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退化经常被归结为牧民的超载过牧,因此要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就需要牧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压缩牲畜存栏数量,甚至通过移民减少牧区的人口。而在呼伦贝尔的调查表明,超载过牧不仅仅是牧民牲畜增加的结果,更是因为牧民的放牧空间被压缩了。在产权明晰的政策下,牧民失去了传统的放牧空间;工业和采矿业进入牧区,与牧民争夺有限的资源;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牧区,希望通过利用草原维持生存;甚至大量的城市居民也在牧区饲养牲畜,以增加收入。所有这些外部因素进入牧区以后,牧民的放牧空间大大缩小,这是导致超载过牧的主要原因。资源的紧张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因此牧民纷纷利用网围栏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网围栏不仅限制了外来人的进入,也限制了牧民的活动空间。在多重挤压下,牧民或者向更遥远的地方游牧来保持牲畜的存活,或者通过购买饲草维持畜牧业生产。牧民放牧空间的被压缩,不仅影响到了牧民的生计,也影响了草原的环境。
呼伦贝尔草原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草原,不同于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这里降雨比较多,草产量也比较高,比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更绿,也更漂亮;但是这里也是退化速度最快的草原,原来茂盛的草甸草原正在迅速退化,草原的植被稀疏,牧草高度降低,开始出现大片裸露的荒地。2007年呼伦贝尔草原遇到了严重的干旱,许多草场的产草量都比较低,因为缺乏足够的牧草,许多牧民被迫大量出售牲畜。
传统的草原管理强调草原的载畜量,也就是说草地的产量决定了草地可以承载多少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超过了载畜量,就会形成过牧,并进而造成草地的退化。近年来人们在干旱地区的研究表明,载畜量的概念可能并不适合干旱地区草原,因为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分布很不平衡,年度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几乎不可能测定稳定的载畜量。
过牧经常被归因为牧民盲目地增加牲畜数量,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加,牧民扩大牲畜饲养量超出了草场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因为牧民的牲畜饲养量是过牧的主要原因,所以恢复环境的主要工作就是减少牧民牲畜的数量。但是我在呼伦贝尔调查中却发现,过牧不仅仅是牧民盲目增加牲畜数量所导致的,更因为他们的放牧空间被压缩了。传统的放牧地被停止使用了,周边的一些草场被别人占用了,外来的人口增加了,甚至工业和采矿业都在争夺牧区有限的资源。牧民放牧空间被压缩以后,超载过牧相应的变得严重了。
为了应对放牧空间的缩小,牧民开始在嘎查之外寻找新的空间,包括租用其他的牧场、延长放牧距离和改变牲畜品种。2007年呼伦贝尔草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草场的压力进一步凸显出来,饲草和畜产品的价格同时上涨,一部分牧民开始用高产奶牛替代本地牛以节约牧草,维持生计;更多的牧民则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这篇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一个嘎查的实际情况来反映放牧空间被压缩的事实以及牧民的生存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现有政策的不足。全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嘎查的一些基本背景,叙述牧民的游牧方式;第二部分分析嘎查周边的居民户,他们依赖畜牧业,但是没有草场,这部分人对牧民的生存空间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三部分描述牧民放牧空间被压缩的过程,特别是各种外来力量对草原压力的不断增加,并分析牧民的一些简单应对策略;第四部分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一些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