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文化(总No.12)2010年第1期
探讨都市情感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首先需要考虑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电视媒介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电视剧在当下社会拥有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其一方面决定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担负了更多的文化和社会责任,这一点在与一些小众艺术(比如先锋文学写作)或事实上处于边缘的姊妹艺术(比如小剧场艺术)的比较中即能见出个中差异;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强势媒介地位及其影响力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互相确证、彼此借重。事实上,主流文化总是会借助强势媒介为主导传播途径,电视剧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恰逢其时地发挥着作用。这些因素会很自然地决定电视剧的文化和伦理价值取向与限度,也影响着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变迁。同时,电视的声像传播特征内在地规定了它的某些传播内容在禁忌门槛上比文字媒介要高,比如,在对性的表现上,电视文化不可能有文字表现那样的自由度。应该说,以上诸因素都从根本上决定了荧屏都市情感剧对女性自我意识表现的基本走向:首先,它不太可能出现女性文学写作中那种幽闭、个性化的女性形象风景,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中所表现的;其次,它不大会张扬那种极端的,甚至是变态的女性性体验,如王安忆的“三恋”、《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中所表现的;再次,它也通常不会以绝对的女权姿态、以两性对立为精神旨归,如徐小斌在《双鱼星座》等作品中的个性表达。总之,都市情感电视剧不太可能如一度的女性文学那般激进和先锋,尽管这种激进和先锋本身也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具体而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更多开放、独立、现代的气质和个性。这一点不仅鲜明地体现在荧屏上那些新近出现的“80后”年轻女性角色身上,比如《奋斗》中的夏琳、杨小芸,《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青楚、钱小样、霹雳等;也体现在荧屏上那些刚刚步入婚姻、不乏情感抉择的尴尬与苦恼的女性形象中,比如《新结婚时代》中的顾小西、简佳,《双面胶》中的丽娟等。另外,在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中年女性角色中也显现出明显有别于以往同类女性形象的审美新质,比如《马文的战争》中的杨欣、《北风那个吹》中的牛鲜花。这些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形象共同构筑了一幅荧屏上时代女性的新气象,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即对这三类女性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 class="a2">收藏
中国女性文化(总No.12)2010年第1期
探讨都市情感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首先需要考虑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电视媒介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电视剧在当下社会拥有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其一方面决定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担负了更多的文化和社会责任,这一点在与一些小众艺术(比如先锋文学写作)或事实上处于边缘的姊妹艺术(比如小剧场艺术)的比较中即能见出个中差异;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强势媒介地位及其影响力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互相确证、彼此借重。事实上,主流文化总是会借助强势媒介为主导传播途径,电视剧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恰逢其时地发挥着作用。这些因素会很自然地决定电视剧的文化和伦理价值取向与限度,也影响着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变迁。同时,电视的声像传播特征内在地规定了它的某些传播内容在禁忌门槛上比文字媒介要高,比如,在对性的表现上,电视文化不可能有文字表现那样的自由度。应该说,以上诸因素都从根本上决定了荧屏都市情感剧对女性自我意识表现的基本走向:首先,它不太可能出现女性文学写作中那种幽闭、个性化的女性形象风景,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中所表现的;其次,它不大会张扬那种极端的,甚至是变态的女性性体验,如王安忆的“三恋”、《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中所表现的;再次,它也通常不会以绝对的女权姿态、以两性对立为精神旨归,如徐小斌在《双鱼星座》等作品中的个性表达。总之,都市情感电视剧不太可能如一度的女性文学那般激进和先锋,尽管这种激进和先锋本身也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具体而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更多开放、独立、现代的气质和个性。这一点不仅鲜明地体现在荧屏上那些新近出现的“80后”年轻女性角色身上,比如《奋斗》中的夏琳、杨小芸,《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青楚、钱小样、霹雳等;也体现在荧屏上那些刚刚步入婚姻、不乏情感抉择的尴尬与苦恼的女性形象中,比如《新结婚时代》中的顾小西、简佳,《双面胶》中的丽娟等。另外,在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中年女性角色中也显现出明显有别于以往同类女性形象的审美新质,比如《马文的战争》中的杨欣、《北风那个吹》中的牛鲜花。这些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形象共同构筑了一幅荧屏上时代女性的新气象,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即对这三类女性形象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