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我们在深圳召开了经济特区工作会议。那次会议是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出现经济下滑、市场疲软的暂时困难,特区经济也面临一些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应该说,那次会议对特区经济在治理整顿中取得继续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会议则是在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特区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巨大进展,同时国际形势发生激烈动荡,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的情况下召开的。我相信这次会议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特区工作向更高水平攀登将起到积极作用。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有着特殊的作用,特殊的情况,特殊的问题。因此,只用一般的、普遍适用的办法来对待可能还不够,有的还要特事特办。看来每年召开一次特区工作会议,大家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的总方针下,研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促进特区工作向前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两天来,五个特区的负责同志都汇报了各自的发展情况。总的看来,这两年各特区都认真贯彻了上次特区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方针,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求稳定、求提高、求发展,克服了各种暂时困难,扎扎实实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各项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深圳特区大力加强和提高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正在向上档次、上水平的目标责任制迈进,拥不拥护引进项目的技术档次明显提高;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深层次发展。珠海特区前几年投资的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工业生产增长很快,效益也有提高;特别是自筹资金围海造地,搞西部开发有声势,有规模,有效益,为今年发展打下了基础。汕头特区近两年发展也很迅速,并从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待业为主开始转向电子、化工、生物制品等技术型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也比较好;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市区,目前已开始实施,这将进一步促进汕头特区和潮汕地区经济发展。厦门特区这两年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台资、侨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工农业大幅度增长;外贸出口增长很快;吸收外资改造老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经成为吸收外资,特别是台资、侨资的重要窗口。海南特区的工作,近两年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外商和内地前往投资显著增加。综合起来说,特区近两年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1)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1991年五个特区的工业总产值可以接近500亿元,比两年前翻一番。商贸、旅游及其他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91年五个特区的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总计可达55亿元,比两年前增长45%。每年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均在百亿元心目,特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各特区按照治理整顿的要求,有效地控制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加强了外引内联项目的投资导向,举办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如深圳的机场、火车站和电站,厦门的跨海大桥,汕头的海底供水管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将进一步缓解交通、能源紧张状况,增强投资吸纳能力,为特区下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
(3)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基地。特区外贸出口1991年可望突破60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近六成,约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10左右,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工业制成品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逐年增多。涌现了一批年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创汇大户和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创汇拳头商品,其中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康佳电子集团、厦华电子公司等自产产品的年出口额已突破1亿美元。这两年在开展远洋贸易和对苏联、东欧的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建立了一些渠道。外商投资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这两年各特区普遍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和对项目的优选,现在不但数量持续增长,而且外资结构和项目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已经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看,经济效益也是好的。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特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除海南特区外都超过或接近一半,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家提出的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已经基本走上轨道。
(4)与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密切和活跃。全国各地到特区举办窗口企业已经有近5000家,信息、资金、技术等通过特区这个窗口辐射到四面八方,带动了内地的发展。这两年还出现了新的情况,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一些特区企业开始到内地去投资办厂,帮助内地开发出口货源基地,改造和租赁经营内地的国营企业,对口帮助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十分可喜的情况,说明特区在引进、辐射、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服务全国的功能也越来越大了。
(5)一些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的措施正在积极稳步实施。这两年特区的各项改革包括住房商品化、社会保险、劳动人事等制度改革都在深化完善。深圳的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保税区等试点工作都在积极稳妥地进行。
在致力于经济工作的同时,特区着力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并加强了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也是这两年特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发挥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这是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的方针。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对此提出了原则要求。当前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许多机遇。机不可失,我们要振奋精神,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结合特区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方针政策。下面我根据大家汇报的情况,对特区今后需要着重抓好的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研究考虑:
(1)在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伐更快一点,不断提高水平和档次,并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2)把特区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这些年来,特区的发展速度很快,工业产值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的速度增长,但是经济效益还不理想。不少企业财务比较混乱,经营失误和管理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的亏损面也还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国营企业,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不仅竞争力普遍低于外商投资企业,而且一些经济效益指标还低于内地企业。因此,搞好国营企业同样是我们特区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光注意外商独资企业投资企业,还要注重国营企业,要把着眼点放在转变企业内部机制上,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搞好国营企业,特区也要走在前面。提高效益是全国经济工作的重点,特区有着比内地更为有利的条件,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特区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要采取切实措施,制定出一些硬指标,扎扎实实地抓提高效益的工作,在“八五”期间,必须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深圳特区提出,今后10年创造出“深圳效益”,应该有这样的决心。狠抓效益,提高效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特区经济工作的重点。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继续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着力举办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效益好的项目;严格控制长线加工工业的发展;对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要促其提高档次或适时向内地转移。从大的方面说,调整特区产业结构,一是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地服务。二是要加强基础产业,主要是公用基础设施,以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现在特区商贸、宾馆、旅游等设施总体来讲已发展不少,今后还要多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交通等行业,更好地与工业发展相协调。
国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今后10年,要积极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努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成果。经济特区必须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经过10年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今后10年内,要特别注重引进和积极持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先进技术武装的传统产业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工业结构。否则就可能要被挤出国际竞争的舞台。现在国外,比如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中国不但是个巨大市场,而且还有开展技术合作的巨大潜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要充分利用我们科技力量比较强的优势,积极与外商开展高新技术的投资合作、生产合作。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联合,把他们的人才、设备优势同特区的优势结合起来。在特区政府财政状况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今后要逐步增加科研投入。要提倡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一些大中型企业每年也应从留利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4)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五个特区已经吸收利用的外商投资约占全国的1/5,外贸出口占全国的1/10,取得的成绩是很显著的。但是进入90年代,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比80年代更为复杂严峻,竞争也将更激烈。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外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形势。今后特区吸收外商投资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着重引导其举办先进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进一步同现有的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力争多创办一些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先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以推动特区的技术进步。还要逐步探索开辟一些新的外商投资和方式,比如成片开发经营土地和证券投资等。海南洋浦地区打算由外资来成片开发,这件事已酝酿多年了。搞好这个项目在国际上会产生积极影响,希望有关各部门配合海南抓紧研究,国务院特区办搞好协调,先把一些大的政策框框确定下来,对外就比较好开展工作,让这块沉睡多年的土地早些开发启动。洋浦地区现在是一片荒地,开发后就是一块宝地。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现在大家对外商采取各种办法转移利润、逃避税收有不少反映,特区的领导要重视这些问题。我们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依法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又要加强管理,保护国家应有的权益,包括税收利益。这件事不只是税务部门要管,各个部门都应加强依法管理,逐步完善法制,来堵住这个漏洞。特区应当在这方面创造经验。
这些年特区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但从今后发展看,水、电供应能力还不足。特别是深圳,供水日趋紧张,已对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影响。深圳已安排投资兴建扩建一批供水工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前还是要请省里多支持一下。各特区都要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要防止由于摊子大了,经济发展面宽了,而出现政府管理机构膨胀、层次增多、效率降低的情况。江泽民同志在汕头强调各级政府要精兵简政的精神,各特区都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要铺大摊子。我们必须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多下工夫。抓好改善投资环境,同时抓好管理,外商投资工作就有可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特区外贸这几年发展也很快。现在特区产品的出口率已超过五成。今后的任务是努力增加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净创汇率。根据今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特区要把积极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和远洋贸易渠道人微言轻重要任务,开拓更多的加工贸易渠道,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效益。这样才能有效地应付贸易保护主义。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早抓早主动。
从特区来看,1991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总的情况是好的,现在大家要求增加一些二类商品的出口和三类商品进口的经营权。考虑到充分发挥特区对外贸易的作用,请经贸部和两省有关部门予以研究和支持。
(5)继续深化改革,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中“排头兵”的作用。改革开放反映了我国11亿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基本因素,也是实现第二步、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这是不可逆转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10年来,特区在改革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许多成功的经验已陆续推广到内地,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起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今后特区要继续在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市场体系和宏观管理机制方面把改革引向深入,尽快建立健全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运行机制。特区的改革,既要大胆,又要考虑周密。有关措施要想到配套,还要照顾到对全局的影响。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深圳特区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把已出台的证券交易市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保税区和社会保险事业办好。
从深圳的实践来看,举办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利于监督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资料的价格。海关也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监管办法,运行情况也比较正常。我看可以允许其他特区依照深圳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
最后强调一点,就是坚持“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次特区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过。应当说,特区10年来对这个问题还是重视的,也抓得比较紧。在繁重的经济建设和复杂的外界环境中,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由于特区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情况比内地更为复杂,抑制和平演变的任务更为艰巨。对此,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经济越是发展,就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越是扩大开放,就越要防范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袭。
我们要抓好党的建设,抓好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抓好廉政建设,抓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决同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依法腐化等现象作斗争。坚决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特别要注意打击由境外渗入的黑社会势力,一经发现露头,就要狠狠打击,坚决取缔。要杜绝一切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增加抑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文化工作,提高人民的素质,丰富人民的生活,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精神,增加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凝聚力。
会上大家还提到一些要求解决的具体政策措施问题,会后由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牵头协调一下,抓紧逐步完善。我在这里讲几条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的原则:第一,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第二,有利于发挥特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头作用;第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四,有利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第五,不违背国家的产业政策。本着这些原则,把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落实好,把经济特区进一步办好,使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