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排名中不断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社会投资总额中,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非国有投资以年均递增27%左右的速度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了蓬勃活力。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述对民营经济的评价,那么也许可以说,20多年改革开放的最重大成就,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外,就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而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则生动地表明正是民营企业家们堪称当今中国人力资源理论的最佳实践者。据有关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产值每年平均递增71%,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在全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其中80%是民营企业。
但是,民营经济目前也开始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急剧变化的时代,催生了大批的企业家;急剧分化的时代,也使竞争加剧,从而使民营企业的“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民营企业每年约有10%的淘汰率)。面对这一急剧变化与分化的时代,民营经济怎样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毫无疑义,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丰富多彩的经济学研究中的天才发现之一。迄今为止,或许没有哪一门理论能在直接关切人自身、肯定和激发人的经济能力方面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媲美。它是经济学对人自身特别是人的经济能力的第一次最直接、最专门的理论阐释。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舒尔茨、贝克等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就总体而言,政府总是一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往往决定着有关经济制度的性质及推行。因此,人力资本的存量状态与增量方式都受制于政府给出的特定经济制度。而对当今中国来说,清除歧视性的制度环境,则是促进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首要前提。这特别明显地反映在与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密切相关的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上。面对汹涌而来的“民工潮”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创业包括举办企业,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歧视政策,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些歧视性政策及做法阻碍了劳动力市场发育进程,增加了农民外出就业的难度与成本,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在迁移中形成人力资本,必须加速改革才是。
由此可见,制度变革显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光靠机制优势也远远不够,弄得不好,也同样会患“国企病”,诸如机构重叠、办事“踢皮球”等,因此也要不断进行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的函数。即使从人力资本角度观察,也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没有最进步的企业制度,就不可能有最优异的企业。但尽管如此,民营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本方面亦应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民营企业家们也必须加快自身人力资本结构的更新优化,彻底抛弃“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等小富即安意识,在实践中加强金融、信贷、营销、财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与经营素质;同时要悉心研究培育和用好人力资本的各种先进之道。那种一味靠胆量、胆魄打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市场日趋规范,特别是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有胆识、有胆略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的伟岸一族。人力资本状况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选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国际竞争力等。在不可避免的人才争夺战中,民营企业有可能以其独特的为国有企业不可比拟的机制优势特别是体制优势获得更多的主动——以一方水土养八方人才,以一流人才生产一流产品。
比如,温州是民营企业非常活跃的地区,民营经济产值已占GDP 99%以上。温州经济是典型的“老百姓经济”、“温州人经济”,乃至“形象经济”。正是脱贫致富的千年梦想,使温州人从原先所谓“可怜的温州人”,变成“可怕的温州人”,直至现在的“可敬的温州人”。其激变过程充分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发展,不仅伦理道德能得以重塑和提升,人力资本积累也会趋于丰厚。所谓“可怜的温州人”,就是温州人干的都是“北京大爷”之类不愿干的下等活、粗活,反映出当时的温州人尽管有相当的商业意识,但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仍处于较低层次。所谓“可怕的温州人”,就是曾一度假冒伪劣之风盛行,致使全国各地一提起温州货几乎谈虎色变甚至“同仇敌忾”,致使温州商品信誉败坏。所谓“可敬的温州人”,就是温州人痛定思痛,搞“二次创业”,自己起来坚决打假,并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搞重组、搞调整、搞产品升级、搞“一产一业、一村一品”、搞“小型巨人”,以诚实、勤劳和智慧创造温州人自己的名牌,提升温州产品的品质,使之广受全国市场欢迎,许多产品还在国际市场占据领先份额。这表明当今的温州人已在市场经济的波折和历练中,学会用“智”包括用“诚”挣钱,而这正是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加大并得以改善的结果。
事实上,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我国一代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逐步成长起来,对人力资本的价值有着极其强烈的认同,对人力资本存量的短缺现状也焦急万分,现在的出路是必须加大投资,并参与人才大战。有记者曾这样问过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请问您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南存辉当场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回答说:“人才!”民营企业从现有规模看,大多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主管中,有人统计大约50%以上只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显然这与民营企业所要面对的竞争重任越来越不适应。同时,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比国有企业要频繁,员工进出的频率也要快得多,这都内在地要求民营企业应加快建立并完善留用人才机制,包括人力资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流程中,人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在民营企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在很多民营企业里人才成为主要资本构成已是一种不争的事实。能否把人力作为资本、把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一种平等的资本拥有者善待,是关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稳定员工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决定性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前些年,人们崇尚“低成本扩张”,一些民营企业也搞兼并收购,试图使企业迅速做大。但是,其盲目冲动的后果却是成本扩张。不少企业忙于购并,不仅没有实现可观的资本运营效率或资本营利性,反而背上了沉重包袱而苦不堪言。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是长期忽略人力资本积累的企业,它们没有弄清楚企业迅速膨胀后,真正能管好此类“大企业”的企业家在哪里。这让我们牢记:创造新企业的不是资金,而是企业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尽管成长很快,但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未充分经受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竞争惊涛骇浪的洗礼,人力资本存量尚欠丰厚,而且与物质投入相比落差还很大。因此,企业家们尤其要学会“学习”、学会审时度势,要如同宋代思想家朱熹所说:“无一人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地不学,无一物不学。”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一手办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就主要得益于长期不懈的刻苦学习。他一般不陪餐,非陪不可时就在职工食堂小餐厅用餐。他从未在邻近的杭州等繁华城市过夜,在一百公里内开会办事,一般都连夜赶回萧山家中睡觉。他对别人称为“享受”的东西都淡泊处之,而把学习与成就事业看做最大的“享受”。他长年坚持每晚看电视新闻、看书看报,不自学四五个小时不休息。他还经常到大学听课、听各种讲座,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由于少应酬多学习,其人力资本积累比一般人丰厚,使之驾驭企业如入自由王国。鲁冠球的成功之道表明,人力资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有用能力”只能靠自己艰苦磨砺方能拥有。抗得住各种诱惑的人,才可能真正具备“有用能力”。
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形看,民营企业家尤其要注重从信用管理中体现出良好的人力资本。许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做不强?从社会的角度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是一大原因;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普遍失信也是一大原因。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表明,市场交易正在从易货交易走向信用交易。经济越发达,对信用交易的要求越迫切,信用交易量也越高。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交易量已占到总交易量的80%。而我国目前信用状况则令人担忧,信用危机很是严重。普遍的失信现象造成社会的不信任状况,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又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仍然依赖血缘关系去维系,其后果必然是很难成长为大型企业、优强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亟须在培养良好的职业信用等方面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守信用、讲信誉的道德水平。如此,信用缺失的危机状况反倒有可能催生信用经济更快的到来。
在市场竞争中,“首屈一指的公司里要有首屈一指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训及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理论揭示,正是由于知识和智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本价格暴涨,所以才有了“人的暴利”,而且社会经济的权力结构也越来越以人力资本为尺度展开。这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就促进人类进步而言,堪称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它将推动整个人类迎来新的纪元。在这种追逐“暴利”的竞赛中,民营企业必将整体地更新素质面貌,并进而使得整个社会在文化修养程度与精神文明水平等方面获得空前提高。
(原载《在京浙江人》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