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伴随着农业体制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也在逐步调整以适应服务农业发展的宗旨,作为科技推广主要手段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由单一政府供给农业科技培训演变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大学、研究机构等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培训供给的中流砥柱。在农业科技发明成果日益涌现的同时,农业科技培训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太行山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专家大院模式以及西农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给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的现实参考。本章在厘清农业科技培训发展脉络、明晰培训主体的功能和主要的供给模式之后,将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王倩: 女,1972年生,北京人。1997年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度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进修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目前在职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方向博士学位。1997年留校任教,从事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专业论文12篇,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 项,校内课题5 项,其中独立承担1 项。在语文教育学专业任教8 年,已教授课程包括“ 语文教育学” 、“ 小学语文教学法” 、“ 中学语文教学法” 、“ 语文教育心理学” 、“ 语文教育史” 、“ 教育技术概论” 等。其中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率先开设“ 教育史” 课程。率先开创由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教授“ 教育技术” 课程。承担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含教育硕士) “ 学科教学论” 、“ 中国教育史” 课程5 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学科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理事、 学术委员, 北京 市语文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