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开始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袭击沈阳。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政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相继建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0年3月,汪伪政权即伪国民政府宣告成立。这些都是日本政府“以华治华”政策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敌人的这一掠夺的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国人的;不但是对下层民众,而且是对上层成分,——当然对后者稍为客气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别,并无原则之分。大体上,敌人是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在物质上,掠夺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掠夺生产工具,使中国民族工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侵华日军在物质上掠夺中国人民的同时,在精神征服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一时期道德变化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日本在中国占领区进行亲日的奴化教育中,大力宣传日本的道德和宗教精神,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曲解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和伦理道德。伪政权还模仿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发动了所谓新国民运动。日本的奴化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尽管对巩固日本在占领区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随着侵华战争的失败而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