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干旱对牧民的生计造成了什么影响,从长期效果来看,现在应对干旱的手段是否可行?本文将基于村庄的实地调查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发现,持续干旱正在造成牧区的普遍贫困化。干旱对贫困牧民和富裕牧民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旱只是增加了大牧户的成本,却打破了小牧户的脆弱平衡。在畜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干旱的条件下,试图通过草原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补偿性的生态政策改善生态环境经常会在运行过程中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因此错误的应对策略加重了干旱地区的贫困。
近年来北方草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干旱,有些牧区已经连续3年,甚至更长时间经历着干旱天气。因为干旱,牧民的牲畜急剧减少,许多贫困户开始入不敷出,为了维持生存,他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已经被干旱破坏的草原,从而导致了草原植被进一步被破坏。
政府希望通过现代技术解决草原退化问题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现代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低投入低产出的经济,而现代经济则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格局意味着相对较高的资源消耗,这与干旱情况下的资源严重短缺形成了矛盾。不仅生产的现代化导致了投入的增加和资源的消耗,而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在将人们的生活纳入到市场中,使村民不得不依靠较高的收入维持生活。现代的技术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村民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人们希望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实现草原的合理利用,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是草场的家庭承包还是股份制的集体使用,在资源占有不平衡、大户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都无法实现。由于干旱,草场资源日趋紧张,要降低牧民生活中的风险,维持干旱气候下的牧民生存,维护草场使用权的相对公平比产权清晰似乎更重要。我们基于科尔沁沙地一个半农半牧村庄的变化过程,说明干旱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干旱导致作物和牧草减产,从而减少了村民的收入,与此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农民的支出在不断增加,两者叠加在一起,加剧了干旱所带来的困难。国家希望通过强化管理来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但是地方政府则以生态政策为工具,希望扩大收入。在这双重作用下,村民被迫加剧利用资源,从而使资源进一步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