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总体上是男多女少。尽管明清之前并不具备完整的分性别的人口统计资料,无法推算出各时期的人口性别比,但是历史文献普遍显示了各时期男多于女的状况,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大量文献和史料表明,历史上的人口性别比相当高(葛剑雄,1991;高凯,2001)。
历史上经常性的性别比偏高,与我国一直存在的强烈男孩偏好直接相关。中国人口的生育具有明显的性别选择倾向,多育和育男是最大的传统(李中清和王丰,2000)。偏高的性别比,与溺弃女婴习俗长期相关。
与高性别比同时存在的,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婚姻形式。封建社会的达官贵人、地主豪强甚至是平民常常是事实上的一夫多妻,使得有限的女性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造成大量光棍的存在(Perry,1980)。对18世纪中后期的研究表明,高性别比(一般在115以上)和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使部分家境较差的男性的婚姻受到了制约,使很大比例的男性晚婚甚至终身不婚(王跃升,20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