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趣,多在不经意间。常常是着意索之者,却迟迟不获,而未曾闪念过的,则不期而至。比如,大约三年前,我就是在不经意间被“重用”为北京振兴东阳经济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平生干“主任”一职倒有几个,而唯独此“主任”从不曾想过,但乡情至重,似乎又不容推托,以至于近来当蒋必森、王小甫诸乡友几次致函、面请为该书作序,便也难以启齿说“不”了。
东阳人是个很了不起的群体,聪明、勤劳,无论是干体力活的如泥瓦匠、木工等,还是干脑力活的如院士、博士等,赫赫然,能巧者甚多、出类拔萃者甚多,很有点“规模优势”。这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崇学重教传统(我记得,当年我二哥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但在拜师学技时就一点也不含糊,是尽其所能“隆重”的),使得东阳的人力资本社会存量与增量从来都不低,因此,一旦赶上发展市场经济的好年份,便尤其得天独厚。这些年,家乡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甚至举国注目的企业,比如横店、广厦、中天、野风等,横枪跃马,烽火燧台,标异四方,竞胜天下。现代东阳人市场经济品格的不断升级,常使我们这些祖籍(籍贯)东阳的北京人或者东阳情结浓重的京城羁居者们自豪不已。
东阳人也吃得起苦,因为没能像杭州人那样有个美不胜收的西湖可守,又不甘于穷,所以外出打工、创业素来蔚为风尚,几乎可看做一种“地方特色”。前些年,我孩子涉洋留学,我也是这样解释的。我说,你爷爷那时年方十二,就一把泥刀当学徒,从师闯荡,最后移居杭州;二十多年前,你老爸大学毕业,又从杭州到了北京;而今,你是“三级跳远”第三跳,要从北京走向世界。这里就有“基因”的作用啊!我想,无论是在北京的东阳人,还是在其他外地的东阳人,多多少少都有这个“基因”影响的。说玄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损东阳本地的GDP增长,但要算GNP,便肯定好看得多。仅凭此,是否也该改一改或者完善完善当下吏治中的业绩考核体系?
写“东阳人在北京”,自然是以揭示“东阳人”与“北京”之间的内在意义或内在关联为基点的。北京毕竟是北京,自有其为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不可比拟的皇城气象和“区位优势”。更何况,东阳人不管到哪里历来都有不俗的表现与业绩,又能不断沾到故乡巨变之光(荣耀之光、激励之光),应当说,在京的乡贤乡友们大多是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既无负于北京,也无愧于家乡的。将军、院士、教授、作家、画家、书法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以及政府公职人员……从本书所列一大串很是体面的头衔名单中以及图文并茂的相关篇章中,你一定能读出其中的奋斗与成功,读出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以及充满斗志的情怀、如鱼得水的自在……而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每每有机会相聚一起,那乡音、那“乡”貌,竟可在瞬间将所有人无一例外地统统归结到“东阳”这个根本上,几乎可以消弭诸如职业、职位之类的一切差异。故乡啊故乡!原本一定是那般可以让所有人都低下头来的庄重或贵重,是那种巅峰冲天一样的强大识别。这大概真应了翁同龢格言“守独悟同,别微见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中蕴涵的别一番意境!
春节刚过,正月未尽。期间,我曾多次引录在杭州“普提精舍”看到的一副名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发短信给我的亲朋好友,以示新春祈福。这是一副自题联,原为乾隆年间出任过礼部尚书的湖州人姚文田所撰,其气势之大、视角之独,当是凝结着先贤对人世的深悟的,具有隽永的启示性与精警力。而且,细细吟味,还觉得与东阳人的神韵风范颇为相通。故此,借着为本书作序,再度引录,以恭祝在京或不在京的所有父老乡亲新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