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记芳魂——遥寄父亲
在线阅读

中国女性文化(总No.12)2010年第1期

推荐理由:

这篇散文不难“定性”,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墨客散文,文句考究,辞藻典雅,托物言志,浅吟低唱,唐诗宋词的引用亦是信手拈来,一切都很地道。在过去很长很长的岁月里,这一类散文的名字叫“婉约派”,是文人散文的两大类之一,以阴柔美为标准;另一类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以阳刚为美。当然,这些都是文学史的基本常识,不提。

想提的是,要写好这类散文,难,需要的是功力,还要才气,更要生命的灌注。所以,虽然能时常读到这一类“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的婉约散文,也真能碰上几位让人眼睛一亮的美女,但感情的浓度不够,心心念念的上品就很难觅到。这篇《记芳魂》以莲花的各种姿态为纸鸢,放在万里之外的天上飘啊飘,一根线却始终牵在老父的手上,其不绝如缕,在我内心掀起了感情的涟漪。

苏炜现任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讲师,是美国最出色的华文作家之一,小说《米调》等前些年在大陆刊行,好评如潮。他的散文丰腴超逸,感情充盈,知性穿行其间,生活气息糅合着书卷气,令人喜爱。(韩小蕙)

那些日子,我常常会因窗外的风雨犯愁——为后院小池里乍开的莲花。

莲池是两年前自己动手挖下的。一方葫芦形的水面,连接着半弯的小木桥。当年栽下的荷花,却只见团团的荷叶疯长,不见花骨朵儿,倒是那几盆沉在水底的睡莲争气,落满池面的拳头大的团叶之间,头一年便挑起了盈盈的小盏。今年的花信却大不寻常,时序未及端午,池边的莲荷就有了消息。那团团的荷叶一仍恣肆,可那大小高低、深翠椭圆之间,一支支硕壮的荷鞭早已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昭告在下诸君,该要好生瞩目恭候了。惨的,却是这个“诸”字——入夏天,老婆大人就应约到北部一所大学教中文暑校,女儿却顺势送回了北京。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呢,满池的娇羞,却“悦者”寥寥,这可是怎么好!老父亲也算个资深文人,平素雅趣不少。一个电话越洋打过去,问安之余便是报告屋后的荷花消息。父亲说:众乐乐先得独乐乐,独乐乐然后不如众乐乐。——“悦容者”稀?给我用相机拍她下来,你不就可以“独乐乐”然后“众乐乐”,且又能传之久远了么?

放下电话,却微感心酸:父亲老年目瞽,积疾多年的老年性青光眼,令得老人家只剩光感以下的视力了。父亲命我为莲荷留影,其实只是为了抚慰我的照影孤寂罢了。他自己,也才刚刚自病魔手上历劫归来啊。——也好,摄影既是自己多年癖好,我就不如听从父嘱,姑且“独乐乐”一番吧!不敢怠慢,风雨晨昏的料理探望,添肥补水的侍奉在侧,那不起眼的尖尖簇簇,便渐渐绽吐成浅淡薰红、摇摇曳曳的荷蕾。不想,风雨却袭来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此乃千古名句。——可那是“残荷”,新荷,却是最怕“听雨声”了。头一支刚刚撑开花苞的红荷,未消半日风雨就被打蔫了,自此就欲开欲合的提不起精气神儿;以至我在雨声中瞥见她的影子,乍开的红蕾还抖着一身珠光,待风雨过后拿着相机冲出去,就见花容失色,低眉木讷的,很不是那么回事了。——风雨无常,一如人世之无常;嫩草细花的,其实最是需要日丽风和啊。自此便成了件心事。确曾想过,不如为那几支新荷,撑起一把避风避雨的遮阳伞的,终觉悖逆自然,罢了。况且这水中芝兰,本就生于沧浪而成于风露的,就是让风雨凋谢了零落了,不也是“求仁得仁”么?这么一想,便觉释然。每逢风雨来袭,只听得梭梭罗罗一片肥厚雨声敲打荷叶,为了捕捉她在急风斜雨中拼力粲然一红的瞬间,干脆冒雨冲出去抢拍——撑着伞,则只为着保护相机镜头,不知多少次,把自己淋成个落汤鸡模样。“沐雨芙蓉”听来可人,只可惜,雨中的光线散漫,取景框内很难抓拍到理想的色彩与画面,以至日后编选自己那本“百莲图册”,无论如何选不出合意的“雨莲图”来,那是后话了。

说起来,这荷莲还真是“阳光的女儿”呢。一方小池,若是欠了日照,那绿意必定萎靡,是无论如何不肯踊跃伸姿吐蕾的。所以同理,观莲赏荷,最要紧的,还是要选择天色晴好的日子,而且,还一定要等到日上三竿。(曾有相约赏莲的友人登门早了,她姑娘家的还没睡足,蔫蔫的不肯睁眼,便不敢打搅,先行离去,然后再折回来补课的。)荷花、睡莲其实有着同样的秉性——花瓣在白日绽放,夜晚闭合,真正的花期,也不过两三天。晨起,那芙菡微微闭合,顶着露珠,隐隐透见黄蕊;待到雾露散尽,日头跃上树梢,在林影间闪烁着偷窥的眼色,那花儿像是陡然一惊,唰的便把苞瓣张开了。一张开,甩出来的就是痛快彻底的颜色——中文里的“怒放”的“怒”字,真是精妙绝伦——醉红酡红绯红殷红,渐淡渐浓的渲染过去,那脉瓣间便像是有血丝从肌肤里渗出,细细的血脉纹路,一丝丝从瓣根一直聚涌到尖角,那尖圆的花瓣便被这血脉兜捧着,拱成一窝窝小掌,掌窝里,举着融融的灯盏——那是金黄的花蕊呢!那卧在金黄嫩穗间的莲蓬——那时还未成蓬,便像是一把被一群戴着黄冠的孩子围拢着的圆圆的绿琴,却不敢发声,只是陪着展起霓裳红衣的花仙子们,静立在森森黛影里。

这时候,你阳光老兄就尽管发威吧,放肆炫耀你的热能和亮度吧!不管那舞台上的灯光是追光是散光,那光照角度是从头顶打从侧面打,我们的“出水芙蓉”(这才是此词的本原之义)不惊不嗔的,总能把饱孕光华的最佳面相,款款地向你递过来。——托着深重的林影,莲荷之美,那种呼之欲出、娇嫩欲滴的女儿的娇羞,那种被深叶深根深水所赋予的自重与沉稳,一时间,真是要让人失神,失语,无感,无言——那真是一种大音希声、大美无言的无言哪!

我的相机兄弟忙碌了起来。

我记得,印象派时期的法国画家——特别是莫奈,最喜欢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为同一个对象作画。他的莲池、圣母院、麦草垛、塞纳河等等,都留下了不同光影色泽的传世佳作。正是漫长慵倦的夏日时光,我何不权当一回自家莲池畔把弄相机的莫奈呢?我把茶壶、书本连同尼康老弟,一起搬到户外凉棚里,枕戈待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如此吟咏。可惜我不喝酒,姑且便以茶代酒,借日成月,照影对花吧!对的,还应该为花儿们放响音乐——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是说,“对牛弹琴”可让牛奶旺涌么;对花闻乐,莲荷也一定会更添妩媚吧?隔着纱窗,我一边读书、品茗,一边在乐声中随时观察着不同光影下的荷莲姿容。她们听乐,我在看花。只要偶有新见,心有所动,就提起家伙冲出去,及时捕捉她们各个微妙的瞬间。好像是《罗丹艺术论》里说过的:一个豆蔻少女最美的时刻,只有三五天;以我的观察,一朵荷花从含苞、绽放到闭合、凋谢,最璀璨的瞬间,也就只有两三个小时。——这真是寸美如金的时光啊。

我的越洋电话,也就开始隔三岔五的,给老父报告着我的花摄影,花消息。海那边的父亲不禁童心大发,电话里嗡嗡响着他的大锣大嗓:《诗经》有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隔着大山大洋,我看不见哪!(父亲,就是花骨朵儿捧到你跟前,你的眼睛也看不见哪。)——古人有“爱莲说”,你就给我一朵朵的,仔细说说你的“爱莲”吧!

那时候,其实父亲刚刚大病初愈——说“初愈”只是顺口之言,年近九旬的老人,却动了结肠癌的大手术。医院几回告急,我曾携妻女越洋飞回濒危的父亲身边,陪伴老人在阎王爷门口走了一遭终又安然归来。如今总算能够出院回家静养,只是,几经手术的刀光剑影,癌细胞却已经扩散,身子骨更是元气大伤。尽管父亲天性开朗达观,我心里明白,老人家,或许……来日无多了。

莲花,于是便成为那个夏天,我们父子俩隔洋通话,不言伤病而只言花事的专属话题。

胶片一卷卷吃进去,照片一张张洗出来。兄弟姐妹们隔洋悄悄告我:年底恰值父亲九十寿诞,阖家上下打算为大难不死的老人好好做一个大寿,聚聚福,冲冲喜。我便开始千挑万拣,从十余卷胶片、几百张毛片中挑出心仪者,编选我准备献给父亲的“百莲图”集。

隔着大洋,我真的开始逐篇逐幅的,为父亲——“说爱莲”。

——爸爸,这是“莲炬图”。“莲炬”,古人本来指的是廊庙殿堂里的一种灯盏,我这里取的却是它的本义——这是一朵绽开如同黑暗中的烛炬一样的红莲。今天的巾帼英雄,常被人们称作“铿锵玫瑰”,我这里拍的,却是一朵有风骨、有傲姿的“铿锵红莲”。杜甫《秋兴八首》诗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你看,只要心中饱孕阳光,无论经历几多风雨、几重黑暗,她都是那样不卑微、不畏惧地站立在那里。那夺势而起的颜色却是毫不含糊的,大色块,直言语,大开大合的。每一瓣殷红里都尽力伸展出自我与个性,而那金碧的蕊心,却又含而不露,融融然消隐于有无之间。不错,一定会有凋谢、会有弯折的时候,但她的天性,终究难改其亮眼夺人,年年岁岁,在暗影里呈现着刚烈,也呈现着娇媚;为世间传递着温热,也传递着自信……

——爸爸,这幅莲花,我题名“不染”。用的是唐人孟浩然诗句“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的意蕴。你看她,自一汪浊水中悄然而立,纤纤细手托起繁花一支,那沉醉阳光的红瓣金蕊,透亮一如水晶蝉翼一般,直把弥天的暗影黑幕,也托衬成了天鹅绒色泽。有微风的轻拂,有目光的惊叹,那尖尖圆圆的轮廓线条,却一径是峭然坚挺的,不扭摆、不低头的,一副纤尘不染毁誉不动宠辱不惊的泰然。其实,虽然孤高,她却并不孤单。你看陪伴她的,有大如团席、经络分明的绿荷,仔细瞧瞧,那碧翠的叶脉间,还印出我们勤勉守望家园的大狗亮亮的投影呢!

——爸爸,这是“莲心图”。古人说的“莲心”,常指敬佛之心。我这里,就姑且借作“赤子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吧。正午骄阳下,荷瓣飞扬怒张,那一无遮蔽、娇黄粉嫩的莲蕊莲心,便全然裸露在天光下了。灿灿然,莹莹然地,她是在向青天炫耀她的无邪而坦荡的生命呢?还是向世界发表她的无挂碍、大自在的宣言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的坦直里还是有矜持的,阳光、目光的烛照还是太刺眼,拉过一小片卷瓣,傍傍脸颊、遮遮羞颜吧。况且,可不要只顾丽色自赏,你看,繁华落尽后的前行姐妹,那一挑莲蓬里,饱孕着一颗颗回馈沧浪水土的莲心莲实,那才是活着、活过、到这繁华世界走了一遭的真正归宿呢。

——爸爸,这是“莲殇图”。拍过了莲花的骄傲,也想拍拍莲花的伤心。那侧畔荷叶上的伤痕,让人想到时光留在各种青葱绿叶上的齿印鞭痕——原来那超绝群芳的红艳,是“拼然一怒是红颜”的红哪!因为愤怒,才有激情;因为关心,才会痛心;因为地气,才有血气。——出污泥而不染,集千娇而不媚,那是莲花的担当;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炎凉冷暖、显隐浮沉而不改一己的颜色,那就该是赏莲人、爱莲者的担当了。我们存活的这个世界上,正因为风花雪月里有太多的饥号哀啼,才更须在那哀啼饥号里,守持着内心的风花雪月。忘记了是古人还是今人的句子: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或许就是一朵红莲,也能让我们参透大千世界的诸色诸相的缘故吧!……

——爸爸,这是“莲桥图”……

——爸爸,这是“洒然图”……

——爸爸,这幅的题目是:“女儿,莲花,狗”……

是的,我知道读到这里,读者诸君一定在窃笑了:你这是在做骚人墨客的文章呢!隔着大洋通话,你是断断不可能这么着跟父亲说话的——自然。其实当时,父亲也一再这样点穿我:你怎么是在说莲花?你是在说人呢!我便含笑不语。——知子莫若父。我当然知道自己是故意借莲花,说着人生的道理——父亲,这也是你从小身教言传,教会我的立身处事的诸般道理啊。

……一转眼,花谢了,荷残了,夏尽秋临了。我的“百莲图”也终于在千筛百选中以《莲炬集》成册,而父亲,又从医院几进几出,已经步向人生的冬季了。我知道,按古俗,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那正是我在莲池畔为荷花立影奔忙的日子),我却在忧心着,父亲日渐衰颓的身体,能不能支撑到农历十月老人九十大寿的日子。父亲平素古道热肠,好人缘,广人脉,我听说已经有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诸方亲友相约赴会,要好生为历劫归来的寿星公醉一场了。屈原《离骚》诗云:“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我则开始从我的《莲炬集》里挑选出数十篇幅,放大为8×10的大幅影照,过塑上膜,准备作为献给父亲的贺礼——同时也作为代表父亲,送赠远道亲友的谢礼。我选择了大学的秋假启程,专程万里赋归为父亲贺寿。临行之日百感会心,曾赋有《金缕曲》二首,中有莲荷句:“岁岁红莲今犹妍,雨过风荷又起。再沽酒,共贺翁喜。”

秋声朗朗。北美新英格兰已进入冰天雪地,海那边的南国花城,仍旧是一片金爽天色。父亲的寿筵,开成了一个百十人欢聚的诗会。各方亲友朋辈轮番上来敬酒诵诗,我朗读完自己的《金缕曲》,又代父亲诵念了他新写的十首“九十自度曲”。席散,我的放大制作了的莲花精选册页,终于捧到了坐在轮椅中的父亲面前。略带病容疲惫的父亲,眯着眼睛,笑盈盈抚摸着那些他似乎那么熟悉的《莲炬图》、《不染图》、《莲心图》们,依旧那样声气响亮地,向远道从北京、山东以至北美洛杉矶、温哥华来的诸方贺寿亲友,一幅幅,讲解着这些莲花故事。于是,我自己亲手养植、拍摄的这些荷花的影照,就被围拢过来的亲友们哄抢而尽。如今,荷香万里,她们应该已经一帧帧、一阕阕的,悬挂在四海八方的青壁之上,像沧浪间悠游的一盏盏灯火一样,散发着岁月的芳馨,照亮着各位人生行旅上的雪泥鸿爪、辙印履痕了吧。——自然,这莲荷的芳馨,也覆被于父亲生命的余光之中,陪伴着老人,又从死神手中抢夺回一年有余的光阴;在度过他的九一华诞之后数日,于睡梦中平静离去。——父亲,我知道你是带着莲花一样的微笑,无怨无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你生前好像没有为莲花作过诗,在你辞世一周年的日子,我遥寄这篇关于莲花的文字给你,却想记下你的两首《咏兰诗》作结:

为爱温馨喜种兰,一株独秀影姗姗。

小园半角藏清淡,留得幽香沁两间。

翡翠为衣玉为裳,天生丽质不寻常。

诗成蕙叶字犹绿,吟到兰花句也香。

爸爸,我斗胆为你改一字:果真是——“吟到莲花句也香”呢!

');" class="a2">收藏

特邀主持人:韩小蕙

中国女性文化(总No.12)2010年第1期

推荐理由:

这篇散文不难“定性”,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墨客散文,文句考究,辞藻典雅,托物言志,浅吟低唱,唐诗宋词的引用亦是信手拈来,一切都很地道。在过去很长很长的岁月里,这一类散文的名字叫“婉约派”,是文人散文的两大类之一,以阴柔美为标准;另一类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以阳刚为美。当然,这些都是文学史的基本常识,不提。

想提的是,要写好这类散文,难,需要的是功力,还要才气,更要生命的灌注。所以,虽然能时常读到这一类“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的婉约散文,也真能碰上几位让人眼睛一亮的美女,但感情的浓度不够,心心念念的上品就很难觅到。这篇《记芳魂》以莲花的各种姿态为纸鸢,放在万里之外的天上飘啊飘,一根线却始终牵在老父的手上,其不绝如缕,在我内心掀起了感情的涟漪。

苏炜现任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讲师,是美国最出色的华文作家之一,小说《米调》等前些年在大陆刊行,好评如潮。他的散文丰腴超逸,感情充盈,知性穿行其间,生活气息糅合着书卷气,令人喜爱。(韩小蕙)

那些日子,我常常会因窗外的风雨犯愁——为后院小池里乍开的莲花。

莲池是两年前自己动手挖下的。一方葫芦形的水面,连接着半弯的小木桥。当年栽下的荷花,却只见团团的荷叶疯长,不见花骨朵儿,倒是那几盆沉在水底的睡莲争气,落满池面的拳头大的团叶之间,头一年便挑起了盈盈的小盏。今年的花信却大不寻常,时序未及端午,池边的莲荷就有了消息。那团团的荷叶一仍恣肆,可那大小高低、深翠椭圆之间,一支支硕壮的荷鞭早已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昭告在下诸君,该要好生瞩目恭候了。惨的,却是这个“诸”字——入夏天,老婆大人就应约到北部一所大学教中文暑校,女儿却顺势送回了北京。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呢,满池的娇羞,却“悦者”寥寥,这可是怎么好!老父亲也算个资深文人,平素雅趣不少。一个电话越洋打过去,问安之余便是报告屋后的荷花消息。父亲说:众乐乐先得独乐乐,独乐乐然后不如众乐乐。——“悦容者”稀?给我用相机拍她下来,你不就可以“独乐乐”然后“众乐乐”,且又能传之久远了么?

放下电话,却微感心酸:父亲老年目瞽,积疾多年的老年性青光眼,令得老人家只剩光感以下的视力了。父亲命我为莲荷留影,其实只是为了抚慰我的照影孤寂罢了。他自己,也才刚刚自病魔手上历劫归来啊。——也好,摄影既是自己多年癖好,我就不如听从父嘱,姑且“独乐乐”一番吧!不敢怠慢,风雨晨昏的料理探望,添肥补水的侍奉在侧,那不起眼的尖尖簇簇,便渐渐绽吐成浅淡薰红、摇摇曳曳的荷蕾。不想,风雨却袭来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此乃千古名句。——可那是“残荷”,新荷,却是最怕“听雨声”了。头一支刚刚撑开花苞的红荷,未消半日风雨就被打蔫了,自此就欲开欲合的提不起精气神儿;以至我在雨声中瞥见她的影子,乍开的红蕾还抖着一身珠光,待风雨过后拿着相机冲出去,就见花容失色,低眉木讷的,很不是那么回事了。——风雨无常,一如人世之无常;嫩草细花的,其实最是需要日丽风和啊。自此便成了件心事。确曾想过,不如为那几支新荷,撑起一把避风避雨的遮阳伞的,终觉悖逆自然,罢了。况且这水中芝兰,本就生于沧浪而成于风露的,就是让风雨凋谢了零落了,不也是“求仁得仁”么?这么一想,便觉释然。每逢风雨来袭,只听得梭梭罗罗一片肥厚雨声敲打荷叶,为了捕捉她在急风斜雨中拼力粲然一红的瞬间,干脆冒雨冲出去抢拍——撑着伞,则只为着保护相机镜头,不知多少次,把自己淋成个落汤鸡模样。“沐雨芙蓉”听来可人,只可惜,雨中的光线散漫,取景框内很难抓拍到理想的色彩与画面,以至日后编选自己那本“百莲图册”,无论如何选不出合意的“雨莲图”来,那是后话了。

说起来,这荷莲还真是“阳光的女儿”呢。一方小池,若是欠了日照,那绿意必定萎靡,是无论如何不肯踊跃伸姿吐蕾的。所以同理,观莲赏荷,最要紧的,还是要选择天色晴好的日子,而且,还一定要等到日上三竿。(曾有相约赏莲的友人登门早了,她姑娘家的还没睡足,蔫蔫的不肯睁眼,便不敢打搅,先行离去,然后再折回来补课的。)荷花、睡莲其实有着同样的秉性——花瓣在白日绽放,夜晚闭合,真正的花期,也不过两三天。晨起,那芙菡微微闭合,顶着露珠,隐隐透见黄蕊;待到雾露散尽,日头跃上树梢,在林影间闪烁着偷窥的眼色,那花儿像是陡然一惊,唰的便把苞瓣张开了。一张开,甩出来的就是痛快彻底的颜色——中文里的“怒放”的“怒”字,真是精妙绝伦——醉红酡红绯红殷红,渐淡渐浓的渲染过去,那脉瓣间便像是有血丝从肌肤里渗出,细细的血脉纹路,一丝丝从瓣根一直聚涌到尖角,那尖圆的花瓣便被这血脉兜捧着,拱成一窝窝小掌,掌窝里,举着融融的灯盏——那是金黄的花蕊呢!那卧在金黄嫩穗间的莲蓬——那时还未成蓬,便像是一把被一群戴着黄冠的孩子围拢着的圆圆的绿琴,却不敢发声,只是陪着展起霓裳红衣的花仙子们,静立在森森黛影里。

这时候,你阳光老兄就尽管发威吧,放肆炫耀你的热能和亮度吧!不管那舞台上的灯光是追光是散光,那光照角度是从头顶打从侧面打,我们的“出水芙蓉”(这才是此词的本原之义)不惊不嗔的,总能把饱孕光华的最佳面相,款款地向你递过来。——托着深重的林影,莲荷之美,那种呼之欲出、娇嫩欲滴的女儿的娇羞,那种被深叶深根深水所赋予的自重与沉稳,一时间,真是要让人失神,失语,无感,无言——那真是一种大音希声、大美无言的无言哪!

我的相机兄弟忙碌了起来。

我记得,印象派时期的法国画家——特别是莫奈,最喜欢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为同一个对象作画。他的莲池、圣母院、麦草垛、塞纳河等等,都留下了不同光影色泽的传世佳作。正是漫长慵倦的夏日时光,我何不权当一回自家莲池畔把弄相机的莫奈呢?我把茶壶、书本连同尼康老弟,一起搬到户外凉棚里,枕戈待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如此吟咏。可惜我不喝酒,姑且便以茶代酒,借日成月,照影对花吧!对的,还应该为花儿们放响音乐——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是说,“对牛弹琴”可让牛奶旺涌么;对花闻乐,莲荷也一定会更添妩媚吧?隔着纱窗,我一边读书、品茗,一边在乐声中随时观察着不同光影下的荷莲姿容。她们听乐,我在看花。只要偶有新见,心有所动,就提起家伙冲出去,及时捕捉她们各个微妙的瞬间。好像是《罗丹艺术论》里说过的:一个豆蔻少女最美的时刻,只有三五天;以我的观察,一朵荷花从含苞、绽放到闭合、凋谢,最璀璨的瞬间,也就只有两三个小时。——这真是寸美如金的时光啊。

我的越洋电话,也就开始隔三岔五的,给老父报告着我的花摄影,花消息。海那边的父亲不禁童心大发,电话里嗡嗡响着他的大锣大嗓:《诗经》有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隔着大山大洋,我看不见哪!(父亲,就是花骨朵儿捧到你跟前,你的眼睛也看不见哪。)——古人有“爱莲说”,你就给我一朵朵的,仔细说说你的“爱莲”吧!

那时候,其实父亲刚刚大病初愈——说“初愈”只是顺口之言,年近九旬的老人,却动了结肠癌的大手术。医院几回告急,我曾携妻女越洋飞回濒危的父亲身边,陪伴老人在阎王爷门口走了一遭终又安然归来。如今总算能够出院回家静养,只是,几经手术的刀光剑影,癌细胞却已经扩散,身子骨更是元气大伤。尽管父亲天性开朗达观,我心里明白,老人家,或许……来日无多了。

莲花,于是便成为那个夏天,我们父子俩隔洋通话,不言伤病而只言花事的专属话题。

胶片一卷卷吃进去,照片一张张洗出来。兄弟姐妹们隔洋悄悄告我:年底恰值父亲九十寿诞,阖家上下打算为大难不死的老人好好做一个大寿,聚聚福,冲冲喜。我便开始千挑万拣,从十余卷胶片、几百张毛片中挑出心仪者,编选我准备献给父亲的“百莲图”集。

隔着大洋,我真的开始逐篇逐幅的,为父亲——“说爱莲”。

——爸爸,这是“莲炬图”。“莲炬”,古人本来指的是廊庙殿堂里的一种灯盏,我这里取的却是它的本义——这是一朵绽开如同黑暗中的烛炬一样的红莲。今天的巾帼英雄,常被人们称作“铿锵玫瑰”,我这里拍的,却是一朵有风骨、有傲姿的“铿锵红莲”。杜甫《秋兴八首》诗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你看,只要心中饱孕阳光,无论经历几多风雨、几重黑暗,她都是那样不卑微、不畏惧地站立在那里。那夺势而起的颜色却是毫不含糊的,大色块,直言语,大开大合的。每一瓣殷红里都尽力伸展出自我与个性,而那金碧的蕊心,却又含而不露,融融然消隐于有无之间。不错,一定会有凋谢、会有弯折的时候,但她的天性,终究难改其亮眼夺人,年年岁岁,在暗影里呈现着刚烈,也呈现着娇媚;为世间传递着温热,也传递着自信……

——爸爸,这幅莲花,我题名“不染”。用的是唐人孟浩然诗句“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的意蕴。你看她,自一汪浊水中悄然而立,纤纤细手托起繁花一支,那沉醉阳光的红瓣金蕊,透亮一如水晶蝉翼一般,直把弥天的暗影黑幕,也托衬成了天鹅绒色泽。有微风的轻拂,有目光的惊叹,那尖尖圆圆的轮廓线条,却一径是峭然坚挺的,不扭摆、不低头的,一副纤尘不染毁誉不动宠辱不惊的泰然。其实,虽然孤高,她却并不孤单。你看陪伴她的,有大如团席、经络分明的绿荷,仔细瞧瞧,那碧翠的叶脉间,还印出我们勤勉守望家园的大狗亮亮的投影呢!

——爸爸,这是“莲心图”。古人说的“莲心”,常指敬佛之心。我这里,就姑且借作“赤子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吧。正午骄阳下,荷瓣飞扬怒张,那一无遮蔽、娇黄粉嫩的莲蕊莲心,便全然裸露在天光下了。灿灿然,莹莹然地,她是在向青天炫耀她的无邪而坦荡的生命呢?还是向世界发表她的无挂碍、大自在的宣言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的坦直里还是有矜持的,阳光、目光的烛照还是太刺眼,拉过一小片卷瓣,傍傍脸颊、遮遮羞颜吧。况且,可不要只顾丽色自赏,你看,繁华落尽后的前行姐妹,那一挑莲蓬里,饱孕着一颗颗回馈沧浪水土的莲心莲实,那才是活着、活过、到这繁华世界走了一遭的真正归宿呢。

——爸爸,这是“莲殇图”。拍过了莲花的骄傲,也想拍拍莲花的伤心。那侧畔荷叶上的伤痕,让人想到时光留在各种青葱绿叶上的齿印鞭痕——原来那超绝群芳的红艳,是“拼然一怒是红颜”的红哪!因为愤怒,才有激情;因为关心,才会痛心;因为地气,才有血气。——出污泥而不染,集千娇而不媚,那是莲花的担当;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炎凉冷暖、显隐浮沉而不改一己的颜色,那就该是赏莲人、爱莲者的担当了。我们存活的这个世界上,正因为风花雪月里有太多的饥号哀啼,才更须在那哀啼饥号里,守持着内心的风花雪月。忘记了是古人还是今人的句子: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或许就是一朵红莲,也能让我们参透大千世界的诸色诸相的缘故吧!……

——爸爸,这是“莲桥图”……

——爸爸,这是“洒然图”……

——爸爸,这幅的题目是:“女儿,莲花,狗”……

是的,我知道读到这里,读者诸君一定在窃笑了:你这是在做骚人墨客的文章呢!隔着大洋通话,你是断断不可能这么着跟父亲说话的——自然。其实当时,父亲也一再这样点穿我:你怎么是在说莲花?你是在说人呢!我便含笑不语。——知子莫若父。我当然知道自己是故意借莲花,说着人生的道理——父亲,这也是你从小身教言传,教会我的立身处事的诸般道理啊。

……一转眼,花谢了,荷残了,夏尽秋临了。我的“百莲图”也终于在千筛百选中以《莲炬集》成册,而父亲,又从医院几进几出,已经步向人生的冬季了。我知道,按古俗,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那正是我在莲池畔为荷花立影奔忙的日子),我却在忧心着,父亲日渐衰颓的身体,能不能支撑到农历十月老人九十大寿的日子。父亲平素古道热肠,好人缘,广人脉,我听说已经有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诸方亲友相约赴会,要好生为历劫归来的寿星公醉一场了。屈原《离骚》诗云:“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我则开始从我的《莲炬集》里挑选出数十篇幅,放大为8×10的大幅影照,过塑上膜,准备作为献给父亲的贺礼——同时也作为代表父亲,送赠远道亲友的谢礼。我选择了大学的秋假启程,专程万里赋归为父亲贺寿。临行之日百感会心,曾赋有《金缕曲》二首,中有莲荷句:“岁岁红莲今犹妍,雨过风荷又起。再沽酒,共贺翁喜。”

秋声朗朗。北美新英格兰已进入冰天雪地,海那边的南国花城,仍旧是一片金爽天色。父亲的寿筵,开成了一个百十人欢聚的诗会。各方亲友朋辈轮番上来敬酒诵诗,我朗读完自己的《金缕曲》,又代父亲诵念了他新写的十首“九十自度曲”。席散,我的放大制作了的莲花精选册页,终于捧到了坐在轮椅中的父亲面前。略带病容疲惫的父亲,眯着眼睛,笑盈盈抚摸着那些他似乎那么熟悉的《莲炬图》、《不染图》、《莲心图》们,依旧那样声气响亮地,向远道从北京、山东以至北美洛杉矶、温哥华来的诸方贺寿亲友,一幅幅,讲解着这些莲花故事。于是,我自己亲手养植、拍摄的这些荷花的影照,就被围拢过来的亲友们哄抢而尽。如今,荷香万里,她们应该已经一帧帧、一阕阕的,悬挂在四海八方的青壁之上,像沧浪间悠游的一盏盏灯火一样,散发着岁月的芳馨,照亮着各位人生行旅上的雪泥鸿爪、辙印履痕了吧。——自然,这莲荷的芳馨,也覆被于父亲生命的余光之中,陪伴着老人,又从死神手中抢夺回一年有余的光阴;在度过他的九一华诞之后数日,于睡梦中平静离去。——父亲,我知道你是带着莲花一样的微笑,无怨无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你生前好像没有为莲花作过诗,在你辞世一周年的日子,我遥寄这篇关于莲花的文字给你,却想记下你的两首《咏兰诗》作结:

为爱温馨喜种兰,一株独秀影姗姗。

小园半角藏清淡,留得幽香沁两间。

翡翠为衣玉为裳,天生丽质不寻常。

诗成蕙叶字犹绿,吟到兰花句也香。

爸爸,我斗胆为你改一字:果真是——“吟到莲花句也香”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