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推进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什么?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加入WTO后,受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所驱使,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一种复合性的调整,不仅涉及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还与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同时也直接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之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等,因而显得分外复杂。再加上本届政府成立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有产权入场交易、国内外选聘高管人员、股权分置、业绩考核等,都无一例外地触及国有企业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前景。这会导致一系列深刻变化甚至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具探索性、挑战性、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因而引来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是非常自然的。
从微观层面看,这一轮国企改革试图解决“深层次矛盾”,是“攻坚阶段”,也就是说,要直击“核心部位”,即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这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实现“战略退出”,将其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如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等。这是一项脱胎换骨的变革,产权结构将完全不同于先前单一的国有制,特别是经营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产权要得以落实。同样也基于上述复杂性,使得千千万万个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中充满变数,使得现有利益格局(职工利益、经营管理层利益以及相关的家庭、国家利益等)充满变数,命运与前途的牵动必然使社会公众倍加关注。特别是在具体的产权变革过程中,一些企业以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方式被瓜分,以改制为名中饱私囊,造成国资流失,玷污了改革名声,更招惹百姓非议甚至愤慨,这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但是,无论有多大困难或风险,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其稳健提速也势在必行。我们已没有太多慢条斯理的余地了,决不能冷落改革,更不能知难而退。即使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只有在深化改革中才能根本解决。可以预言,旷日持久的国企改革正在步入倒计时阶段!
(原载2006年3月1日《人民日报》,此为原稿,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