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金融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同时它又会对金融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金融改革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金融改革主要有三大任务:一要优化所有权结构;二要加快制度建设;三要促进银行业内的竞争。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4年底,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全国12个城市为中国客户提供从人民币到外币的一整套服务。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将全面展开,金融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正在加快呈现出来,而只有竞争才能够改变我国金融服务落后的现状,只有竞争才能加快金融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

为此,我们要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来促进金融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又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关于资本市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有两个重要的提法,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要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二是资本市场的产品要多元化。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本脉络,即都是从单一走向多元。一个没有选择的经济环境,肯定是不具有活力的,所以,所有制也讲究混合,讲究投资多元、产权多元等等,都讲“多”。只有多,才可能有充分博弈,才可能有优化组合;只有多,才可能形成竞争,乃至达到有效竞争。企业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直接融资,也就是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已经从2001年的15%下降到2003年上半年的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的融资包括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间接融资,也就是向银行借贷。间接融资实现了资金从富余主体向短缺主体的转移,这是我国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基本格局。今后证券市场肯定会越来越活跃,但是即便如此,目前这样一个基本格局大概也很难改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直接融资,也就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市场中心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发现粉墨登场。有一个著名的金融学家叫博迪,他说金融体系将出现革命性变化。所谓革命性变化,就是证券市场空前活跃,商业银行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可能消失。他认为,以后银行就不需要了,因为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分离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这两大传统活动。在证券市场、资本市场中,银行的这两个功能实际上都可以取代,并且可以更好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认识。但是也有另外的一些分析,比如像美国的经济学家米什金认为,即使在美国,发行股票和债券也并不是企业融通资金的最主要渠道,银行在金融体系运作当中,仍然十分重要。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直接融资市场体系还不完备、企业信用水平偏低、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健全、金融中介机构和专业性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水平还亟待提高的情况下,间接融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所以说,金融改革的任务非常突出。由于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有限,还没有从低迷状态解脱出来,所以我国现在90%以上的融资手段还是间接融资,只有10%左右是直接融资,今年大概是5%。这样一来,我们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就非常大。所以,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而这个资本市场,广义地说,也包括银行信贷。

资本市场的成长实际上表明了市场经济的成熟,如果没有金融体制改革的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不成熟的。只有广泛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才能够真正作用于市场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从市场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来促进金融改革,进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但是,据有关研究分析,银行业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目前还处在一种两难境地,突出表现为“三不”:第一,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实力差,所以银行怀疑其还款能力,不愿贷;第二,有些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所以银行怕赖账,不敢贷;第三,有些民营企业担保抵押难落实,所以银行就没办法贷款,不能贷。这“三不”链条对于密切银企之间的联系,对于为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是绝对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呼吁金融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找出更好的途径来解决这“三不”链条。一方面民营企业应该更好地树立信用观念,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艰苦奋斗,尽快地扩张规模,使自己的实力更加雄厚,从而获得更高的贷款资信度以及实力证明;另一方面在担保抵押方面也要有所创新。如果不能够从这种“三不”陷阱当中解脱出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肯定会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这里的关键是要从产权制度方面寻找金融改革的根本性突破。金融改革到底怎么改?还是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要从产权制度着眼。我们现在的所有改革,如果脱离产权制度这个核心,一定不是深层次的。只有抓住金融改革的核心,在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进行改革,才能最终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与市场经济真正适应的那种金融环境。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都想绕着产权制度走。从最早的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乃至委派监事会等等,无不试图绕开产权这么一个根本,所以才有无穷无尽的改革成本投放。直至今天,我们终于醒悟:应该改变一下企业改革的成本投入方式了!所以,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从全球范围看,这种产权制度、产权经济学早已诞生,但对于中国这么一个迟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能够提出这一点,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绕不开产权制度,金融改革也是一样。

下一阶段,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当是:第一,要将现有金融机构真正变成企业,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办成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而且还应该挑一些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这种上市应该区别于以前那种做法,尽可能减少“一股独大”现象,或者是占绝对比例。按照一般规则来说,银行上市有一个指标,就是不良资产必须在10%以下,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好一点,不良资产也还有11%到12%,其他几家都是20%以上的不良资产率,都很难达到上市的要求。第二,要加快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像国家开发行、进出口银行等等,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要引进竞争机制。贷款的地区重点和行业重点都要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现在一说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就不亦乐乎,都在那儿比,看哪个省的政府向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要得项目多,要得多就高兴,要得少就埋怨。吉林现在的日子就很难过,因为吉林要得最少。这种倾向对于经济发展是有伤害的。现在依然是跑“部”前进,都在那儿争抢国家的资金。过不了多少年,这种资金利用率的低效状态,还会进入一个怪圈。我认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是应该在产权制度改革、在体制创新上下工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不就是因为国家资本无限投入,而又没有真正的责任引起的吗?争抢项目,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包括各个地区的创业精神的培育。反过来说,民营企业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不就是靠自己拼吗?哪儿有国家的无偿拨款,哪儿有国家戴帽下达的项目?所以,怎样让这些政策性银行做得更加科学、合理,也是金融改革的一大重点。第三,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改造。对于现有的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应当看到这是一种希望。中小型金融机构只有发展起来之后,才可能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因为它们更具有对应性。同时,对大的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又构成新的竞争。所以,就如同要更多地扶持中小企业一样,在金融机构中也要更多地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吸纳社会资本,让非公有制资本介入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改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如果有一定的实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不妨多介入金融机构的这种改造。第四,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农村信用社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加以分类,改造成地方性银行,为农村经济服务。现在农村的非农化步伐越来越快,最典型的就是深圳。深圳到2005年,将成为全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人口的城市。所以,农村的地区性银行将来也都会变成城市的,至少是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而言,从这四个方面来寻找突破,有助于金融创新。

金融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控制担保风险。控制担保风险,是实现金融改革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的关键。在上述“三不”链条当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担保抵押难落实,所以又影响到银行不能贷、无法贷,想支持你,它也不敢,这也是有规范的。所以如果有担保作为中间环节,就可能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尝试建立民营企业的贷款担保公司和贷款担保金。这种担保的进一步扩大,实际上就等于扩大了民营企业的借贷量,所以,这种担保一旦落实,银行与企业之间就可能取得双赢。

解决担保难的关键是政府要设法来撬动信用担保的杠杆,包括出一定的资金,联系社会上一些有信誉的机构,比如像工商联这样的机构,组织一些比较有声望的担保公司,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福建省有一个福安市,就是财政出资560万元,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吸引民营企业投资520万元共同入股,成立一个担保公司,专门为电机、电器行业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成为中国首批104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单位。像这样政府和企业及一些中介机构联合组建担保公司的做法,如果在全国各地大量采用,将有助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一些支柱产业的崛起,弥补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稍不留神,市场机遇就过去了。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历来难度是很大的。从世界范围看,金融业在对中小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总体上不多,在中国更是如此。民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信息透明度要加快改善。银行对于民营企业进行贷款的成本要尽可能缩小,风险要尽可能规避。

我认为,我国民营经济正迎来一个空前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一次思想解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揭开了公有制的神秘面纱,个私企业、民营企业也不是完全被排斥在所谓的公有制之外。我觉得,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来完成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论非公有制经济的公有性》。为什么一定要将公有制狭隘化呢?我们的民营企业、个体企业难道没有公有性吗?非公有制企业、个私企业、民营企业怎么就没有公有性呢?任何企业,哪怕是卖酱牛肉的夫妻店,打从工商注册登记那天起,打从市场交易行为发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在承担社会责任了——比如提供就业岗位。前不久我带中国企业战略发展高层访欧团到欧洲四国考察,其中有一个团员是广东东莞一家制鞋企业的老板,是部队转业的。该企业越做越大,已有员工6000多人。他对我说他极有成就感,养活6000多人呢!一个企业做好了,还给国家缴税,这是不是社会贡献?是不是也叫公有性?一个企业做好了,还能锤炼出那种意味深长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外溢”给社会各个方面,这是不是公有性?所以,我觉得非常应该鼓励、维护、爱护个私企业、民营企业,他们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财富源泉。

随着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化,许多定理都应当进行修正。以前说资本家的每一个铜板,都滴着工人的血。而按照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是不是也应当承认今天企业员工的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老板们的心血呢?

创办一家企业,首先要有资本投入,谁投入资本,谁就得承担风险——跟资本对应的风险。没有资本,就注册不了公司。公司注册不了,怎么提供就业岗位?怎么缴纳税收?这就都不可能了。所以说当“周扒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他要早早起来学鸡叫。有人说他把长工叫起来之后去睡觉了,他睡得着吗?他还有监管的责任,他还要身心俱疲地思考发展,他的劳动强度是很高的。

我还有一个看法,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也要争气,要给自己争光,要为自己不断地提高层次努力。的确,资本短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还有比资本短缺更重要的问题,对此千万糊涂不得。

一个很有战略、很有企业文化、很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往往也不短缺资金。而资金的短缺,则总是由其他短缺引致的。民营企业家们千万不要由于有了一点钱,就忘乎所以。要感谢员工,要感谢用户,感谢社会,感谢国家,感谢我们的执政党。所谓的企业家,往往都是深刻的人道主义者;所谓的企业家,一定是具有深邃眼光的管理思想者,甚至是管理思想家。深刻的人道主义者体现在他永远心存感激,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哪怕还有一些不公正,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都持以宽容的态度。一方面用做好企业的方式,去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期待着时间的发酵,对未来充满信心。民营企业家们需要有这样一种平和心态、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和心态、平常心深刻表现在对员工的态度、对用户的态度、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上。而心存感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有了钱之后,不能够文明地去处理财富,这个财富是很可能把自己给淹没掉的。财富并不会无条件地给你带来幸福,连隋炀帝都说“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春兰很美丽,秋菊很美丽,但都仅仅是“一时之秀”,它们确实比野草丛生更有价值、更美观,能够奉献给社会很多美感,但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要看得到终点,才能使我们的步履稳健。资金短缺这些问题不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是人格精神不能短缺,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人生境界不能短缺。所以,平和心态、平常心,对于做老板特别是想做大老板的人,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把企业越做越大的创业家、企业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原载2005年7月8日《民营经济内参》)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