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1 “戴安娜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以后,随着茶叶在印度的成功种植,以及法国等地丝绸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与成熟,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大为减弱,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急剧衰落。此时,美国市场的出现与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销瓷的再次发展。
');" class="a2">收藏18世纪末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逐渐衰退,加之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销售,瓷器作为一种耐耗品,在欧洲市场几近饱和。随着欧洲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欧洲许多瓷器制造商人转向购买欧洲本土瓷器。18世纪后期,华瓷输出越来越少,在1792年广州输出的货物中,瓷器只占了0.59%。
16世纪晚期,在中国风盛行之下,欧洲出现了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模仿。1647~1724年,荷兰德尔夫特制陶业繁荣发展,在仿制中国及日本外销瓷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市场需要进行了创新,其产品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在销售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和试烧,到18世纪中叶,德国和荷兰人已经掌握了中国的瓷器生产技术,欧洲的硬质瓷开始获得发展。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塞夫勒、英国的切尔西等著名瓷厂陆续创立。欧洲的现代瓷厂采用现代工业模式,瓷器价格低廉,相对于远距离运输而来的中国瓷器更具优势。同时欧洲本土生产的瓷器较中国进口瓷器,在满足欧洲和北美市场需要方面更容易调整、适应,因此欧洲本土制瓷业不但成功烧制出适合本国使用的日用瓷器,还打入了美洲、中东、北非等国际市场。从18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对高档华瓷的需求缩小,对粗瓷的需求增加。这一点从于1994年在马六甲海峡打捞起来的清嘉庆年间(1817年)的“戴安娜号”沉船出水瓷器中可以体现出来。从这艘沉船中共打捞起500箱、2.3万件陶瓷器(见图8-1),除了有中国山水图画的“柳树纹样”的成套青花瓷餐具外,还有少量于广州订制的广彩纹章瓷,另外还有釉陶雕塑。此外,更多的则是华南窑口所产大批质地较粗糙的青花碗碟及素胎粗陶,大部分都属于中低档陶瓷器。
图8-1 “戴安娜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以后,随着茶叶在印度的成功种植,以及法国等地丝绸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与成熟,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大为减弱,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急剧衰落。此时,美国市场的出现与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销瓷的再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