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北京市房价与市场结构性失衡
在线阅读 收藏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北京房地产市场格局和房价形成机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奥运会并没有改变北京城市发展自身内在的规律,而是推动北京的改革发展实现更新的标准、站在更高的起点和进入更新的历史阶段。

北京市的房价上涨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受政策的影响较大,1992~1994年出现了一个高峰,1997年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房价上涨,居民住房购买力不断提高。但在2003年第三季度以后,房价出现加速上涨趋势,居民购房支付能力逐年下降,住房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高收入者、外国资本、外地资本以及投资性购房推动了消费的错位,推高了房价;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无法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大量外来人员等的现实需要,形成一定的社会矛盾;国家机关等的隐性政策性住房需求等,造成住房市场表象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作为“国家首都、国际都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其住房价格形成机制明显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十分复杂,需要长期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长期以来,特大型城市发展中最突出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特大型城市将长期面临经济发展“与民争地”的态势。高房价、高租金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带来了高成本压力,并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研究特大型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定位和模式,对于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至关重要;解决特大型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对于完善住房保障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探讨特大型城市政府监管调控住房市场的普遍性规律,构建成熟稳定的房价形成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