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在中东:不只是关乎石油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China in the Middle East:Not Just about Oil

文章框架: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部分;双边经济关系仍然由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定义;整个“一带一路”倡议是由创新和提高国内技术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的需求所驱动的。

观点摘要:

1.面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存在日益增长,中国正努力建设其地缘战略地位。中东是“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倡议的关键部分。1月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介绍了中国在该区域的详细区域规划。几天之后,习近平主席首次正式访问中东。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正式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北京正打造与开罗的关系。该地区的其他国家紧随其后,被中国的互不干涉原则所吸引。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与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也与中东的主要国家签署了另外五个“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并且还有三个协议正在筹划中。虽然经济外交仍然是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中心,但北京也已经偏离了其传统的互不干涉政策,在外交和安全舞台上变得更加积极。

2.中国在中东的行动是由“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的概念所驱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平定受冲突困扰的地区被认为至关重要。依据这一发展,2000~2014年,中国与中东的贸易额从180亿美元增加到3120亿美元,增加了约16倍。在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3.双边经济关系仍然由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定义。2015年,中国全球原油进口的51%来自中东,使该地区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供应商。北京已通过签署双边谅解备忘录(MoUs)确保石油的交付。这些备忘录是由众多的框架协议支持的,包括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其在中东的同行。但中国也试图超越这种关系和低端产品的贸易。最近中国倡导的阿拉伯政策的“1+2+3”合作格局是一个优先考虑能源合作的蓝图,同时强调要改善贸易和投资条件以及加强在新领域的合作,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航空航天技术。

4.按照这一蓝图,中国通过本土高科技产品推广和扩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予以支持。作为中国昔日的经济模型,即基于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动力耗尽的现状,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事实上,整个“一带一路”是由创新和提高国内技术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的需求所驱动的。同时,在中东(以及其他地方),中国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为改善贸易和繁荣提供了基础,履行了北京承诺的“双赢方法”。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重大项目集中于高速铁路连接建设以及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样的项目不仅提高了接受国的经济能力,而且使经济欠发达的中国内地连接到欧亚大陆。

5.虽然已经完成伊斯坦布尔-安卡拉铁路的建设,但中国企业还在继续进行建设,例如连接伊朗的德黑兰-马什哈德高速铁路。目前有关在土耳其建设国家铁路的谈判正在进行。此外,中国公司已经升级了沙特阿拉伯的电信网络,并已获得检修叙利亚电网的合同。中国也正在该地区推进其最近认证的核反应堆设计。一个美国华人财团将建设土耳其第三座核电站(估计耗资250亿美元),在扩大核基础设施的同时,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谈判也在加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