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四节 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清代前期,大量华瓷向欧洲输出,但到了18世纪末,华瓷在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对欧出口后,在欧洲的市场不断萎缩。1787年之后,华瓷在欧洲市场开始不景气,欧洲人开始转向使用本土瓷器。18世纪40~60年代是中欧瓷器贸易的高峰时期,18世纪后期则中欧瓷器日渐低迷,到19世纪初华瓷已经很少出口欧洲了。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由于制瓷业沿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形式,加上资本的不足而质量不断下降,慢慢地,华瓷被挤出欧洲瓷器市场,甚至还出现了洋瓷销往中国的现象。1869~1918年,外国瓷器的输入不断增多,进口的瓷器主要由日本、英国、德国、俄国等地所产,民国以后进口瓷器则主要以日本瓷器为主。1728133

18世纪末,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华瓷的质量和产量都不断下降,封建统治者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欧洲制瓷业的发展和社会风尚发生转变,贩运华瓷的利润急剧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华瓷外销趋于低迷,华瓷销量在欧洲市场不断萎缩。在独立之后,出于发展经济及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华瓷的主要进口国。自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之后,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被破坏。此后,茶叶和纺织品在中美贸易中占的份额较大,而瓷器和其他的一些装饰物品在对华贸易中占据了相对较小的一个比重。也就是说,美国人的审美在这一时期转向了银器、毛毯、雕刻家具及室内织物等的装饰上。

长期以来,中国茶叶、生丝、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出,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不需要太多的外来商品,因此在16~18世纪的对欧洲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支付购买中国商品的费用,西方各国不断输入白银,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吸收国。贸易的不平衡最终导致欧美各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鸦片的输入改变了之前平等、自由的贸易格局,使我国在不平等的对外贸易中形成庞大的逆差。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外销逐渐走向枯竭。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