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曾经作为分界线,将畜牧业与农业分开,但是这条界线逐渐被打破,内蒙古逐步形成了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的情况。在人民公社时期,牧民被要求开荒种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垦水浇地种植饲料粮,他们停止了走场,实行了草场承包,牧区已经越来越像农区一样经营畜牧业。但是地下水仍然是公共资源,对它的管理和经营是保护与发展一对矛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游牧和定居对牧民草原畜牧业的影响经常引起争论。这个争论一般发生在三个层面:一是在生态学层面,讨论定居对于环境,进而对于草原畜牧业的影响;二是在现代化的语境下,讨论牧业生产和牧区的现代化;三是强调国家在定居中的作用。我们在毛乌素沙漠草原的研究表明,定居与草原的具体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是传统的牧区,在1980年代初就将原来集体的牲畜承包到户,随后草场也被承包到户。沙漠化草场已经被网围栏分割成无数的小块,多数牧户在自己围栏内轮牧。毛乌素沙漠的降水很不平均,旱灾经常发生,原来牧民靠走场来对抗灾害,但是在草场承包并被网围栏分割以后,牧民停止了走场。为了增加牲畜数量,也为了对抗灾害,牧民开始种植饲料,种植业已经成为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种植业的是这里丰富的地下水。近年来,一些牧民开始养猪,养猪被认为有更好的收益。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口号下,牧民越来越像农民一样经营他们的牲畜。
在农业的经营中,地下水成为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草场承包并没有解决地下水管理的问题,在草场落实到户以后,草原仍然面临着公共资源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