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一节 明代前期瓷器海洋贸易的“空白期”概念
在线阅读 收藏

青花瓷器在元代大量出现,并于明清两代逐渐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在整个明代瓷器历史上,永乐、宣德、成化以及后来的嘉靖、万历时期,都是青花瓷器烧造的代表性时期,产品精良,时代特征明显。而宣德、成化年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年),被陶瓷界普遍认为属于瓷器生产历史上的衰退期,三朝官窑瓷器不见有书年款者,有确切纪年的出土器物也不多,其生产面貌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因此人们曾将其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1727820与之相似,国外学者在研究东南亚地区出土的中国贸易瓷器时指出,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陶瓷贸易在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中期的明代前期也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空白期”。

中国瓷器海外贸易“明代空白期”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由东南亚的考古学者首先提出。因为当时沙捞越三角洲地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中国陶瓷器多为13世纪之前的器物,与文莱北婆罗洲沿海地区特别是哥打巴株(Kota Batu)遗址中大量发现明代瓷器的现象明显不同,于是有学者认为沙捞越三角洲地区考古遗存中可能存在一个中国明代瓷器的“空白期”。1727821当时人们只是试图用这一概念解读考古资料,揭示港口变迁的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这一概念的含义逐渐发生转变。沙捞越三角洲地区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明代的贸易资料,证明这种缺乏并不是绝对的。1727822泰国学者布朗(Roxanna M.Brown)在进一步分析文莱地区出土的以前被认为是明代前期的青花瓷器资料,认为它们主要生产于弘治时期,其中没有年代更早的产品。同时她还认为这种现象和缅泰边境发现的14~16世纪墓葬遗址中缺少元代至弘治时期青花瓷产品的现象一致。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菲律宾地区的两个著名墓地遗址,14世纪的圣安娜(Santa Ana)遗址及16世纪的卡拉塔根(Calatagan)遗址,同样存在15世纪的资料空缺。1727823而在泰国,明确属于14~15世纪的中国陶瓷器在泰国南部地区的考古遗址中很少被发现,可能也存在这样的“空白期”。1727824于是,一些陶瓷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相对于之前及之后中国陶瓷器大规模涌现的情况,确实存在明代前期中国陶瓷器匮乏的现象,虽然这种匮乏的具体时期以及程度还没有严格的界定。

布朗博士在统计东南亚地区发现的古代沉船资料后指出,属于1368年至1487年的沉船出水中国陶瓷数量急剧减少,被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等地的陶瓷产品所取代。这一时期,各海洋贸易地点中的东南亚陶瓷器比重占到60%~99%。而在这之前,9世纪至14世纪早期的沉船资料显示,中国在陶瓷贸易中几乎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更加证明了明代前期中国陶瓷贸易的短缺。于是明代前期陶瓷器海外贸易的“空白期”(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短缺)问题被正式提出。1727825

但也有学者不认同“空白期”概念的提法。因为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沉船及陆地遗址的考古资料,均显示这一时期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中国陶瓷器通过不同途径销售到海外,“空白期”的概念可能要限定在某些特定地区的市场或特定的时间段内。1727826而且,陶瓷贸易中明代前期中国青花瓷器的短缺和明代前期中国陶瓷外销整体上的短缺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明代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导致整个中国陶瓷器外输的迅速间断,还是有不少中国青瓷器、褐釉瓷器等在东南亚贸易陶瓷器的市场上占据一定的比重。

那么在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并行的明代前期(指明弘治之前),中国陶瓷器的海外输出到底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