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图9-1 二垅窑址Y1平面图
漳州南靖、华安等地东溪窑址出土的青花瓷标本(见图9-2),除一部分与明末清初的漳州窑青花瓷相同或相似外,更多则是与清代德化地区青花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器物。17281402007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华安县高安镇的下洋坑窑址(见图9-3)、马饭坑窑址,揭露出4座横室阶级窑,出土陶瓷器标本以青花瓷器为主,经过分析比对,得出这些青花瓷器的烧造年代大约为18世纪早期至19世纪中期。这4座窑炉相对于明末清初平和地区漳州窑的窑炉有了很大的进步,窑址间数增多,窑炉加长,窑室由窄变宽,窑炉整个体量增大,提高了产量。1728141

图9-2 漳州窑瓷器标本

图9-3 华安东溪下洋坑窑址
2013年,为推动南靖东溪窑址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的相关工作,漳州南靖县人民政府联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南靖县龙山镇封门坑(见图9-4)等地的东溪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1728142封门坑窑址发现陶瓷器(见图9-5)的年代主要为清代,瓷器种类有青花瓷、白瓷和青瓷。青花瓷数量最多,器型常见碗、盘、杯、汤匙、烟斗,纹饰流行龙纹、花卉、洞石牡丹、灵芝、山水、印花变体寿字纹等,器物外底常饰有“东玉”“玉”等文字款识。还发现白釉炉、碗、盘等以及青釉素面盘、青釉鼻烟壶等物。这次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数条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以及作坊和建筑居址遗迹。

图9-4 南靖封门坑窑址

图9-5 南靖封门坑窑址出土的瓷器
德化地区是明清时期华南窑业的另一个中心。明清德化地区制瓷业在宋元青白瓷烧造的基础上提高了制瓷技术,进一步发展了元以来分室龙窑的优势,创造了所谓“中国白”的世界名品。依照其瓷质和釉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又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名贵瓷种。明代德化窑瓷器主要以适应市场需要的造型为主,除部分订制外销的产品外,大部分器型是民间百姓常用的日常器具,如碗、盘、盆、杯、碟、壶、炉、盒、洗、盏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陈设品等。德化窑的瓷塑艺术登峰造极,主要有观音、达摩、弥勒、如来、寿星、关公、童俑以及各种瓷塑人物造像。同时还造就了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一批瓷塑艺术大师。经过发掘的这一时期的瓷窑有甲杯山窑和祖龙宫窑。2001年,福建文物部门对德化甲杯山窑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元代至明代的3座窑炉遗迹,出土了白釉器物,包括观音、弥勒、童子等人物塑像,以及杯、洗、瓶、执壶、水注、盒、匙、炉、鼎、钵、盏、碗、盅、洗等。这批瓷器(见图9-6)釉色精美,以“猪油白”白釉产品为主,其明代窑炉为分室龙窑。17281432004年,福建文物部门又发掘了德化的祖龙宫窑址,发掘出有上下叠压打破关系的元至明代的3座窑炉,出土有元代青白瓷、白瓷以及明代的象牙白瓷和平底匣钵等物。1728144这两处为明清德化地区烧制白釉瓷器的代表性窑址。

图9-6 甲杯山窑址出土的白瓷标本
入清以后,德化窑业进入全盛时期。在德化地区发现的185处古窑址中,属于清代的窑址有160多处。1728145清代的德化窑产品(见图9-7)以青花为主,兼有白釉、五彩、酱釉等品种。器型以碗、盘为主,还见碟、杯、匙、小瓶等。受其影响,永春、安溪1728146、华安1728147乃至粤东地区1728148,均生产相似风格器物。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福建清代窑址主要集中在德化、永春、安溪、华安、南靖等县,且形成了以德化为中心的窑业格局,它们呈现共同风貌。牵牛花、佛手、菊花、牡丹花、缠枝花、圆圈点纹、云龙纹、狮纹、寿字纹、楼阁纹等装饰是清代华南地区各个窑场最普遍的装饰题材。这一时期的青花装饰手法包括手绘和模印两种,早期产品均采用手绘,较晚时候出现了模印青花的装饰技法。变体“寿”字纹、半“寿”字纹带饰及一些折枝花卉纹饰,多采用模印青花装饰的手法,它们往往出现在胎釉粗糙、内底常见涩圈的器物上。各个窑口中还流行外底书写作坊款识的做法,最常见第二字为“玉”“兴”“珍”“利”“裕”“源”“美”“宝”“茂”的双字款铭文。2004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德化城关东头村的德化杏脚窑(见图9-8),揭露出窑炉遗迹1座,以及一批清代窑具和遗物。窑炉形态为典型的横室阶级窑,瓷器品种包括青花瓷和白瓷,还有少量的酱釉和蓝釉瓷,年代为清代中期。1728149

图9-7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图9-8 德化东头村杏脚窑
');" class="a2">收藏
学界对于华南明清瓷器的研究始于对米黄釉开片的“漳窑”瓷器的探查。据清光绪年间的《闽产异录》记载:“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20世纪50年代,故宫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为寻找这种米黄釉开片瓷器曾专门到漳州地区进行调查。此后,古陶瓷学者一直关注这一课题,逐渐揭开了漳州地区古窑址考古与研究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调查,在漳州华安县高安镇及南靖县龙山镇交界地带的东溪窑址采集到大量的瓷器标本,其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米黄釉瓷器、青釉瓷器、酱褐釉瓷器、模印绿釉器及彩绘瓷器等;器型包括碗、盘、杯、碟、炉、瓶、壶、盒、罐、水注、汤匙、鼻烟壶、烟斗、瓷塑等。调查资料显示,东溪窑是一处面积广大、文化内涵丰富的自明中期至晚清民国时期延续生产的重要窑区。1728134后经继续调查得知,明清时期华南地区的窑址在漳浦、平和、南靖、诏安、云霄、华安等县有广泛分布,产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青瓷、白瓷、单色釉瓷(如蓝釉、酱釉、黄釉、黑釉)以及彩绘瓷(五彩、素三彩)等。1728135由此,对于华南地区明清瓷器生产面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之后华南地区窑址考古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组织了对漳州平和县青花瓷窑址的重点调查,逐步摸清了该地区古窑址的分布情况与各个窑址的基本情况,并于1994年底组织了对平和县的南胜镇花仔楼窑址、五寨乡大垅和二垅窑址(平面图如图9-1所示)的考古发掘。1728136之后又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对平和县的南胜镇田坑窑址、五寨乡洞口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728137通过一系列考古工作,确定漳州窑的年代为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是在吸收和模仿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口。其产品以青花瓷器为主,兼烧五彩瓷器、青瓷、单色釉瓷器等。主要器型包括大盘、碗、碟、盒子、壶、瓶等。装饰题材丰富,有动植物、仙道人物、山水风景、吉祥文字等,又分主题纹样和辅助边饰,开光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漳州窑瓷器1728136以平和县分布最多、最为集中。此外,在漳浦县西北部与平和县五寨乡交界的石榴乡澎(坪)水村一带的澎水窑址、南靖县北部梅林乡科岭村的碗坑窑址、云霄县火田乡高田村的火田窑址、诏安县西北部秀篆乡的秀篆窑址等也都发现了明末清初漳州窑类型的瓷器。1728136

图9-1 二垅窑址Y1平面图
漳州南靖、华安等地东溪窑址出土的青花瓷标本(见图9-2),除一部分与明末清初的漳州窑青花瓷相同或相似外,更多则是与清代德化地区青花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器物。17281402007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华安县高安镇的下洋坑窑址(见图9-3)、马饭坑窑址,揭露出4座横室阶级窑,出土陶瓷器标本以青花瓷器为主,经过分析比对,得出这些青花瓷器的烧造年代大约为18世纪早期至19世纪中期。这4座窑炉相对于明末清初平和地区漳州窑的窑炉有了很大的进步,窑址间数增多,窑炉加长,窑室由窄变宽,窑炉整个体量增大,提高了产量。1728141

图9-2 漳州窑瓷器标本

图9-3 华安东溪下洋坑窑址
2013年,为推动南靖东溪窑址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的相关工作,漳州南靖县人民政府联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南靖县龙山镇封门坑(见图9-4)等地的东溪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1728142封门坑窑址发现陶瓷器(见图9-5)的年代主要为清代,瓷器种类有青花瓷、白瓷和青瓷。青花瓷数量最多,器型常见碗、盘、杯、汤匙、烟斗,纹饰流行龙纹、花卉、洞石牡丹、灵芝、山水、印花变体寿字纹等,器物外底常饰有“东玉”“玉”等文字款识。还发现白釉炉、碗、盘等以及青釉素面盘、青釉鼻烟壶等物。这次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数条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以及作坊和建筑居址遗迹。

图9-4 南靖封门坑窑址

图9-5 南靖封门坑窑址出土的瓷器
德化地区是明清时期华南窑业的另一个中心。明清德化地区制瓷业在宋元青白瓷烧造的基础上提高了制瓷技术,进一步发展了元以来分室龙窑的优势,创造了所谓“中国白”的世界名品。依照其瓷质和釉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又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名贵瓷种。明代德化窑瓷器主要以适应市场需要的造型为主,除部分订制外销的产品外,大部分器型是民间百姓常用的日常器具,如碗、盘、盆、杯、碟、壶、炉、盒、洗、盏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陈设品等。德化窑的瓷塑艺术登峰造极,主要有观音、达摩、弥勒、如来、寿星、关公、童俑以及各种瓷塑人物造像。同时还造就了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一批瓷塑艺术大师。经过发掘的这一时期的瓷窑有甲杯山窑和祖龙宫窑。2001年,福建文物部门对德化甲杯山窑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元代至明代的3座窑炉遗迹,出土了白釉器物,包括观音、弥勒、童子等人物塑像,以及杯、洗、瓶、执壶、水注、盒、匙、炉、鼎、钵、盏、碗、盅、洗等。这批瓷器(见图9-6)釉色精美,以“猪油白”白釉产品为主,其明代窑炉为分室龙窑。17281432004年,福建文物部门又发掘了德化的祖龙宫窑址,发掘出有上下叠压打破关系的元至明代的3座窑炉,出土有元代青白瓷、白瓷以及明代的象牙白瓷和平底匣钵等物。1728144这两处为明清德化地区烧制白釉瓷器的代表性窑址。

图9-6 甲杯山窑址出土的白瓷标本
入清以后,德化窑业进入全盛时期。在德化地区发现的185处古窑址中,属于清代的窑址有160多处。1728145清代的德化窑产品(见图9-7)以青花为主,兼有白釉、五彩、酱釉等品种。器型以碗、盘为主,还见碟、杯、匙、小瓶等。受其影响,永春、安溪1728146、华安1728147乃至粤东地区1728148,均生产相似风格器物。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福建清代窑址主要集中在德化、永春、安溪、华安、南靖等县,且形成了以德化为中心的窑业格局,它们呈现共同风貌。牵牛花、佛手、菊花、牡丹花、缠枝花、圆圈点纹、云龙纹、狮纹、寿字纹、楼阁纹等装饰是清代华南地区各个窑场最普遍的装饰题材。这一时期的青花装饰手法包括手绘和模印两种,早期产品均采用手绘,较晚时候出现了模印青花的装饰技法。变体“寿”字纹、半“寿”字纹带饰及一些折枝花卉纹饰,多采用模印青花装饰的手法,它们往往出现在胎釉粗糙、内底常见涩圈的器物上。各个窑口中还流行外底书写作坊款识的做法,最常见第二字为“玉”“兴”“珍”“利”“裕”“源”“美”“宝”“茂”的双字款铭文。2004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德化城关东头村的德化杏脚窑(见图9-8),揭露出窑炉遗迹1座,以及一批清代窑具和遗物。窑炉形态为典型的横室阶级窑,瓷器品种包括青花瓷和白瓷,还有少量的酱釉和蓝釉瓷,年代为清代中期。1728149

图9-7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图9-8 德化东头村杏脚窑
刘淼: 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