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是构成饮食文化的元素,起到贯通与约制的作用,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表现出相异的传承惯制。祭祀饮食习俗是在原始宗教信仰或世俗仪式过程中,有特定表达方式的食禁、食性、食礼与食规。因此,祭祀仪式与饮食习俗有着密切关系。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从祭祀饮食行为中发端,经圣人的发展构建成治国政、处事为人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并引导着饮食习俗的伦理化与神圣性。因之“饮食—祭祀—礼”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模式,具有同源的文化要义。值得指出的是,祭祀饮食作为一种传承于人神共处场域的特殊民俗事象体系,与植根于民众居家饮膳的日常生活饮食有着一定的区别,突出表现在献祭程序的神秘性、“准法律性”和民众饮食行为的象征性。食物的选择与搭配有固定原则,民众通过神秘的仪式呈现其象征意义,人神共享的饮食是观念中的象征性饮食行为,受仪式秩序的制约。祭祀饮食习俗孕育于日常生活,并依附于祭祀活动中。下面,我们试从客家人祭祀仪式中食物供品的献祭体系,来剖析客家人祭祀饮食符号的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