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教育危机事件的媒体应对与舆论引导
在线阅读 收藏

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是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最大挑战,也是教育部门维护自身形象、巩固管理权威的良好机遇。教育危机事件由很多环环相扣的“二级事件”构成。危机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如果应对不当,“二级事件”会积攒起变动的能量,推动整个事件从秩序状态向混沌状态转变。危机事件处理是一个复杂的指挥、行为系统,教育部门只有统筹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才可能用最经济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危机事件发生后,不管相关组织作为或不作为,它们都将被拖进舆论场,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或对象。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的参与意识增强、表达机会增多,危机处理越来越将舆论引导放在重要位置。

19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创造了“场”的概念,用以模拟电磁之间神秘的相互作用。“场”的概念不仅提供了一种解释“力的作用”的模型,而且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后,社会科学相继借鉴“场”的概念解释社会现象,如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社会场”的概念,考夫卡提出“心理场”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新闻场”的概念;现代人更常用“舆论场”来分析社会舆情。舆论场是不同的社会意见相互交流、彼此作用的时空环境,教育舆论场是在教育领域多元主观意见所组成的关系空间。物理场的力量是客观的、隐匿的、结构性的,舆论场显然也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精神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关系。舆论场对舆论传播和社会决策具有很强的胁迫性,教育部门显然期望舆论场释放出“正能量”,引领社会舆论向正向的、积极的方向演变。在危机事件中,舆论场正向力量的来源取决于三种人的表现,即教育部门的领导、教育部门的宣传公关人员和教育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教育部门只有统筹好三方力量并进行合理分工,才能维护和再造教育部门良好的公共关系。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