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圆桌会议上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ost-Paris Era Round Table

文章框架: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议”共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前景;绿色和平组织提出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及其潜在的障碍;为出口电厂和“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2015年12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议”共识。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 21)开启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新篇章。在巴黎会议结束后,环境保护运动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优先事项。仅今年一年,就有许多重要事件将讨论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包括G7、G20峰会和中国-美国峰会。中国也将发布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旨在帮助中国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

2.2016年7月15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召集绿色和平组织代表开展就“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圆桌会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执行主任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发表了主题演讲,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齐晔发表了开幕致辞并主持了讨论会。其他嘉宾包括:刘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研究员;张海斌,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教授;李政,清华大学教授、清华BP清洁能源中心主任;杨富强,气候变化和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领域高级顾问以及其他专家。

3.詹妮弗·摩根总结了五个使巴黎协议成功的因素:全球经济的真正转变,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态度的转变,小国家的积极参与以及法国和联合国在创建透明度和紧迫性气氛方面的熟练外交。她还指出,自1994年以来,中国领导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摩根强调展开合作,借鉴欧洲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气氛,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前景以及国际气候政策补充国内气候政策的必要性。

4.绿色和平组织的高级气候政策顾问李硕,提出了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及其潜在的障碍,主要包括融资、促进对话(2018年)以及全球库存盘点(2023年)。为呼应詹妮弗·摩根,李硕强调如何保持巴黎协定后的积极势头问题以及中国领导层在维护国际气候合作中的新作用。绿色和平组织全球高级活动家劳里·麦里维尔塔(Lauri Myllyvirt)对中国能源消费的新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扩大以及煤炭需求的下降,麦里维尔塔认为中国煤炭的使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他认为,中国碳排放的早期峰值以及清洁能源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能源转型。一个成功的过渡将改善气候,保护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更多的机构进行改革是必要的,以解决重工业产能过剩和最近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问题。

5.清华-布鲁金斯中心研究助理卢佳琪(Lu Jiaqi)指出,由于经济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已经分化。他预测,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将跟随美国和英国的下降模式(如果速度加快的话)。卢佳琪认为,中国煤炭时代的结束对巴黎协议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圆桌讨论中,詹妮弗·摩根、齐晔、刘强、李政、李硕和劳里·麦里维尔塔进行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包括气候变化和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之间的关系;解释中国减少煤炭使用因素的多重共线性;中国煤炭消费的真正转折点;煤化学工业的机遇;为出口电厂和“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环境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际气候政策及国内立法的必要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