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个“轴心—车轮”理论。并且说明这个理论源自于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现实。但是,作为区域经济的“车轮”,只是其中的一个;还应该有另一端的“车轮”,它在哪里呢?
——那就是来自“领域经济”的车轮。
“领域经济”,它固定在总部经济“轴心”的另一端。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个过程。最早的区域经济,完全在家门口形成;随后跨乡、跨县、跨市、跨省,以至跨过国境线……那时的区域经济,在实质上,没有离开过“地缘经济”概念。
地缘经济虽然走过上千年,但它也不过是个短暂的过渡。人类科学发展使“地缘经济学”正在日益失去历史的光彩。地缘,这种源自于“陆地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人类屡屡“脱离地面”的强烈挑战。海洋经济是最早挑战陆地资源的,随后是人类依托海下、地下、天空、太空、外太空的信息和媒介,依托于高速、超音速、超高音速的交通工具,以及语言、图像、多媒体等高科技沟通工具,建立起来的“看不见地域”的一个个经济王国。
在这些“没有地域”的经济领域,同样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比如:全世界的通信信息与互联网产业、全世界的电影电视传媒产业、全世界的大型公众活动产业、全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全世界的航空航海航天产业等,越来越多。美国的好莱坞娱乐和航空航天两大产业,几乎要垄断全球市场,提供着全美最大外汇收入,却从来没有形成什么自己的地理王国,也没有受到过地缘方面的限制,但它的确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这些独立的经济产业领域的发展成果,甚至比区域经济发展更快、更多、更有成效,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组织、个人主要的经济收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类经济活动的进步,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经济”的挑战;是“区域经济”概念从狭窄单一的“地缘主义”向广阔深刻的“多元化主义”的体系扩张和思维革命。
由此看来,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区域”已经不再是独属于“地域”了,它在包含着“地域”的同时,还包含着“领域”的概念。区域,从字义上已经有新的理解:区即区分;域即领域。这就是新经济的区域概念。
实际上,即使就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撰写者,也从来没有把“区域经济”限制在“地区”这个狭隘的概念范畴,相反,他们极力主张的是,所谓“区域”,泛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某些具备共同属性的“共同环节”的经济类型。只是到了后来,人们不知道什么原因,才把“区域经济”理解为狭隘的“地缘经济”或“地区经济”。
那么,对于领域经济来说,其与总部经济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领域经济就是区域经济。所以,领域经济与总部经济的关系,本质上等同于区域经济与总部经济的关系;只不过就是将区域经济中传统意义的“地域资源”抽出来,置换成“行业资源”就可以了。因此,领域经济与总部经济之间几乎所有的关系特征,都与区域经济和总部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征相同。
这里需要说清楚的,是总部经济城市,这种“区域经济”中的特定事物,在“领域经济”当中怎样改变自己的形态。
首先我们要认清城市的实质。我们已经在前文指出过: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参见著名城市学术专家朱铁臻、刘易斯·芒福德)。那么,当环绕人类城市的外在的环境改变时,也就是说——当土地资源作为外在形式的区域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作为人类文化表现外在形式的“人类城市”——也必须跟着改变。改变成什么呢?
改变成为保存其本质,剔除其外壳的人类某种文化管理职能的机构。
比如说,2006年,美国南部沿海的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的海啸,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吞没了整个的新奥尔良城。那么,我们假定这个新奥尔良城市完全彻底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奥尔良城侥幸活下来的上百万新奥尔良市民,怎么样继续生活?谁来负责组织和管理这些往日市民的衣食住行?难道说,城市没有了,原来的城市组织就不再负起责任来管理他们了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正相反,新奥尔良城市政府比往常更加努力地发挥着组织和管理作用,“在两周之内为这群灾民恢复生活能力”而自觉勤奋地工作,成为这些没有“城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组织管理人员的唯一职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之追求。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终于看到了脱去“城市形式外壳”的人类管理内核。这种组织管理内核,在没有城市外壳的情况下,它是由纯粹的某种动机的“人类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组织形式,一点也没有失去,甚至更加体现出“城市的职能”那种作用。这,就是人类组织。
人类组织往往不是为了“被海啸淹没的城市居民”所成立的,它的成立有比“造福于地方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远大、更加持久的想法。然而它的本质,与人类城市(对不起,城市也是人类组织)完全相同,毫无二致。
人类组织不仅可以包含现今城市政府的各种功能,而且还可以包含现今城市政府无法包含的功能,它和总部经济一样,可以将反映人类智慧高端的创意中心、研发中心、教育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决策中心、指挥中心、企业管理中心、标准制定中心、运营中心、金融资本中心、法规中心、政策中心、信息中心、商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宣传广告中心、安居休闲中心、医疗中心、娱乐中心等总部机构全部进行整合,使之发挥聚集和扩散作用。人类组织的明天乃至未来,是无限辉煌和不可限量的。
人类组织的创建,是人类社会进入高端智能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动机和目的。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管理能力。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法律基础。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经济效用。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社会效益。
人类组织的建立,无一例外地具有像城市政府那样共同的本质地位。
现在我们可以对问题给出答案了:
总部经济城市,这种“区域经济”中的特定事物,在“领域经济”当中将自己改变过后的形态是——人类组织。
那么,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组织呢?
正好像“有多少区域,就有多少城市”一样;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世界上有多少可能性的领域,就可以有多少人类组织。
这样的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既然区域经济的核心是总部经济;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领域经济的核心,就应该是人类组织——答案是肯定的。
正是人类组织,像“轴心”那样带动了人类领域经济的转动;
正是领域经济,像“车轮”那样带动了人类组织总部的运行。
这样的推理,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得出一个更新的结论:
在地球人类的经济活动当中,有多少种产业或者行业活动领域,就可以有多少种总部经济。还可以进一步推出结论:随着未来人类在空间和虚拟空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领域经济总部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有可能超越“地域”概念的区域经济。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设想:当人类地球的表面完全不再存在“地域”概念的区域经济的时候——当然,那还很遥远——领域经济可能全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
人类组织是人类城市的发展;
领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在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领域经济与总部经济的“轴心—车轮”关系,正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综合领域、单一领域、单一行业和单一产业领域等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中——
综合领域方面的重点事例包括:
联合国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总部与全世界参与该组织国家的关系;
八国首脑会议总部与相关国家首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世界国家会议组织总部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单一行业领域方面的重点事例包括:
联合国下属分支机构总部与世界上相关行业机构之间的关系;
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国家组织总部与相关国家核能机构之间的关系;
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总部与世界各国奥林匹克体育组织的关系;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与成员国军事经济机构的关系;
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总部与全球相关生态保护组织的关系;
电影奥斯卡大奖颁奖委员会总部与全球参赛电影组织之间的关系;
世界小姐大赛评比委员会与全球参赛组织之间的关系。
此外,单一产业领域包括:
好莱坞国际电影产业决策总部与全球电影产业基地的关系;
美国硅谷微电子产业决策总部与全球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关系;
德国科隆国际展览行业决策总部与全球展览行业组织机构的关系;
伦敦金融城金融行业决策总部与世界金融行业机构的关系;
美国纳斯达克虚拟股市交易运营总部与全球中小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美国互联网虚拟指挥运营总部与全球网络终端用户之间的关系;
卫星通信系统信息运营总部与低太空通信卫星网络客户之间的关系;
拉斯维加斯虚拟博彩经济金融运营总部与全球虚拟网络博彩产业的关系;
等等。
前不久,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某发展机构的官员们打来电话,希望我们帮助他们策划和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发展公众营养产业的方案。官员们同时送给我们一大本关于投资人民币上百亿元建立中国最大的营养产业基地的图表和文件。根据他们这些文件的精神,中国首都北京的近郊区或者国内某地将有可能在最近十年内出现一个新的“公众营养产业园区”,或者按照他们的说法,叫做“产业基地”。他们希望该基地的诞生,将成为领导中国新兴的公众营养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本营。因此希望我们能细化这套文件。
但是,很不幸,我在策划中把这个方案给彻底否定了。
因为,根据总部经济与领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轴心—车轮”原理,我认为:新兴的公众营养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本不能再去走“大工业革命”的老路。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只能采用总部经济的形式,去启动公众营养产业这片未开垦的领域经济(或者叫区域经济)的沃土。我们的行业领域决策机关在今天已经不应该再去搞什么“基地”了;需要我们做的是:大规模、高品位、前瞻性地去聚合中国乃至国际上最先进的公众营养行业或者产业的高端智能,其中包括公众营养的创意中心、研发中心、教育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决策中心、指挥中心、标准制定中心、运营中心、金融资本中心、法规中心、政策中心、信息中心、商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宣传广告中心、安居休闲中心、医疗中心、娱乐中心等适合于该行业总部经济生存发展的环节。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翠谷”。
我们的策划方案提出以后,受到该机构某些负责官员们的热情欢迎;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官员的质疑,个别官员甚至中途离开会场再没回来。我觉得那些反对者除了眼前看得见的钞票以外,恐怕看不到别的东西,甚至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非要搞什么总部经济?为什么非要把那些“提着巨额钞票”找上门来的大工厂、大企业的老板们拒之门外?
我们的一些官员,他们不懂得甚至也不想去搞懂:只有总部经济才能承担起整个中国公众营养产业领域发展的重任。他们也不懂得:只有打造中国公众营养领域的总部经济,才能使这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快地达到发达国家的同行业水平,才能尽快地甩掉“东亚病夫”的影子,让中国人身材健壮、精神抖擞地站起来。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仍然坚信,中国的公众营养事业终将会要按照“翠谷模式”前进。一切陈旧的东西尽管有暂时的权力支持它,也早晚要消失。
这也是我预料之中的。
领域经济的形成或者说行业经济领域的形成,是总部经济形成的环境基础;只有总部经济的发展,才是领域经济或者整个行业领域经济得到繁荣发展的战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