像子母弹爆炸,四散成了中国很多的地方戏曲,所以中国的戏曲种类非常丰富,数以百计。吟诵不可否认会受到当地戏曲的影响。我们的粤语吟诵也跟粤曲有着兄弟关系。
但是粤语吟诵和粤曲究竟有什么不同?粤语吟诵靠近粤曲,吸取了粤曲一定的养料,但毕竟是两码事,我们不能用唱粤曲的方式来吟唱诗词。首先要说明的是,吟诵只适宜在小范围交流,不大适合公开表演。表演时若只有吟诵,没有其他舞蹈歌曲相伴,观众是不受用的。我们粤语吟诵之所以可以保留下来,得益于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末)广东各地成立的许多诗社。三五诗人或诗词爱好者即可结成诗社,每月聚会,拿出自己的作品通过吟诵交流。当时民间有一百多个诗社,诗词流传得比较广。通过吟诵进行诗词交流也是我们现在所主张的。没有吟诵,我们很难检验诗词是否写得好。我发现鉴赏宋词和清词,若可以用吟诵表达其感情并且声调准确的话,这个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有些作家的词,我们无法吟诵出来,说明他们的声调古怪,这些作家的水平我可以肯定不怎么好。这是我研究诗词五十年的心得。
学习吟诵,除了可以自娱自乐和交流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检验我们诗词的声律感如何。我们的诗词经过千年的传承,打也打不倒。正是因为诗词的结构是科学的、简单的,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永久,而越复杂的东西消亡越快,比如流行歌曲,很多二到四年就消亡了。古典诗词可以传几千年,就是因为它简单、科学。
我作为吟诵的推广传播者,要教的方法也是科学简单的。
粤语吟诵只能用广州话。我这套吟诵办法就是基于广州音的9个声,而普通话只有4个声。两种调声法调出文字的平仄阴阳上去是一样的。普通话没有阴上,没有阳去,没有入声(阴入、阳入、中入),广州话多了这五个音。另外,普通话的阳平,广州话调为阴上,是令其他语系的人们犯迷糊的原因。文字用广州话读出来,人们都会感觉像是在唱歌一样,因为它本身阴平、两个阳平、两个上声、去声、三个入声都起着抑扬顿挫的作用,就像正弦曲线一样动荡着,所以诗词的美就在于它声调如同正弦曲线一般。北京人说广州话难听,可我用广州话吟诵了一首诗,他们就觉得好听了。广州话是保存中原古音最丰富的一种方言。世界范围内现在讲粤语的大约有一亿人。粤语吟诵很有保存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粤语吟诵的例子。我是以以一应万的方式来吟诵的。
来看看这里的三首诗:李商隐的《无题》、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和杜甫的《登高》。它们的风格不同,感情不同,但吟诵的方法是一样的:平长仄短。
第一首:
李商隐 《无题》[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它有少少的一点音乐感,但是大家不需要学音乐,待会教大家一种特别的方法,五到十分钟就会了。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很感人的,对爱情非常忠实、缠绵,每个读者都会受到感染。下面这一首诗的情调有所不同,诗人终身不得志,所以它是非常感伤的。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吟]: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因为感情不同,声调徐疾、舒缓有变化,所以味道也有点不同,但吟诵的方法却是一样的。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穷困的时候看到秋季漫天秋色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吟诵虽然简单,但是要把作者的感情放入诗中,就必须用些功夫。
我来做个示范。
杜甫 《登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表现他的无可奈何,与命运战斗却输了。吟诵方法虽简单,但是感情一定要放入诗中。每首诗的感情是不同的。诗词吟诵时有节奏、有拍、没有节,适当地有意地拖长一些音节,感情就悲哀些。若是短促些快些,感情就激荡、豪放、抑扬顿挫一些。
需要注意的有一点,就是粤语对入声十分重视。入声分三种:阴入声、阳入声、中入声。在吟诵入声时,发音停它本身占拍的一半。入声在诗词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诗中郁勃、怒拗、强调的地方。尽管入声是仄声,但它是独立的。比如上例中“风急”的“急”字,就停了四分一拍。入声在诗中所起的是引领整首诗的作用。杜甫对诗律是能纯熟驾驭并极力创新的。大家不要以为诗词的格律很复杂。唐诗有四万多首,我们无法把它们全部的格律背下来。有些朋友写诗,写出的诗有128个格律,这一定都跑调了,谁能记一百多个格律才写诗!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为了赚钱就写一大本书教人写诗,一百多个格律一个个列下来书就很厚了。其实诗就两句话。两句话,两种变体就把四万多首唐诗的格律都包括在里面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词吟诵起来效果如何。
词,与粤曲有些相同的味道,但也有不同。
晏几道 《临江仙》[吟]: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显示了晏几道对初恋情人很深的感情。我少年时候,读了诗词,中了它的“毒”——它会把作者心里的东西打入你的心里,让你欲罢不能,沉醉在作者设定的喜怒哀乐的意境之中。
这首词有点温柔缠绵的感觉。词也有很多风格和流派,我们还是要用感情来把握它。只要多看这首词,感受作者的心情,就可以用这种快慢缓急长短的方法来控制这首词的节律,这样就可以将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下面是苏轼的《永遇乐》。唐徐州刺史张建封有个妾侍叫做关盼盼。张在彭城给关盼盼建了燕子楼。后来张建封在任上病死了,关盼盼十年都没有下楼一步。这个故事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谈论。苏东坡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来抒发心中的不平,因为他也是一生不得志。他虽然很有才学,但是得罪了权贵,被谪官徐州,其间建造了黄楼。平生每感心中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后来经过旧地,对燕子楼的往昔和黄楼今后的(即苏轼本人的)命运,发出无奈的慨叹。
苏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与上一首味道又不同了,因为刚刚的那首是平声韵,而这首是仄声韵。
下面是辛弃疾的《念奴娇》。辛弃疾虽然有恢复北方国土的抱负,可是君主却不重用他。他以此作抒发愤怒的情感。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刚刚听到有同学说吟诵腔有点像粤曲。我们分析一下粤曲与南音。南音创作的年代刚好与粤曲流行的时期相近,当时南音创作时从粤曲中吸取了一些精华,所以它们有兄弟关系。下面我从南音中选一个例子,便于你们比较它们的不同。刚刚的朗诵有节奏,因为我们的拍子是打在了诗的节点上的,但是我们没有限定它的拍子,所以朗诵是散拍的,不受拍子的牵制。但南音是曲,受到拍子的限制。南音和七言诗有些相似,每一句都可能是律诗的其中一句,但是句子与句子间没有律诗那样的粘对关系,有些一韵到底,有些平仄交叶。
在七言诗里,南音有个规定,严格按四分四拍节奏,有音乐过门。吟诵就没有。所以南音有严格的音乐限制,有节、有拍。
南音还有一个特点:有拉腔,有花腔,一声有多个乐音。粤语吟诵没有什么花腔和拉腔。粤曲是大众化的俗文艺,而吟诵是雅文学,它不允许吐字时有其他音。
南音还有衬字,按节奏适当地插于乐曲之间,在乐音的范围内,它可以说多些话,但是音乐不变。
所以粤曲和粤语吟诵的分别是很明显的。粤曲是地方大剧种粤剧内的组成部分,有很多音乐元素,有很复杂的程式,很多小曲。我们填小曲,只能按音填声。所以一首曲就有一个谱,有这个谱就一定要按照这个谱填入唱词。填词不需要这么复杂。粤语吟诵也是以一应万。
下面讲如何吟诵,用什么方法吟诵。
对于诗而言,粤语吟诵的基本方法是“平声定音法”,其中平声分为阳平、阴平。阳平,对于声而言定发5音,而阴平发2音。对音乐的要求只是需要懂得12345(多来米发索)这些音就好了。在诗词中,凡是阳平的注音5,凡是阴平的注音2,或使用辅音5令各句小作变化。所以阴平有两个音2、5,而阳平只有5,吟诵时保持阳平发5音便不会跑调。
“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用音乐来配它,在上声、去声,即仄声里面,必然会配出半音,假使诗词文字要配音乐,对于仄声是没法配准确的。因此我们就用平声定音法。在诗中,阳平的我们就用
,阴平的就用2,其他的字音就用文字该发的声调读出来,这样就很方便。以后看到阳平就念
,看到阴平就念2。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是阴平,所以念2。把阴阳音定下来后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它有音乐的味道,却没有音乐感。为了打破平淡无味的感觉,我们引入一个“倚音”(或称装饰音)的概念。
上倚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主音,后面有个平滑的音过渡,在主音位置略微衬托一下。比如
、
、4-2、-2;而下倚音就在结束的时候衬托一下,如下倚音5-2、7-5等;倚音的作用就在于吟诵的时候使伴音平滑升降。
在粤语吟诵中,倚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它使平声产生跌宕感,使仄声“上去”明显不变声。正因为倚音把上声、去声拉回正确的声调上,我们才不需要在仄声处记谱。若勉强记谱,很多时候要记升半音或降半音,烦琐且不易操作。所以在吟诵中倚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上倚音它才有音乐感,用2、5(提高三度)发阴平声,吟诵时它旋律更美。由此将平声拉长,仄声缩短,这样上面的例句变为下面的形式: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诗的吟诵就是这样。词的吟诵稍微难一些。因为词有两种叶韵的方法,一种叶的是平声韵,另一种是仄声韵。在吟诵的过程中略微有些不同。平声韵中把
、2、5变成了阳平和阴平,阳平只唱
,阴平就唱2、5。比如“梦后楼台高锁”分析后为“仄仄阳阳阴仄”。这里就可以用倚音辅助一下,即:
梦后楼(
)台(
)高(2)锁
在此用倚音拖了半音。“酒醒帘幕低垂”也一样,“醒”是阴平,“帘”是阳平,“幕”是入声,“低垂”是阴阳。所以:
酒醒(2)帘(
)幕低(2)垂(
)
仄声的唱法有些变化,对仄韵词、入韵词而言,阳平发
、
音,阴平发3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中“千古风流人物”为
千古风(3)流(
)人(3)物(
)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风流”用的是“3
”,而平声用的是5和2。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粤语吟诵有几个原则:
第一,一定要用广州话。
第二,诗词的平声叶韵的词,阳平用
,阴平用2 或5。而对仄韵词、入韵词而言,阳平发
、
音,阴平发3 音;平声在节奏点多一二拍,仄声不变,韵尾拖腔。
第三,在吟诵中我们没有定调,吟诵者(视个人音域高低)只要根据作品内容和个人的理解,使文字的声调产生动荡,听起来悦耳,可以随意发挥。我们也不配乐,因为配乐会使所有的仄声、去声、入声都变成半音,所以不可行。在吟诵过程中,无论是诗或是词,入声一定要停本身占拍的一半,因为广州话中的入声就是半拍(促音)。
第四,引入倚音。倚音的作用就是使诗词文字平滑过渡,增加音乐装饰性,使诗词的吟诵更具音乐感。
熟悉了这四个规则,即使没有学过音乐也可以自如地吟唱了,懂得吟诵一首就等于懂了一万首了。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 class="a2">收藏同学们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同学们交流吟诵的一些常识。吟诵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办法。从很早的《诗经》开始,已经有歌吟。古代凡是要研究格律、诗词的诗人,都需要通过吟诵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所以吟诵是很早就有的。古代的吟诵一直长存到现在,从来没有断过。
在广东,粤语吟诵的传承脉络,在近代有两条。一条始自广东的经学家陈澧。他对乐音研究透彻后,就把南宋时期的唱词稍微改变了一下,通过粤语来吟诵古典诗词。陈澧传给他的学生黄元直。黄是江西县的知县,他有一个亦友亦徒的家庭教师,叫陈洵,后来成为朱庸斋的老师,而我是朱庸斋的学生,陈洵就是我的祖师爷了。上世纪30年代,陈洵曾经在中山大学开了一门诗词赏析课。他在课堂上用吟诵来讲析诗词,很受欢迎,教室里学生坐不下,里三层外三层,围起来听,所以诗词吟诵在当时非常兴旺。陈洵传到朱庸斋后,时代已经改变。我是1961年跟朱庸斋先生学诗词的,那时的吟诵传承已经变成了一种私塾的形式,不是在学校里面教学,而是在老师家里学。到了我这一代,我自己也收了一些入门弟子,所以也传了一代。这是粤语吟诵传承的第一条线。
第二条传承脉络,始自跟陈澧同时代的朱次琦。他也是当时广东有名的诗人。他传下来的弟子是康有为,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名声比较大。为什么这条脉络可以传下来呢?因为在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非常多书院,书院里面每月都有诗课,吟诵作诗词。所以在一百多年前,吟诵没有断过。康有为所传的学生叫朱恩溥,是朱庸斋的父亲。朱恩溥传给朱庸斋是家学相传。这两条传承脉络最后汇合在朱庸斋的身上,再由朱庸斋传给我们,我们再传授下去。所以尽管遇到50多年的诗词断层,在广东,粤语吟诵一直处在口口相传之中。
2009年我参加北京的“中华吟诵周”,在吟诵研讨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国将吟诵承传下来的只有四个省,其他省都没能传下来,断了。其中湖南省做得比较好。常德市已经为吟诵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批准了。但是很遗憾,常德市的传人只有三个。今天这里这么多学生对诗词吟诵有兴趣,我作为吟诵的传人,在此也作一个推手,与大家交流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粤语吟诵的基本方法。
我在北京演示粤语吟诵的时候,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他们觉得粤语声正音清,非常好听。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有很多吟诵流派都没能传下来,原因就是没有一套简单而又科学的方法来为下一代的学习提供便利。
什么是吟诵呢?吟诵的定义是:运用稍具音乐感的言语对文字进行感性表达的一种形式。
用言语来表达文字,可以有六种形式:
第一种:朗读。它的特点是无调、无谱、没有规律,但是有抑扬顿挫,有高低音之分。表现的形式是普通的发言、报告,还有广播腔。这就是朗读。大家一听广播腔就知道,就是播音员的播音,他用言语表达文字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但这不是艺术,只是比较有节奏的说话而已。
第二种:吟哦。它的特点是没有调子、没有谱子,但是有律,有规律,一段一段有些音乐感。表现的形式为祈祷,拜神的声音,无调,无谱,随意起伏。还有一种就是念经,佛门的念经,调子都一样,没有高低音,听不出和尚念的是什么,只听到他们嘟嘟囔囔的却有规律在念。这是韵文诵读的一种方法,也不能算是一种艺术。
第三种:歌曲。它以音乐性为主,一定要根据音乐的规律来配,它有调,调就是声音的高低,比如C调A调等。音乐是很严格的,有谱。有调有谱还有节奏,每一小节是四分四拍,还是八分六拍,强弱怎么分配,都有规定,伴奏也要配得非常准确。表现方式就是歌唱。它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无法解决,就是音乐常常会破坏言语本来的声调,人们总是关注音乐的旋律和谐而不讲究语言的声调。我举个例子。邓丽君有一首歌,是配上曲子的李煜的《虞美人》。我尝试唱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大家对李煜的《虞美人》原词熟悉,细心分辨一下就会发现这首歌歌词的唱音很多是错的,与原字音的音调很不同。为某一首《虞美人》词配的曲,即使它与歌词的音调是完全相配的,也只能用来唱这一首《虞美人》,不能用这曲来配唱古往今来的其他数以百计的《虞美人》词,因为曲和词不相配!音乐就有这个毛病,如果要词和曲的音调相配,一首曲就只能用于特定的歌词,不能用于其他词。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用平仄来分的话,是“平平平仄平平仄”(阴平、阴平、阴平、入、阳平、阳平、阳上),这是它的声调。她唱的时候把“秋”字给压下去了,变成阳去。如果我们不知道原词,我们怎么听得出她唱的是“秋”字呢?所以歌曲只管音乐旋律的动听,不管歌词的声调,往往唱出的歌词声调变了。我去北方开会的时候,发现很多浙江、江西的院校,把他们学校老师的吟诵记成谱。谱是记下了,但我觉得这个方法不能推广,因为每首诗词的平声可用阴平、阳平,仄声可用上、去、入,吟诵曲谱是不同的,这就是以万应万,以一万首词配一万首曲。那一万首诗词,都要用不同的曲谱配上,并且要分别记住,这是不现实的。而粤语吟诵是以一应万的,学会一首就好了,其基本方法适合所有的诗词。能否做到这点?待会就来检验!如果是以万应万,我建议大家不要学。我们的诗词何止几十万首,能配那么多曲谱么?所以这方法不能推广。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第四种大家很熟悉:朗诵。现在朗诵大行其道。很多有名的话剧家都开过朗诵晚会,受到很多年轻朋友的欢迎。但是朗诵与古典诗词吟诵不是一回事。朗诵无调,无谱,有节律,也注意了声音的抑扬顿挫,吐字也非常清晰。它的代表形式如话剧的表演腔。话剧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都是很夸张的,连动作带发声都很夸张。还有一种就是普通大中小学采用的教学腔,比如朗诵王维的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它没有音乐感,但是有节奏,也有抑扬顿挫,没有调子,没有谱,只要吐字清晰就可以了;哪个音该长,哪个音该短,没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全国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大家也就多用普通话来朗诵了。朗诵就是以上这几点要求,一般人不用学都可以朗诵,只要有节奏就行了。所以这种形式跟古代文人的吟诵是不同的。文人那种潇洒儒雅之风,朗诵表现不出来。
第五种就是吟诵。它的特点是有调,但是没有谱。我们强调没有谱。浙江、江西那些朋友和教授们每首诗词都填一个谱上去,我不同意这种方法。我们粤语的吟诵没有谱子,但是有节奏。我们引入了一些音乐感。吐字要清晰。吟诵本身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表达形式。这种吟诵就是我所说的传统。千百年来,或是近代一百年来我们所要承传的东西,也是学习古典诗、词、文一定要学习的一种诵读方式,可以通称为文人读书腔。而前面提到的四种形式都不是传统,都不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种是“天籁声”。一些本身对诗词认识不是很深入,音乐细胞也不够发达的人自己吟唱,自己喜欢如何就如何,我们美其名曰天籁声。天籁,就是自然界的声音,发出什么声音就是什么声音。所以没有格律,也没有音律,无谱无律,今天吟完,明天再吟又不同了,不可能保存下来。
以上是用语音表达文字的六种形式,我们极力推广的就是以一应万的吟诵形式。因为只有吟诵才能在学习古诗古词古文时,把我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声音的轻重、徐疾、缓急表现出来。吟诵的方法很简单,但是要吟得好,一定要对作品有深刻的感受,才能把它的感情表现出来。虽然诗和词不同,但吟诵是与诗、词、文共生的文化传承。光学诗,光学词,光学写古文,还不算完整,还需把吟诵加进去。有志于学古典诗词的,一定要学吟诵。不但要诗词进校园,还要伴随着吟诵进校园,诗词文是和吟诵共生的。
很多地方都有方言。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无论到哪儿都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进行公关。但是我们一定要保留地方语言,只有地方语言,才是保留当地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历史根据和载体。有些人提出取消地方语言,90%的人反对。地方语言不能取消!我们不仅要共性,还要有个性。取消了地方语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了。这是很明确很严肃的问题。地方语言有各种各样的特色。
中央音乐学院把我们几个省的吟诵作品拿出台上展示,百花齐放!我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地方语言都与当地的戏曲靠近。为什么呢?原来自从南宋词的流行唱法失传了以后,衍变成了元曲。元曲分两大派,一派是北曲,一派是南曲。这两种曲派在两百多年间垄断了整个乐坛。元曲消亡以后,就好像子母弹爆炸,四散成了中国很多的地方戏曲,所以中国的戏曲种类非常丰富,数以百计。吟诵不可否认会受到当地戏曲的影响。我们的粤语吟诵也跟粤曲有着兄弟关系。
但是粤语吟诵和粤曲究竟有什么不同?粤语吟诵靠近粤曲,吸取了粤曲一定的养料,但毕竟是两码事,我们不能用唱粤曲的方式来吟唱诗词。首先要说明的是,吟诵只适宜在小范围交流,不大适合公开表演。表演时若只有吟诵,没有其他舞蹈歌曲相伴,观众是不受用的。我们粤语吟诵之所以可以保留下来,得益于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末)广东各地成立的许多诗社。三五诗人或诗词爱好者即可结成诗社,每月聚会,拿出自己的作品通过吟诵交流。当时民间有一百多个诗社,诗词流传得比较广。通过吟诵进行诗词交流也是我们现在所主张的。没有吟诵,我们很难检验诗词是否写得好。我发现鉴赏宋词和清词,若可以用吟诵表达其感情并且声调准确的话,这个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有些作家的词,我们无法吟诵出来,说明他们的声调古怪,这些作家的水平我可以肯定不怎么好。这是我研究诗词五十年的心得。
学习吟诵,除了可以自娱自乐和交流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检验我们诗词的声律感如何。我们的诗词经过千年的传承,打也打不倒。正是因为诗词的结构是科学的、简单的,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永久,而越复杂的东西消亡越快,比如流行歌曲,很多二到四年就消亡了。古典诗词可以传几千年,就是因为它简单、科学。
我作为吟诵的推广传播者,要教的方法也是科学简单的。
粤语吟诵只能用广州话。我这套吟诵办法就是基于广州音的9个声,而普通话只有4个声。两种调声法调出文字的平仄阴阳上去是一样的。普通话没有阴上,没有阳去,没有入声(阴入、阳入、中入),广州话多了这五个音。另外,普通话的阳平,广州话调为阴上,是令其他语系的人们犯迷糊的原因。文字用广州话读出来,人们都会感觉像是在唱歌一样,因为它本身阴平、两个阳平、两个上声、去声、三个入声都起着抑扬顿挫的作用,就像正弦曲线一样动荡着,所以诗词的美就在于它声调如同正弦曲线一般。北京人说广州话难听,可我用广州话吟诵了一首诗,他们就觉得好听了。广州话是保存中原古音最丰富的一种方言。世界范围内现在讲粤语的大约有一亿人。粤语吟诵很有保存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粤语吟诵的例子。我是以以一应万的方式来吟诵的。
来看看这里的三首诗:李商隐的《无题》、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和杜甫的《登高》。它们的风格不同,感情不同,但吟诵的方法是一样的:平长仄短。
第一首:
李商隐 《无题》[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它有少少的一点音乐感,但是大家不需要学音乐,待会教大家一种特别的方法,五到十分钟就会了。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很感人的,对爱情非常忠实、缠绵,每个读者都会受到感染。下面这一首诗的情调有所不同,诗人终身不得志,所以它是非常感伤的。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吟]: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因为感情不同,声调徐疾、舒缓有变化,所以味道也有点不同,但吟诵的方法却是一样的。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穷困的时候看到秋季漫天秋色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吟诵虽然简单,但是要把作者的感情放入诗中,就必须用些功夫。
我来做个示范。
杜甫 《登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表现他的无可奈何,与命运战斗却输了。吟诵方法虽简单,但是感情一定要放入诗中。每首诗的感情是不同的。诗词吟诵时有节奏、有拍、没有节,适当地有意地拖长一些音节,感情就悲哀些。若是短促些快些,感情就激荡、豪放、抑扬顿挫一些。
需要注意的有一点,就是粤语对入声十分重视。入声分三种:阴入声、阳入声、中入声。在吟诵入声时,发音停它本身占拍的一半。入声在诗词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诗中郁勃、怒拗、强调的地方。尽管入声是仄声,但它是独立的。比如上例中“风急”的“急”字,就停了四分一拍。入声在诗中所起的是引领整首诗的作用。杜甫对诗律是能纯熟驾驭并极力创新的。大家不要以为诗词的格律很复杂。唐诗有四万多首,我们无法把它们全部的格律背下来。有些朋友写诗,写出的诗有128个格律,这一定都跑调了,谁能记一百多个格律才写诗!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为了赚钱就写一大本书教人写诗,一百多个格律一个个列下来书就很厚了。其实诗就两句话。两句话,两种变体就把四万多首唐诗的格律都包括在里面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词吟诵起来效果如何。
词,与粤曲有些相同的味道,但也有不同。
晏几道 《临江仙》[吟]: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显示了晏几道对初恋情人很深的感情。我少年时候,读了诗词,中了它的“毒”——它会把作者心里的东西打入你的心里,让你欲罢不能,沉醉在作者设定的喜怒哀乐的意境之中。
这首词有点温柔缠绵的感觉。词也有很多风格和流派,我们还是要用感情来把握它。只要多看这首词,感受作者的心情,就可以用这种快慢缓急长短的方法来控制这首词的节律,这样就可以将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下面是苏轼的《永遇乐》。唐徐州刺史张建封有个妾侍叫做关盼盼。张在彭城给关盼盼建了燕子楼。后来张建封在任上病死了,关盼盼十年都没有下楼一步。这个故事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谈论。苏东坡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来抒发心中的不平,因为他也是一生不得志。他虽然很有才学,但是得罪了权贵,被谪官徐州,其间建造了黄楼。平生每感心中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后来经过旧地,对燕子楼的往昔和黄楼今后的(即苏轼本人的)命运,发出无奈的慨叹。
苏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与上一首味道又不同了,因为刚刚的那首是平声韵,而这首是仄声韵。
下面是辛弃疾的《念奴娇》。辛弃疾虽然有恢复北方国土的抱负,可是君主却不重用他。他以此作抒发愤怒的情感。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刚刚听到有同学说吟诵腔有点像粤曲。我们分析一下粤曲与南音。南音创作的年代刚好与粤曲流行的时期相近,当时南音创作时从粤曲中吸取了一些精华,所以它们有兄弟关系。下面我从南音中选一个例子,便于你们比较它们的不同。刚刚的朗诵有节奏,因为我们的拍子是打在了诗的节点上的,但是我们没有限定它的拍子,所以朗诵是散拍的,不受拍子的牵制。但南音是曲,受到拍子的限制。南音和七言诗有些相似,每一句都可能是律诗的其中一句,但是句子与句子间没有律诗那样的粘对关系,有些一韵到底,有些平仄交叶。
在七言诗里,南音有个规定,严格按四分四拍节奏,有音乐过门。吟诵就没有。所以南音有严格的音乐限制,有节、有拍。
南音还有一个特点:有拉腔,有花腔,一声有多个乐音。粤语吟诵没有什么花腔和拉腔。粤曲是大众化的俗文艺,而吟诵是雅文学,它不允许吐字时有其他音。
南音还有衬字,按节奏适当地插于乐曲之间,在乐音的范围内,它可以说多些话,但是音乐不变。
所以粤曲和粤语吟诵的分别是很明显的。粤曲是地方大剧种粤剧内的组成部分,有很多音乐元素,有很复杂的程式,很多小曲。我们填小曲,只能按音填声。所以一首曲就有一个谱,有这个谱就一定要按照这个谱填入唱词。填词不需要这么复杂。粤语吟诵也是以一应万。
下面讲如何吟诵,用什么方法吟诵。
对于诗而言,粤语吟诵的基本方法是“平声定音法”,其中平声分为阳平、阴平。阳平,对于声而言定发5音,而阴平发2音。对音乐的要求只是需要懂得12345(多来米发索)这些音就好了。在诗词中,凡是阳平的注音5,凡是阴平的注音2,或使用辅音5令各句小作变化。所以阴平有两个音2、5,而阳平只有5,吟诵时保持阳平发5音便不会跑调。
“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用音乐来配它,在上声、去声,即仄声里面,必然会配出半音,假使诗词文字要配音乐,对于仄声是没法配准确的。因此我们就用平声定音法。在诗中,阳平的我们就用
,阴平的就用2,其他的字音就用文字该发的声调读出来,这样就很方便。以后看到阳平就念
,看到阴平就念2。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是阴平,所以念2。把阴阳音定下来后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它有音乐的味道,却没有音乐感。为了打破平淡无味的感觉,我们引入一个“倚音”(或称装饰音)的概念。
上倚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主音,后面有个平滑的音过渡,在主音位置略微衬托一下。比如
、
、4-2、-2;而下倚音就在结束的时候衬托一下,如下倚音5-2、7-5等;倚音的作用就在于吟诵的时候使伴音平滑升降。
在粤语吟诵中,倚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它使平声产生跌宕感,使仄声“上去”明显不变声。正因为倚音把上声、去声拉回正确的声调上,我们才不需要在仄声处记谱。若勉强记谱,很多时候要记升半音或降半音,烦琐且不易操作。所以在吟诵中倚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上倚音它才有音乐感,用2、5(提高三度)发阴平声,吟诵时它旋律更美。由此将平声拉长,仄声缩短,这样上面的例句变为下面的形式: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诗的吟诵就是这样。词的吟诵稍微难一些。因为词有两种叶韵的方法,一种叶的是平声韵,另一种是仄声韵。在吟诵的过程中略微有些不同。平声韵中把
、2、5变成了阳平和阴平,阳平只唱
,阴平就唱2、5。比如“梦后楼台高锁”分析后为“仄仄阳阳阴仄”。这里就可以用倚音辅助一下,即:
梦后楼(
)台(
)高(2)锁
在此用倚音拖了半音。“酒醒帘幕低垂”也一样,“醒”是阴平,“帘”是阳平,“幕”是入声,“低垂”是阴阳。所以:
酒醒(2)帘(
)幕低(2)垂(
)
仄声的唱法有些变化,对仄韵词、入韵词而言,阳平发
、
音,阴平发3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中“千古风流人物”为
千古风(3)流(
)人(3)物(
)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风流”用的是“3
”,而平声用的是5和2。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粤语吟诵有几个原则:
第一,一定要用广州话。
第二,诗词的平声叶韵的词,阳平用
,阴平用2 或5。而对仄韵词、入韵词而言,阳平发
、
音,阴平发3 音;平声在节奏点多一二拍,仄声不变,韵尾拖腔。
第三,在吟诵中我们没有定调,吟诵者(视个人音域高低)只要根据作品内容和个人的理解,使文字的声调产生动荡,听起来悦耳,可以随意发挥。我们也不配乐,因为配乐会使所有的仄声、去声、入声都变成半音,所以不可行。在吟诵过程中,无论是诗或是词,入声一定要停本身占拍的一半,因为广州话中的入声就是半拍(促音)。
第四,引入倚音。倚音的作用就是使诗词文字平滑过渡,增加音乐装饰性,使诗词的吟诵更具音乐感。
熟悉了这四个规则,即使没有学过音乐也可以自如地吟唱了,懂得吟诵一首就等于懂了一万首了。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