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不可谓不久远。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享有足够高的地位,其中一点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绵绵不断,而这种延续性又体现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上。历史在传统的认知中应该是客观的,司马迁等一代又一代史家一直在孜孜以求。但同样,唐朝玄武门兵变的真相又表明,当政治介入的时候,历史的客观性就会被主观性冲淡甚至歪曲。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一篇文章就阐释了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打破惯例强行要求修改历史的过程。多年以前,哈佛大学曾经召开过一个研讨会,主题就是历史书写中如何还原事实。这个讨论的记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有学者直接指出,除非我们在遥远的星空安装一个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记录地球上任何动静的仪器设备,否则所谓信史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的开场白要花这么长时间是为了陈述一个看起来似乎没有疑问的重要命题:我们所知道的、以为是客观的历史真的是那么客观吗?很有可能,正如哈佛大学研讨会讨论中所揭示的,我们永远认识不了完整的历史面貌,只有可能无限接近。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还有一句名言,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也有人说,历史就像个小姑娘,你愿意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在被书写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外来因素可能干扰它的最终结果。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对中国而言,这还是中国人民赢得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维克多·雨果曾说:“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在我看来,这把火炬不仅可以照亮被遮蔽在黑暗中的历史真相,也应该照亮我们的前途,给我们一种面向未来的指引。所以,接下来,我想利用二战结束70周年相关主要大国的相应纪念活动为案例来说明,记忆政治是如何产生的,而政治记忆又如何塑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具体的人的世界知识体系。当然,核心问题还是要回答今日之中国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历史记忆与世界观。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不可谓不久远。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享有足够高的地位,其中一点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绵绵不断,而这种延续性又体现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上。历史在传统的认知中应该是客观的,司马迁等一代又一代史家一直在孜孜以求。但同样,唐朝玄武门兵变的真相又表明,当政治介入的时候,历史的客观性就会被主观性冲淡甚至歪曲。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一篇文章就阐释了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打破惯例强行要求修改历史的过程。多年以前,哈佛大学曾经召开过一个研讨会,主题就是历史书写中如何还原事实。这个讨论的记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有学者直接指出,除非我们在遥远的星空安装一个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记录地球上任何动静的仪器设备,否则所谓信史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的开场白要花这么长时间是为了陈述一个看起来似乎没有疑问的重要命题:我们所知道的、以为是客观的历史真的是那么客观吗?很有可能,正如哈佛大学研讨会讨论中所揭示的,我们永远认识不了完整的历史面貌,只有可能无限接近。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还有一句名言,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也有人说,历史就像个小姑娘,你愿意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在被书写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外来因素可能干扰它的最终结果。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对中国而言,这还是中国人民赢得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维克多·雨果曾说:“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在我看来,这把火炬不仅可以照亮被遮蔽在黑暗中的历史真相,也应该照亮我们的前途,给我们一种面向未来的指引。所以,接下来,我想利用二战结束70周年相关主要大国的相应纪念活动为案例来说明,记忆政治是如何产生的,而政治记忆又如何塑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具体的人的世界知识体系。当然,核心问题还是要回答今日之中国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历史记忆与世界观。