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科技培训产生于欧洲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各国完成产业革命的同时,欧洲各国的农业科技培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蓬勃的发展。 首先出现了各种改良农业协会,比如1723年苏格兰就成立了农业知识改进协会, 以应对当时出现的贫困与饥饿问题; 法国在1761年成立了农学家协会。 这些组织通常被认为是早期出现的农业科技培训组织。 在1847年的爱尔兰,因马铃薯减产引发大面积饥荒而建立的小型农业咨询机构培训是农业科技培训供给的开端。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尤其是农业科技的培训成为各国将农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为重要的手段。 比如, 美国基本建成以农学院、 国家农业推广局、 州农业推广站、 县农业推广办公室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实现了农业科技发明创造、 科技培训与农科教育一体化。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建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创新, 逐步实现了农业科技培训体系的完善。
王倩: 女,1972年生,北京人。1997年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度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进修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目前在职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方向博士学位。1997年留校任教,从事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专业论文12篇,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 项,校内课题5 项,其中独立承担1 项。在语文教育学专业任教8 年,已教授课程包括“ 语文教育学” 、“ 小学语文教学法” 、“ 中学语文教学法” 、“ 语文教育心理学” 、“ 语文教育史” 、“ 教育技术概论” 等。其中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率先开设“ 教育史” 课程。率先开创由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教授“ 教育技术” 课程。承担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含教育硕士) “ 学科教学论” 、“ 中国教育史” 课程5 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学科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理事、 学术委员, 北京 市语文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