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山海之间:华南与东南亚社会
在线阅读 收藏

山、河及海是我在讨论华南及东南亚社会时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之所以强调并突出这种自然特征,是有我自己的思考。首先,目前的很多研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政治边界的影响,将研究的视野局限在特定的狭小范围内,比较明显的如以省际为区分的区域研究,以国别为区分的社会文化研究等。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如区域间的交流,有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基础。南岭走廊中瑶、苗、侗等诸民族的频繁流动往往让省际区分形同虚设,华侨历史上以及当下的跨海实践更凸显国别研究的局限。所以,我强调山河海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弱化政治边界的思维定势影响,超越行政单位的原有自然坐标或空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着力点。其次,特定族群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是有特定的自然时空的,同时在与自然时空的不断互动中发生碰撞、创新乃至变迁,并由此形成与自然时空更为融合的社会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族群之社会文化与自然、区域、地理有着更为稳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得我在谈论山河海时,更多呈现的是山、河、海中的人,也就是由生活其中的人所创造的山地文明、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最后,我将山河海三者结合起来思考,则考虑到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内部差异明显的山地文明通过溪河及各种支流关联与沟通,同时山地文明作为整体通过珠江流域与环南中国海连接。其中,河流文明成为山地文明和海洋文明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海洋文明一方面将山地和河流文明带出去,其本身也作为桥梁,成为华南乃至中华文明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可以说,中国的海洋文明是中国进行全球自我定位时的重要的参照系。

在山海之间重新思考和定位华南与东南亚的研究,将给这一区域研究带来新的人类学突破。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脉络下进行的。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目的是通过华南与东南亚区域中的人类学田野研究,较为细致地展示在大区域背景之下,山、河、海之间的碰撞、交流与互动,并希冀从中发现三者互动的机理与内涵。自2005年起,本书成员在广东、湖南、江西、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展开田野调查。目前的这本论文集就是这些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本论文集的编排按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区分,分成了五个部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