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你们的汇报,使我对深圳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总的来说,深圳的工作搞的是不错的。大家要我讲几句,我就讲一点个人的观感,供参考。讲得不对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
中央提出创办经济特区,第一批是四个,深圳市最早的。十年来收到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点必须肯定下来。这个总方针总政策不能变,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后退,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这些年来,不少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搞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步骤、办法以至方向却很不相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完全走错了方向,导致共产党下台,国家政权易手,社会主义成果被葬送,这个教训极为深刻。可见,改革是一场艰巨复杂的斗争,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最后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国家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绩,当然还不能说已完全成功,深圳也是这样。目前,我们的改革也遇到一些困难。大气候、小气候,对我们都有些不利的方面。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初步遏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已经回升,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库存增加,“三角债务链”解不开,亏损面扩大,财政困难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尚需继续作出努力。
十年来,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就是显著的,也可以说创造了一些奇迹。刚才市长郑良玉同志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深圳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生产持续增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增加,金融信贷较活;投资规模得到控制,重点项目有保证;外商投资在逐步回升;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外向型的骨干企业等。这些成绩是了不起的。依我看来,尤其了不起的是,深圳在物价改革、工资改革、金融信贷改革方面进展比较顺利,可以说基本上闯过了这几个难关。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没有造成通货膨胀,没有发生生产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财政收入也没有减少。这不简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深圳在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绩,适合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分不开的,是和中央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当然也是和深圳领导班子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应该看到,这几年深圳的工作搞得比较好,市委书记李灏同志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受到表扬是应该的。
第二,在成绩面前一定要清醒,不能头脑发热。
有了成绩,应保持好的态势。怎样保持好的态势?就是头脑要冷静,不要发热。发热了,就难免犯错误。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来深圳,肯定深圳“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但有的领导干部受不住这句夸奖的话,认为自己搞得不错了,头脑发热起来。一发热就“感冒”,一“感冒”就难免糊涂几天。这样不好。毛主席生前经常告诫我们,还是把枕头拉得低一点好。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高枕无忧,胜不骄,败不馁,应该永远成为我们每个干部工作中的座右铭。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到一个地方,在肯定这个地方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喜欢讲一些我认为是毛病的问题。深圳特区创办以来,我差不多隔一年来一次。市委办公楼门前那个“孺子牛”的雕塑,据说是听了我的提议后搞的。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像鲁迅先生讲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九八五年我来深圳,看到了“孺子牛”的雕塑,很高兴。同时,也听到群众对一些现象还有意见,于是我就下决心到下面去看看。经过调查,我发现,这个地方看起来搞得不错,大洋楼一群群地盖起来了,豪华宾馆、酒家不少、风景游览地也搞了一些,还有不少大的建筑物正在施工。可是一深思,这里盖的工厂都是小的,搞“三来一补”[162]的多,对发展基础产业、骨干产业还没有引起重视。当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个问题已开始逐步解决。深圳经济特区已逐渐变得有骨、有筋、有血、有肉、有力量了。
那么,现在是不是就不存在问题了?我看不能这么说。我们应该冷静地把事物往“深层次”去分析一下,去深挖一挖里边到底还有些什么问题。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问题也总会不断产生。深圳的发展总的是好的、健康的、新气象不少,但不干净的东西也确实存在,有的应该说还相当严重,如吸毒、卖淫、赌博、黑社会等等,都冒出来了。一切为了捞钱,不讲法纪,不讲社会公德,不管他人死活的事也不少。这些派生物,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东西,迟早要影响大局,决不可等闲视之。不知同志们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警醒了没有?有些不干净的腐朽的东西不要紧,问题是要警醒,要有解决的对策。其他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经济效益还不够高,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特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还有待加强等。我们不要害怕指出工作中还存在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着的,指出来只会有利于解决。只有发现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嘛。
一九八五年我去山东烟台考察整党工作时,烟台市委的同志要我给他写几个字,我就抄了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那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今天也把这首诗送给深圳的同志。我借用这首诗,不是说我们走不过崎岖小路。爬不过高山峻岭;而是说路再长,山再高,困难再大,我们都能过去。当然,过了一座山之后,不要有松劲、麻痹、骄傲的情绪,要看到前面还有不少山挡住去路,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嘛。我希望深圳的同志们,在取得成绩之后,一定要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深化改革,扩大改革,扩大开放,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三,如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得很全面。我们在理解上和贯彻执行上也必须全面,而且要把握其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是在于它能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除非发生外敌大规模的入侵,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改变。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用这两个基本点来保证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地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们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进行;只有搞好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才能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我完善,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离开了那一个基本点都无法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上去。
在实践中,怎样才能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前些年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一些同志走过弯路。有的同志思想不解放,对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同志在改革开放中忽视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在他们那里成了“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口头上念一念,甚至连念都不念,把他们置之度外,结果造成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次又一次地泛滥,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这个教训很深刻。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如何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结合起来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要求我们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内在联系和紧密结合,并及时指出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为改革开放的大船拨正航向。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路子。这条路子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方面,总括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就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在改革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要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有计划的,政府还往往通过某些计划对经济生活实行强制性的干预。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是为少数坐拥巨资的人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我们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最终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一定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即计划与市场都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就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
在改革开放中,有一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的问题。当今世界,已经到了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来搞建设的时代,闭关自守只能越来越落后,只能走进死胡同。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经济发展中的互补越来越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能设想是凭空进行的。它必须利用先前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条件,作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基础。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人类社会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和发达的物质文化条件。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自觉地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技术条件、先进管理经验、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和突破。所以,对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好的东西,比如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信息资源、开拓市场的办法等等,我们都可以吸收过来,或加以仿效。不能把这些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品,事实上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财富。我们花些钱,能拿过来的就拿过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是应该的、值得的。比如,有些同志对深圳发展“三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开始还有些担心,出了问题怎么办?现在这个顾虑已经逐步打消了,看清了这个“补充”的重要性。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在开放、引进中,一定要把好舵,“主体”就是“主体”,“补充”就是“补充”,不能让“补充”取代了“主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要有所引进,有所抵制,引进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抵制腐败的、有害的东西。反对引进,不对;但只引进不抵制,也不对。如果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对经济上的某些失误熟视无睹,听任党风、社会风气败坏下去,到头来深圳的改革开放就可能会前功尽弃。深圳特区也好,其他经济特区也好,都是我们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经济特区。它们“特”在哪里?就是要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和显示我们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方面发挥特殊作用。总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建议大家经常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在改革开放中不犯或少犯错误。
第四,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防止重犯急于求成、经济“过热”的错误。
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是我们的一个老毛病。建国四十年来,我们犯过多次这样的错误。一九五六年搞了个小“冒进”,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以后,一九五八年来了个“大跃进”,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经过贯彻“调整、顽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到一九六二年才逐渐缓过劲来。想不到四年以后,又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更严重的灾难。形势一好转,就折腾一下;出了挫折,又被迫“休整”一番。一缓过劲来,往往又旧病复发。毛主席领导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又领导我们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功德无量,功盖千秋。但是,在建设速度的问题上,他常常是要求过急的,这是他在指导工作上的一个明显失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中,他的威望最高,学识最渊博,魄力胆量最大,我们都佩服他,赞成他。所以发生急躁冒进的错误,也就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大家一起犯的,是全党性的。毛主席当然有责任,但我们大家都是举过手的,有时还是毛主席比较早地出来纠正过急的错误。因此,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不要责怪那个人,主要是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十年改革开放中,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的老毛病也常常冒出来,几次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一“过热”的时候什么都“热”,高速度,高消费,生产增长幅度的百分比要两位数字以上才算速度。我们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只八年就完成了,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大好事。但实际上,八年中也包含某些“过热”和急于求成。结果,在全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银行挤兑,商店抢购,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许多问题。这些情况,我是就全国讲的,不只是讲深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不能不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最急迫的是要迅速制止通货膨胀。这一点已经见到成效,“过热”的经济已开始逐渐“冷却”下来,走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正常轨道。当然,这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要认真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
我常常捉摸,为什么我们老犯急于求成、经济、“过热”的毛病?这是需要深思的。如果不找出原因,不认真总结和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切实克服急性病,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很难实现,一是实现了,也难以保持。我想不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上的原因。我们国家长期落后,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希望国家尽快富强起来,这个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搞经济建设,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客观实现的可能性,单凭热情和主观愿望办事,蛮干,没有不失败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合乎客观规律的正确行动。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就必须从思想上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总之,要坚持为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反对主观唯心主义或唯意志论。在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上,不着急不行,光着急也不行。一定要量力而行,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速度快当然好,但必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客观上可能做到的就努力争取去做。超越客观条件,违背客观规律,主观主义地去“求快”,这种“快”只会使经济发展失去平衡,把事情搞得很糟,不但不能快,反而不得不大大放慢速度。合乎规律地“慢”一点,在质量、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管理水平,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看起来慢,实际上是快,是真正的速度。二是管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在上级考察下级工作时,在对干部进行考核时,往往偏重于产量、产值、速度,忽视或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如何,从而导致一些干部在经济工作中不讲求质量、效益,盲目追求数量、速度。这也是造成急于求成、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从管理上改变这个很不合理的习惯或顽疾。
最后,希望深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在全国起到榜样作用。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都把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未来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上。没有高科技,没有现代化管理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在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赶上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我们就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对此,全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有紧迫感,在改革开放中一定要下决心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争取用半个世纪或更多一些时间赶上发达国家。
怎样才能赶上去?一是引进。现今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花了几百年发展起来的成果,我们花点钱把它买过来。二是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去干。因为许多最先进的东西是买不来的,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学者去钻研解决。这两者都离不开一条,就是要有拔尖的科学技术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引进的东西就不会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没有优秀的人才,更谈不上在别人的基础上去改进、提高、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个口号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但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勤劳勇敢,而且其聪明才智也是举世公认的。遗憾的是,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处理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没有把它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在实际工作上,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也没有解决好他们的一些具体问题,前几年在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上也发生了一些失误,以致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痛定思痛,这个问题在不能等闲视之,久拖不决了。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有一些有利的条件,希望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摸索出一些好的经验来,给全国作出示范。
当然,对知识分子、科技人才,也要严格要求他们,要引导他们学习毛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要以热忱的态度去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毛病、缺点、弱点。我相信多数知识分子是通情达理的,是会体谅国家的困难的。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可能给知识分子以类似经济发达国家所能给予那种物质待遇。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人人都应该有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的精神,老一代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就是这样做的。相信今天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也一定会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