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民营企业要正视和珍惜危机锻炼
在线阅读 收藏

美国由次贷而危机,又由次贷危机而酿成国际金融危机。其涉及之广、危害之深,有说是“百年一遇”,有说是“百年不遇”……而国人将此译作“金融海啸”,我颇觉精准,因风暴之类尚可预测,但海啸很难预测,往往突如其来,而且造成的损失总是灾难性的。

面对这场前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采取了前所罕见的联合救治行动,到底能否收到前所罕见的灵验效能?可否“速效”或出现奇迹?会有什么后遗症?该如何清理?往前演变是何态势?能打破以往的周期律吗?这些都有待观察,尚难推算。因此,基于以往经验而做出的种种预测,都很难完全对应于这么多“前所罕见”,并全面覆盖或拿捏一切变量和不确定性,我认为姑妄听之可以,但万勿盲信、盲动。在这方面,恐怕邓氏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是最真实因而也是最可靠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面对危机可以不作为或者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切有希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当勇于正视并万分珍惜危机锻炼。

首先,必须搁置一切抱怨与责怪。君不见危机当前,国际社会曾一度“指责潮”涌起,弄得不可开交。对此,新加坡《海峡时报》这样刊文描述:“政治家们指责投资银行家,而投资银行家则谴责会计‘以市值计价’的规则,使他们所有独具匠心的发明变得一文不值。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指责卖空方和美联储没有挽救他。”“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不点名地指责总统布什。布什则将矛头指向了其前任比尔·克林顿,就是在他当政时期,美国开始放宽对银行的监管。克林顿的矛头则对准了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他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对衍生产品大力保护助长了近年来的肆意挥霍。其他批评格林斯潘的人的指责则进了一步,矛头延伸到了自由市场经济学先知米尔顿·弗里德曼身上。”“平头百姓指责华尔街,而华尔街则指责信誉等级评定机构将AAA级等级给了失业者购买的房屋;评级机构指责房主没有抵御住购买自己负担不起的房屋的诱惑。”“欧洲人指责美国资本主义,直到他们自己的银行开始倒闭为止。随后他们将罪责归咎于小国冰岛,后者成为目前这场危机中第一个真正宣布国家破产,并将银行业收归国有的国家。冰岛指责网上银行使得喜欢负债的欧洲人轻而易举从雷克雅未克的银行借钱。”“有些人指责中国向美国人廉价倾销产品,价格之低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虚假的财务安全感,并声称,中国人保持高储蓄率的嗜好导致资产价格过度上扬。这就好比美国强盗起诉遭抢的房主,没有加强防备,使得他得以破门而入一样。”“因此谁是罪魁祸首呢?答案是:上述所有各方都难脱干系。”

中国及中国企业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算不上最严重、最惨烈,但仍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周期处于下行调整阶段,经济环境趋紧,因此也不免听到一些抱怨与责怪之声。而事实上,“指责潮”的出现,表明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长大!因为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已使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唇亡齿寒,一旦弄出个祸乱来,谁都“难逃干系”。眼下,美国作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发源国,同时也已成为国际联合救治行动的主要组织国。这说明,不要低估美国动员全球资源去化解危机的地位与能力,而各国配合行动则主要是为自身利益所驱动。因此,及时搁置各种抱怨与责怪,共克时艰,才是符合全人类最大利益取向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中国企业应当持有的眼光与品格。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危机来临的必然性与绝对性。经营企业,必与风险为伍。风险管理学揭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所涉大大小小风险达上万种之多,而危机则是风险积聚后的极端爆发。对于企业而言,一般都无法掌控或管理外部的宏观层面上的各种危机,因此,即使不遇到“非典”袭击,也会遇到冰冻雪灾或者大地震;不受害于亚洲金融风暴,也很难幸免于国际金融危机……总之,该来的必然要来,该碰上的也许怎么躲也躲不过;更何况,假定外部的宏观层面上的各种危机都与你擦肩而过,请问在内部的微观层面上就没有任何风险以及危机之虞吗?比如接班人危机、财务危机、客户或媒体关系危机、法律诉讼危机等等?我想,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扑面而来中,从已有158岁长寿纪录的“雷曼兄弟”顷刻崩塌以及诸多强势企业的悲惨倒台中,多少应当领悟到任何企业其实无一可以免除或躲避危机甚至是致命危机的冲击,也就是说,在企业的成长途中,或迟或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乃至危机考验。这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容存在任何幻想与侥幸。这或许可看做企业或企业家的一种人生悲情,但是体会于此,是不应当走向消极或失望,如同人一出生便面临死亡的种种可能,但并不影响谁都试图活得更好一些那样,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率,理应比基于或然率的“活法”多一点从容与坦然,从而将应对的准备做得更充分、更完备、更有提前量一些。

民营企业的出身路径,早已决定了它具有夹缝中求生存的豪侠气质与秉性,对各种危机的降临更具有防御与对抗的本能。民营企业从荆棘密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风险与危机几乎是它们成长、成熟乃至成功的“伴娘”。可以说,没有风险与危机相伴,就没有民营企业的精彩。这么说,不是偏好风险、偏好危机,而是说面对风险与危机,既然没有任何退路,也就不必怨天尤人,不妨抖擞精神、积极向上,这更符合民营企业的时代品格与风貌。危机当头,我们应当更有这种理念与精神。

再次,必须加强危机背景下的管理淬炼。如同其他危机一样,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变局或困局的夹击,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或许也是一次难得的管理历练。但是,在危机背景下,很多企业容易出现管理回归粗放。管理粗放,本来就是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久治不愈的顽症。现在普遍“牛市转熊市”,不仅股市、楼市,几乎所有大宗产品都价格回落,煤炭便宜了、建材便宜了、不久前还高达150美元一桶的原油也跌到40美元左右一桶了……于是很多企业就不再像价格约束趋紧时那样强调“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降成本”了,这是必须警惕的一种危险倾向。

做企业,在发展顺利时要想想严冬来临时怎么办,如今严冬来临了是否也该想想如何迎接下一轮发展。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决定了盛衰交替,决定了冬去春来,决定了眼下的危机迟早会终结。如果放松管理、放弃必要的管理淬炼,那么,当经济回暖、进入下一轮上行增长与发展期时,企业又能拿什么去竞争、去分享呢?所以,越是面临危机,越应强化管理意识,民营企业尤其要有这种自觉。

所谓管理淬炼,对广大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就是要特别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要轻易裁员,如必须要裁,也必须想方设法尽力留好用好科技人员和业务骨干)、加强客户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加强并购扩张管理(要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准确判断并购重组的实际价值)、加强品牌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项目管理(不要放弃和偏废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伦理建设管理(不要在利润走低甚至“像刀片一样薄”的情况下将希望或侥幸建立在降低产品质量、偷税漏税等有损企业长远利益的不良行为上)……总之,危机来临,可以说也正是有希望的民营企业得以浴火重生甚至群体提升的重要时机,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倒逼机制,要善于将生死关转化为成长关,将管理内功修炼得炉火纯青,以尽早跻身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之列。

(原载《民营经济》2009年第1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