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国际体系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正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尤其关注古代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历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本文并不主张仅仅将朝贡体系视为中华帝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策略互动的产物,而是从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理论得到启发,批判地分析了朝贡体系的宪制结构,包括国家的目的、主权的组织原则和程序正义的基本规范,力图帮助读者从文化和社会方面更深入地理解在东亚历史上作为一种国际社会形态的朝贡体系,同时对朝贡体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出新的解释。
巴里·布赞: 194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成长与加拿大,后又返回英国求学,以后一直在英国工作和生活,具有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1968年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73年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2003——今),哥本哈根大学和吉林大学荣誉教授。曾任英国国际研究协会主席(1988-1990);(北美)国际研究协会副主席(1993-1994年)。1999年以来一直担任重建国际关系英国学派项目的主要协调人;2004年任《欧洲国际关系杂志》编辑。 作为英国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代表,布赞既继承吸收了其前辈怀特与布尔等人的国际社会思想,又没有墨守成规、全盘接纳。他在敏感的把握理论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再发展。尽管他的这种努力还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缺陷,无法解决国际社会理论的所有问题,但这足以使英国学派获得新生:他对国际社会核心思想的再阐释使得英国学派的核心命题更加完整,更加清晰,内涵更加深刻;对英国学派未来研究议题的再认识,使得国际社会理论进一步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束缚,其视野也更加开阔,更加贴进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而且其发展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对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主要制度的深入挖掘,则更是统一了英国学派的理论范式,凸显了它的理论特色。从整体上看,布赞的国际社会思想既有对自身理论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也有坚持与发展。正是在这种反思与超越、坚持与发展中,英国学派实现了自我突破,傲然屹立于国际关系理论之林。 布赞的著作包括:《人民、国家和恐惧: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难题》(1983年第一版 1991年第二版)、《无政府状态逻辑:从新现实主义到结构现实主义》(1993年,与查尔斯·琼斯和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安全:一种分析的新框架》(1998年,与奥利·维弗和雅普·德·王尔德合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重建国际关系研究》(2000年,与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地区与权力:国际安全的结构》(2003年,合著)、《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英国学派理论与全球化的社会结构》(200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